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管国勤,1964年生,中共党员,1981年毕业于高邮市原武宁乡三阳高级中学,1981年到1982年在江苏省高邮师范学校幼师培训班学习,本科学历。曾任高邮市原武宁乡管环村幼儿班教师、高邮市原武宁乡中心园园长兼乡幼教辅导员,现任高邮市三垛镇三垛中心园园长兼镇幼教辅导员。先后荣获1985年扬州市“三八红旗手”,2010年高邮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012年高邮市“首届感动高邮教育十大新闻人物”,2013年高邮市先进教科研工作者、高邮市先进保教工作者、高邮市巾帼岗位之星,2014年高邮市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高邮市师德标兵,2016年高邮市优秀家教志愿者。
三十六载幼教路 一路汗水一路歌
——记高邮市三垛中心园园教师管国勤
正值江南的梅雨季节,淅淅沥沥的雨已经持续下了将近两周,但采访当天却意外放晴,时不时偷偷地从云彩里露脸的太阳让我们很是惊喜,就像这次的采访对象,一位充满阳光的幼儿教师——管国勤。
历经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了高邮市三垛镇。车子缓缓驶入一条小巷,一栋漂亮的粉红色教学楼映入眼帘。一位朴素干练的女教师向我们走来。同行的高邮市教育局吴书记告诉记者,这就是管国勤。
在管园长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一间办公室,陈设简单,与这位质朴可爱的幼教人十分相衬,简短的寒暄问候之后,我们的采访便开始了。
扎根农村 爱洒幼儿
1981年,高中毕业的管国勤由于条件优秀,被当时分管幼儿教育的妇联选中,走上了幼教之路,踏上了幼儿园这片热土。和所有的女孩一样,她的青春有梦、有幻想,满心喜悦地去迎接这份充满挑战的工作,投身于幼儿园这片多姿多彩的新世界,而这一干就已经36年。追梦的理想是美好的,可幼教之路充满艰辛。管国勤刚工作之时,被安排在村里的办学点。一个老师,40多个孩子,教室里连一张像样的课桌椅都没有。为了让孩子们能有一个舒适的环境,管国勤多次找村干部交谈,与村民谈心,几番努力后争取到了桌椅,武宁乡的第一个村办幼儿园就这样建成了。
就在采访前不久,管老师曾在高邮的街头遇到一个男孩子主动与她打招呼:“管老师好!”男孩子自我介绍道,“管老师你不记得我了吗?我是蒋方龙啊,您的学生!”他激动地说:“管老师,我小时候特别淘气,有一天不小心把衣服掉到路边的厕所里了,心里特别害怕,担心回家又要挨骂。是您帮我把衣服从厕所捞出来,还帮我洗得干干净净。这件事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管老师笑着对我们说她记得这个孩子,名字是熟悉的,但不记得这件事情,也没觉得是件多了不起的事。
白手起家 勤俭办园
因为工作出色,1984年,管国勤被调到武宁乡中心幼儿园任园长。虽然是乡中心幼儿园,但其实条件也很简陋,只有四间教室,还是跟武宁小学借用的。由于在小学里,厕所也是和小学合用的,这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非常不方便,尤其是下雨下雪天,当时管国勤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建一所有自己厕所的独立幼儿园!”
