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殿勋:回忆父亲的抗日往事

作者:赵殿勋 发布时间:2016-07-14 来源: 党建网

  父亲的抗日往事,我已记不清了。现在可以回忆起来的,也是他后来讲给我们听的一些片段。但自打我开始记事起,父亲每天总是忙忙碌碌里外奔走,常常顾不得家里的营生。我对于父亲印象最深的不是他有多少传奇故事,也不是他有多少丰功伟绩,只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那两句话:“公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公家的事最要紧”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向华北进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支援抗日前线,灵石县人民政府(抗战开始,为开展工作方便,将沁源县的石台村、河村、王家湾村、鱼儿泉等村庄划归灵石县管辖,为灵石县三区)迁至鱼儿泉、王家湾村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从此,父亲开始接受共产党的教育并积极参加党领导下的抗日工作。

  1939年3月,为了培养根据地建设的骨干,县政府在鱼儿泉村开办了积极分子训练班,父亲也参加了这次培训。训练班结束时,党的负责人张雨成、温效成二同志介绍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王家湾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村农会主席和村长。

  他组织领导群众,努力完成党组织交给他的各项工作任务。特别是县政府、县农会迁到王家湾村后,他的任务不仅要负责筹粮筹款、动员群众参军参战,还要负责保护县政府主要领导人的安全。

  父亲是一个有生意头脑的人。为了解决县政府、县农会开展工作经费不足的困难,在政府支持下,办起了农副产品购销合作社,把当地的农副产品收购起来运往外地销售,并将政府和群众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物资运回当地,满足了根据地建设的需求。

  他牺牲了个人利益,还先后办起了面粉加工厂、榨油厂、造纸厂、酒厂等,多方面筹集资金,解决政府经费问题。

  他反复做祖父祖母和母亲的工作,将家里为数不多的存粮和有限的积蓄全部捐献给政府。在父亲的多方努力下,很好地完成了党交给的艰巨任务,解决了政府经费不足的问题,深得组织的信赖。

  “我先办公家的事”

  他舍小家,为公家,全心投入抗日救国工作,除了日常工作外,他还要随时随地完成党交给他的秘密任务。秘密工作主要有两项:一是在紧急情况下为政府保管文件档案;二是负责保护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人身安全。特别是1939年到1944年日寇侵犯期间,鬼子年年到根据地扫荡,每次扫荡中都有这两项非常重要的艰巨任务。

  我们村紧临大山,深山老林中的石洞穴无疑成了最好的藏身之地。每当收到日本鬼子迫近的情报,家家户户便忙着着手坚壁清野,往山洞里转移。毎到这个时候,父亲总顾不得家里的事,眼看鬼子一个村接着一个村烧杀抢掠扫荡过来,父亲仍先扛起沉重沉重的文件箱和档案箱子,翻身进入大山里埋藏秘密文件。当时,奶奶病重缠身卧床不起,急需家人们照顾。父亲只是这样对我们说:“公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我现在是去办公家的事,家里的事你们先凑合准备吧,我啥时候把公家的事办完,就回来了。”

  每每等父亲忙完归来,再来照顾老母和家人躲入山里时,村里只剩下我们一户没有撤离了。

  在保护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人身安全方面,父亲尽职尽责,做得非常到位,日寇扫荡时,县长李成坤同志化妆成百姓模样,吃住在我们家里。现在仍记得他们在偏房里吃饭、工作的场景。

  除此外,他们日常住、行也都由父亲负责。山里石洞、田边树枝搭的小屋成了父亲经常去的地方。为了保证领导安全,领导晚上睡觉地点是不固定的。选择地点、陪其睡觉成为父亲一项重大任务,并随时牺牲自己。不安全时,一晚上睡觉要倒换好几个地方。父亲即使常常彻夜不眠,工作起来仍认真负责,毫不含糊,绝对保证领导安全。

  “殿勋,跟上部队走吧”

  战争年代,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是地方党组织的一项经常任务。从1938年到1946年,年年都有扩军任务。山村小户,青壮年也屈指可数,开大会开小会,父亲一家一家地上门做工作。特别是1942年那年扩军,时间短,任务又急又重,开了几天会都没有人报名。为了动员大家,父亲第一个把我二哥赵殿卿送去参军。在他的带动下,又有9名青壮年报名参军,顺利完成当年扩军任务。

  “现在,日本鬼子欺负中国来了,我们响应号召打日本去!等打完日本鬼子,我们再回家!过和平日子!”父亲有力质朴的话,至今仍常常回响在脑海。后来,二哥在解放柳州战斗中,光荣牺牲在战场上。

  1943年扩军,父亲又把他的大儿子也就是我的大哥赵殿功送去参军,之后,家里就仅仅剩下我一个男孩。1945年初,记不清是哪个夜晚,一向寡言的父亲走到我跟前,沉沉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殿勋,你跟上部队走吧!去打鬼子!”

  第二天,年仅14岁的我尚未搞清楚参军的概念,就在母亲泣不成声的送别下,背上家里唯一一床好被子,跟着部队离开了这个生活了14年的地方。

  记忆已经模糊了,但母亲那时候一边走一边哭,陪着我和部队走了好几里路来送我的样子,在心里一直都是那么深刻。

  就这样,仅有的3个儿子全部加入八路军,在父亲的带动下,先后将村里36名青壮年送入部队,每年的扩军任务,都顺利完成。

  “公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父亲就一直这样教育我们。时过境迁,沧海桑田,虽然时间已经过了那么久,当年的战乱早已结束,在随着时间长河渐渐淡去的记忆里,父亲说的这两句话,却仍如明星般闪烁着光芒。

  思来覆去,辗转难眠,起身整理整理思绪,纸笔铺开,父亲那身影跃然再现,不由眼角开始湿润,便著此文,来怀念我父亲在那飘摇岁月中,留下的光辉事迹。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