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道·百家谈 第88篇
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催生了校外培训机构的快速发展。孩子的课后和假期不再是他们休闲的美好时光,而变成家长眼中各科角逐发力的契机。课外教辅机构在强大的市场需求下应运而生,肆意“生长”。校外辅导热一方面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让家长们直呼孩子养不起,另一方面也让孩子的童年深感疲惫。
我曾遇到一位家长,她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各种校外辅导班总共报了八个,有文化类、艺术类、体育类和科技类。在游泳馆遇到她和她的孩子时,孩子的游泳课刚结束,正“狼吞虎咽”地吃着饭。她妈妈告诉我,孩子没时间吃饭,要赶着去上英语课。孩子稚嫩的脸上已经透露出游泳过后的倦意。
校外辅导热是因为它满足了家长“一切为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这种想法的弊端。在儿童的所有发展中,有一个衡量儿童发展的标准,那就是儿童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在这种“一切为了孩形成这种社会情感的孩子就会认为学习不是我自己的事,那只是寻求父母爱的一种手段。孩子会很好地利用这种手段去控制它所能控制的,然而这种控制可能阻碍了TA自身能力的发展,使其缺乏生活的自理能力,以及承担责任的能力。形成这样社会情感的孩子如果学习不好,可能会产生强烈的焦虑,从本质上说这种焦虑来源于对可能失去爱的担忧。儿童的这种焦虑可能表现为莫名的愤怒或是自暴自弃。父母即便想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在孩子没有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爱的时候,孩子的愤怒可能会更为强烈,从而表现得更自暴自弃,因为他们始终认为父母对它们的爱是有条件的,是以学习良好为条件。事实上,只有当孩子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条件的,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需要为学习负责时,孩子才会发展得更好。
我们应该把课后或是假期的大部分时光还给孩子,在自由自在的生活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心智的成长。在和谐愉快的亲子相处中,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并逐渐明白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孩子拥有良好的社会情感时,他才能够看客观、理智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业的进步也就水到渠成了。
(陶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