娃道·百家谈 第59篇
“孩子跌倒了,要不要把他扶起来?”
这是近些年来年轻父母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而且观点惊人的一致:孩子跌倒了,家长不要“心太软”,不要管他,让他自己爬起来!还说:“人家外国的父母都是这样!”
有的人认为,这样做是在进行“挫折教育”。如果父母把孩子扶起来,就剥夺了孩子经受挫折教育的机会。
究竟该不该扶?
对于这种说法,我一直是抱怀疑态度的。
恰好,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博士生到我这里来访学,出于好奇,我顺便问了她一下。我说:“有人写文章介绍你们美国的父母,在孩子跌倒了的时候,不管摔成什么样,从来都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是这样吗?”
她听了我的介绍,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不,不。我们美国人是重视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但也不是要把孩子都培养成冷酷无情的‘冷血动物’。小孩子若摔得不太重,不需要扶助,就鼓励孩子勇敢点儿,自己爬起来;小孩子若摔得较重,特别疼痛,该扶还要扶,因为此时此刻孩子需要亲情和关爱。”
应当承认,重视培养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是对的,从小让孩子经受一些摔打,不要太娇生惯养,是有远见的,应当给予肯定。但是,不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不管是什么情形,不管孩子年龄大小,身体强弱,也不管跌倒后摔没摔伤,一律主张不能去“扶”,这就有点儿绝对化了。
在孩子遇到困难、挫折,需要帮助、渴望扶助的时候,没有人伸出热情的手,会让他感到人与人之间太“冷酷无情”,太没有同情心了。
这不仅会给作为弱者的孩子在心灵上造成极大的伤害,而且当他长大以后,在看到比他更弱的弱者,诸如比他更小的孩子、老弱病残者等,遇到挫折、困难时,他也会“漠然置之”“袖手旁观”,不会伸出热情的手去爱幼、扶老、帮弱、助残,成为缺乏同情心、冷酷无情的人。
假如社会上的人都是这样,没有互帮互助、扶老携幼、扶贫济困,那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小孩子是弱者,他们需要得到成年人的关心、爱护、帮助、保护,这也是成年人的责任。家长在孩子遇到挫折、危难时,要热情地关怀、爱护,主动地帮助、保护,这不仅使孩子获得了必要的关爱,体会到了人间的温暖,增强了安全感,也会使他们在家长扶助、保护幼小的行为中,学会同情、关爱、帮助别人,成为有爱心的人。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如果孩子小时候受到的教育,获得的影响是片面的,那么长大以后的思想和行为也会出现偏差,甚至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们家长作为教育者,必须注意到:一种倾向往往会掩盖另外一种倾向。提出一个教育主张,应当慎而又慎,不能太绝对化。绝对化就是形而上学。要全面地看问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情况要区别对待。
若是针对有些父母对孩子过于“呵护”、过度保护,而有意识地强调一下“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那还是可以的。
但不能把它作为一个适用于所有情况的普遍的教育“原则”。在教育孩子时,要讲究“辩证法”,防止片面性。
心该“硬”的时候要“硬得起来”,该“软”的时候也要“软”。
--------------------------------------------------------------------------------
作者: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家庭教育理论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评委。当代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主要著作有《中国家庭教育五千年》《中国家庭教育观察》《给年轻父母的一百个建议》等,其中《家庭教育学》被教育部指定为全国高校文科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