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中作乐:我的独居日记

作者:张月寒 发布时间:2020-03-05 来源: 江苏教育报-高中生周刊

  大家面对着一个人自身的重量。

——【日】江国香织

   

  前两天,窗外大雪纷纷落下,整个城市被困在一种严寒中。屋内,一个“禁足”的人,默默拿出一只日式小炉子和配套的小锅子。

  小小一套,米白色的,颜值颇高。还有先前囤的辣白菜、五花肉、芝士碎、虾仁、鱿鱼、大葱、洋葱。小小的火起了,倒油。洋葱和大葱先爆香,再依次放入除五花肉之外的所有食材,倒入韩式辣酱不停翻炒,最后缓缓加入切成片状的五花肉。肉熟之际再撒上芝士碎,适当翻炒,然后小火,待整锅汤汁咕嘟咕嘟的,就可以吃了。

  坐在沿飘窗的榻榻米上,搭在膝盖上的小毯子里放一只手炉。然后,打开一听冰镇的啤酒。

  此时瘟疫仿佛离我很远,此时也终于不需要再戴口罩。社区微信群里天天在抢口罩、抢84消毒液、抢酒精,但是,在围着小炉子吃小锅喝啤酒的那一刻,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家里囤了各种口感不同的啤酒:饱满、细腻、辣口、清爽、苦涩、柔和……啤酒最有魅力的一刻是瓶盖打开之际那“咝——”的一声。日剧《我的事说来话长》里,小满这样把啤酒在姐姐耳边一开启,她立即静了下来。

  现在只出不进,生活应该尽量节俭。红酒太贵,于是喝啤酒似乎成了一种不错的替代。从最柔和清淡的一款啤酒开始,以最浓烈的一款啤酒结束,整个喝啤酒的旅程,是一次由浅至浓、由柔和至爆裂的过程。在一杯啤酒中,你似乎可以环游世界。

   

  下午,看梅·萨藤的《独居日记》。“说来也奇怪,朋友、热恋都不是我真正的生活,唯有独处,在这独处中探究、发现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的,才是我真正的生活……只有当我独处,环视这屋子,重温旧时和它的对话,我才充分品尝到生活的滋味。”

  看《独居日记》确会给人一种看村上春树小说时差不多的感受,一个独自独特的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得以深潜进入,那个世界,是其他人始终都进不去的。

  《独居日记》里叙述的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事物:太阳、花、雾、露珠、微风,但是,作者注意到它们并珍惜感恩它们,才会使这种书写变得优美雅致。这些事物我们每天也遇到,但你是否这样倍加珍惜、给它们应得的欣赏,像萨藤那样去看待它们?

  “宅”家生活如果想过得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永不放弃的决心。萨藤说她能在早起浇花后就获得一种喜悦,“原因是我在满足一种简单的需求,一种活着的需求”。

  那么,在这段沉寂的时间里,你是不是也能更加想清楚自己?逝去的时间,轮廓终究都是无形且模糊的,这段“宅”在家的日子,你或许可以真正弄清楚,你对时间的“抓感”是什么。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把生命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青少年期要面对“我是谁,我的生活将去向何方”,成年早期面临亲密与疏离,壮年期是传承与停滞。想想此刻你究竟处于什么阶段,以及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吧。

   

  有的时候,下午我会泡一壶薄荷茶,幻想自己重回那个花草满植的美丽庭院。这时我才发现,生命中的时光,并不是一味地过去的,还有一种叫回忆的东西。你欣赏你的回忆正如欣赏一个合得来的好友,他们存在于你的生活,叫你的生活更丰富,并点亮你的人生,而不是毫无意义。

  一杯茶有时能达到这么大的功用,我自己都想不到。“不论哪种平静都存在于自然界中,存在于我感到自己是她的一部分,哪怕是一种不起眼的存在。”

  此刻,我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波动,然而善意,哪怕只是一丁点的善意,只要散发出去了,你都会觉得一种真的温暖。比如朋友偶尔询问口罩够不够、邻居间互通有无的善意,以及任何你此刻能做的事。

  在《独居日记》里你也会读到一些人最普通、最本真、最微小的良善,这些良善你也可以做到:修女帮助当地的老人,给离家出走的孩子买了一顿午饭;作者读到她的信后,也顺手寄了一张支票。有的时候,我们为自己善意的微小而内疚,但其实,任何善意,不论大小,只要有,或许都是好的吧。

  第一次看张爱玲写“他朝君体也相同”的时候,那时我年幼,尚没有那么深刻的理解;后来,在香港她曾经提到的坟地再看到这行字,我仍没有那么清晰地觉出什么。直到真正经历过葬礼,那一刻,我才猛然明白这句话的重量。

  门外走廊,物业又开始消毒了。消毒水的气味渐渐飘到我的鼻腔里,我们都处在一个被消毒水浸润过度的环境中。什么时候,才能闻到天然花的香味、敢于露出藏在口罩后的面庞?真希望不要等太久!

  生,任何生,只要是生,都如此珍贵。就算眼下此刻这样被“禁足”地活着,你也必须好好珍惜。我们每个人,都守着自己一个小小的窗子;每个人,也必有着自己的一片风景。“宅”在家,在自我的疆土上努力挖掘吧,那么,当冰封解除、温暖来临,你会更加珍惜那来之不易的自由。

  “有的时候,你只得忍受一段压抑的时间。如果你能熬过这段时间,留心它的袒露与需求,你会得到一种启迪。”

   作者:张月寒,作家,曾任媒体记者、出版社编辑。已出版散文集《一个人的喧嚣》、长篇小说《花若瞳》。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小编的话】

  很久以后,当我们回想起2020年初的这一段时光,或许会惊叹:全国各地十几亿人自觉居家减少外出,“宅在家为国家做贡献”,真是不可想象。事实上,“宅”在家既是对自己和社会的负责,也是对奋战在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与志愿者们的尊重与致敬。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献出微薄的力量,就能够凝聚起强大的社会力量。

  “宅”在家的日子让我们的生活失去了新鲜感,但常日里被忽视的那些生活元素却在此时忽然变得有意义了。下厨做饭,读书,记录,在午后泡一杯茶,此刻,这些寻常的小事却变得充满仪式感,让我们对时间和生命有了新的认知和思考。

  列一个读书清单,记录下这段特殊的时光,更坦诚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更理性地思考对未来人生的规划……换一个角度看,“宅”在家的日子也可以成为自我成长过程中一段珍贵的经历。“当冰封解除、温暖来临”,我们会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自由”,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片风景。

  不要忘记,总有一日,雪花消融,寒风散尽,春天终将来临。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