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读完《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我想如往常一样,给孩子说故事里蕴涵的道理,竟不知该说什么。我对孩子说:“记住这个故事,长大会有用的。”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不能忍受一篇经典作品经由我讲解,变得偏狭。
小时候,老师引导我们归纳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老太婆的贪心,导致她一无所获。记忆中无非是:小金鱼如此美好,老渔夫多么善良,老太婆找小金鱼要了新木盆后又要新木房,有了木房又想当贵妇人,当了贵妇人又马上要当女皇,最后想让金鱼来侍候她——做海上的女霸王。老渔夫的忍让,招来的是老太婆一次比一次严厉的责骂,以至殴打;小金鱼一次一次满足老太婆,但老太婆最后想让小金鱼来侍候她。
时隔二三十年,重读它,发现善良的人对于他人而言不一定是善举,发现能够给予他人一切的小金鱼原来也自私。人的面目,在这篇作品中具有多面性,作品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我惊叹,文学经典的力量来自作品中人性的部分。
如果老渔夫不是那么善良,将金鱼变成一碗鱼汤,就不会看见老太婆的贪欲变本加厉,也看不出原本勤劳的老太婆,原来内心潜隐了这么多邪恶——更难以看见,可以给木盆、木屋,甚至让老太婆富贵的小金鱼,会突然收回已经给出去的一切,以及曾经的承诺。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写人性的善、恶、贪、私,也写一种“度”。一切都是有限度的。但故事写“度”,偏是由“自由”引发,小金鱼和老太婆都喜爱“自由”。
无所不能的小金鱼,偏偏是被作品中最善良的老渔夫用渔网打捞了上来。这里面蕴藏着玄机,就像某种游戏规则,老鼠可以胜大象。为了重新获得自由,于是,小金鱼给了老渔夫那个承诺。而老太婆得到的越多,越害怕失去一切,于是,处在恐惧和疯狂之中。她想像对待老渔夫那样对待小金鱼,从而掌控一切,获得全部的“自由”。
中国道家“盛极必衰”的五行八卦理论,普希金并不知道,但中国读者容易读出 “中庸之道”的感受,这就是“度”。小金鱼如果安于被打捞后变鱼汤的命运,渔夫如果严守做男人的尺度,老太婆如果不那么贪婪,他们就会全都在“度”中。然而,人又不可能处处在“度”中。名言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既肯定“度”中生存的宁静,又向往生命在“不满”中升华。这本身就是矛盾的。
某些著名论述中,小金鱼是沙皇的象征,老太婆是想推翻沙皇统治的人。这样一来,推动历史“向上车轮”的“不满”的人,便包括了“贪婪”的老太婆。“不满”和“贪婪”界限几何?显然,如今我们差不多忘记了这篇作品中的政治隐喻。我坚定地认为:抛开时代的因素,抛开国别和文化差异,也抛开政治,千百年后《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依旧是经典——因为千百年后的人依旧是具有人性的人;它里面蕴藏的哲学,依旧是真理。这是文学真正的魅力。
(原载于2013年0111期《江苏教育报》)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