身为中心园园长,她将全乡有限的幼教经费集中管理、统一规划,勤俭办园。她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和废旧材料,发动教师动手自制教玩具,布置教室,美化环境,能节省、能自己做的决不动用一分公用经费。为了节约运费开支,大冬天里,她带着一名教师自己撑船到七八里外的三垛家具厂去购买。那时正值严冬,寒风刮到脸上疼痛难忍,竹篙上的冷水冻麻了双手,可她全然不顾,咬牙坚持,从镇上购回了桌椅,让孩子有了一个温馨的教室。
终于,1987年,管国勤用节省的资金新建了小、中、大班双轨制的中心幼儿园,幼儿园终于有了自己的厕所。为了这所新建园,她每天早到晚归,身先士卒,带领教师们一起拖地、擦玻璃、刷厕所、清垃圾,一点点地刮、一遍遍地擦,衣服头发成了灰色,鞋子也湿透了,手上磨起了泡,累得腰酸背痛也不肯停。记不清多少次直到深夜,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当时最困难的是没有资金,她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全部用在新建园上,还向亲戚朋友借钱。旁人不理解:“你太傻了,幼儿园又不是自己的家。”其实,在管国勤的心中,幼儿园早就是她的家了。她以园为家,每天加班,有时几个星期才回家一次,不能照顾孩子和家人,当时父亲病危,家人打了好几通电话要她回去。可是为了创建,她双眼噙着泪水,内心忍受着巨大的悲痛,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幼儿园创建中,父亲的离去是她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付出总是有回报的,2008年,武宁中心幼儿园创建成为扬州市优质幼儿园,2009年,又创建成为省优质园。
身体力行 不懈进取
2009年10月,管国勤被调到三垛镇中心幼儿园任园长。当时三垛镇的幼儿园多为民办幼儿园,就连中心园也是,但教育质量堪忧,因此,教育局决定将中心幼儿园从承包者的手中收回。当时的幼儿校园破烂不堪,教师队伍人心涣散,生源大量流失。作为新来的园长,管国勤深感责任重大,如何让幼儿园走上正规化的道路?如何取得家长的信任?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面对这一个又一个难题,她决定用行动说话,用行动改变一切。
当时三垛镇中心园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都不达标,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创建完成,难度很大。首先必须建一座现代化的教学大楼。管国勤多次与上级部门进行沟通,找三垛镇政府批地皮。当时征用地皮很困难,因为牵涉经济利益,当地村民也不同意,她挨家挨户地到村民家里进行交流,耐心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建设幼儿园对村民来说是有益处的。就这样,她一次次登门,一次次劝说,村民们被她坚韧和敬业精神所感动,新建园地皮终于落实了。就在要动工的时候,忽然有一户村民反悔了,态度比较坚决,还让家里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天天坐在工地门口阻止动工。就在大家都慌了神的时候,管国勤再次站了出来,她天天到这户人家里对他们进行耐心地疏导,站在对方的立场为其权衡利弊,经过一周的耐心劝解,这户村民最终也同意了征地。
就这样,在高邮市教育局、三垛镇政府、镇教办的共同努力下,耗资近400万元的一座现代化的三垛镇中心幼儿园终于建成。为了完成创建任务,管国勤在幼儿园里住了下来,在园内一个1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放了一张床,摆上一张桌子,这就成了她临时的家。她每晚加班到深夜,每天吃食堂,晚上更多的是吃方便面,没有休息日,甚至一连几个月都没有回家。女儿的学习没时间过问,女儿中考了也没能回去陪一陪,只能通过电话传递安慰和鼓励。为了幼儿园,她牺牲了很多与亲人团聚的时间,但仍无怨无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教师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个个主动工作,收集并整理资料,积极美化环境,开展各项活动,还发动家人和幼儿家长一起帮助制作教玩具、创设区角。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各项资料整理得井井有条,园内环境优美,区域活动丰富多彩。在验收评估中,省内专家对幼儿园给予了高度评价,三垛镇中心幼儿园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江苏省优质园”的称号。
内强素质 外塑形象
办园质态和硬件条件上了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幼教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也应同步提高。然而,幼教水平的提高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让幼儿自发探索和快乐成长?如何开展教研活动?管国勤深刻地认识到:管理是重点,服务是基础,队伍是保证,课程是条件。首先,她将保教人员的学历、教龄、业绩展示给家长,让家长了解每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促他们不断提高自己。这样,家长也更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幼儿园。其次,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经常组织教师观摩活动,进行互评互学,利用一切机会把教师带出去、把名师请进来,多次进行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在学、做、研、思的过程中,寻找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价值,从而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第三,进行家园互通。管园长坚持用“诚心”对待家长,她要求教师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幼儿园开展了生动活泼的亲子系列活动、幼儿园开放日、家长走进课堂、家园共育特色专栏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教师有效地与家长进行互动,赢得了家长的理解和信任,更好地促进了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和园本课程的实施提升了保教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促进了孩子们的和谐成长,得到家长、领导和社会的普遍肯定和赞扬。
管国勤,一位平凡的幼教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三垛镇中心幼儿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幼教事业蒸蒸日上。教师积极投入工作,幼儿快乐地生活、学习,赢得了家长的信任。三垛镇最后一所民办园也于2014年9月被三垛镇中心幼儿园合并。三垛镇中心幼儿园在管国勤的带领下获得了很多荣誉,包括高邮市乡镇窗口示范园、高邮市幼儿教育先进单位、高邮市环境创设先进单位、高邮市综合督导优秀单位、高邮市“五一巾帼标兵岗”、高邮市青年文明号、扬州市绿色校园、扬州市和谐校园、扬州市学前教育先进乡镇等。
管国勤,一位普普通通的幼教工作者,凭着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坚定信念,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从简陋的矮房到一幢高楼,从设施齐全到精致的现代化校园,一路汗水一路歌,在幼儿心中,拨动着最美的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