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半华人血统的韩素音是一位高产作家,她以英语和法语描写中国的作品,不需经过翻译就能在西方广为流传。尤其是在上世纪中叶,有很多西方读者正是通过韩素音的描述开始认识和了解中国。韩素音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社会的深入切面。英国哲学家罗素评价称:“我花一小时读韩素音作品所获得的对中国的认识,比我在那个国家住上一年还要多。”
香魂已逝,墨香犹在。韩素音和她记录中国的文字本身,也成为不会被忘却的历史记录。
从医生到作家
韩素音出身名门,父亲周炜是中国最早的留学生之一。身为庚子赔款留学生的周炜从1903年开始在比利时学习铁路和采矿工程,并在那里遇到了比利时国防大臣的侄女玛格丽特·丹尼斯。虽然这对年轻人的感情遭到笃信天主教的玛格丽特家族的反对,但他们相偕私奔回到了中国,结成了那时并不多见的跨国家庭。因此韩素音从小就接受完备但又有些混搭的教育:上午穿着中式服装、带着毛笔和铜墨盒上中国学校,下午又去修道院学校,在那里要讲英文。
韩素音15岁的时候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设计,当时她想成为一名医生。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1933年进入燕京大学医学预科学习,两年后又到母亲的故乡、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学医。和父亲一样,韩素音也是在比利时期间邂逅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同样毕业于欧洲学校的唐宝璜走进了韩素音的生活,二人于1937年结为夫妇。
1938年韩素音学成回国期间,她在成都的美国教会医院工作,而丈夫则奔赴疆场。在院长的鼓励下,韩素音开始写第一部小说 《目的地重庆》,此书用生动的笔墨描述了自由中国的现实、中国人民的苦难和中国西部封建省份的生活。韩素音也从此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毕生书写中国
韩素音一直对中国怀有深深的感情,经常以自己至少是半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韩素音曾经写道:“中国是我的祖国,是我的骨肉、我的灵魂、我的生命。当年,正是这样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感情激励我、鼓舞我撰写了这样一部书,让那些对中国茫然不知或知之不多的外国读者有机会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
1949年后韩素音的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她在香港和东南亚生活过一段时间,并在1956年被允许回到中国。在1956年以后甚至“文化大革命”期间,韩素音多次访问中国,出版了一批关于中国及中国领导人的著作,其中《周恩来与他的世纪》和《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等作品在西方广受欢迎。
文化交流的桥梁
三部曲《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以及《无鸟的夏天》为西方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窗,而韩素音的另一本小说 《瑰宝》则架起了东西方交流的桥。1952年出版的《瑰宝》奠定了韩素音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美国好莱坞的20世纪福克斯公司曾将 《瑰宝》改编成电影《生死恋》,在1956年获得奥斯卡三项大奖。
这本书出版至今已半个多世纪,在西方不断再版,还被译成德语、芬兰语等语种。作家格非阅读完《瑰宝》后认为,与其说韩素音为我们复活了一段记忆,还不如说记忆在讲述它自身。作者在复杂的现实与文化境遇中来回穿越,却始终保持着那份难得的警觉和诚实。刚健的叙事、温婉的抒情与充满睿智的辨析融于一炉,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为了促进实现交流的目标,韩素音还曾到美国、德国、瑞士等20多个国家讲学和游历,介绍中国历史、政治、社会改革、宗教、民族、青年、妇女、知识分子等问题,还写了不少有关中国的文章,包括《早晨的洪流》《中国,2001年》《餐风沐雨》《回面》以及 《拉萨,开放的城市》等。
1994年,韩素音获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 “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1996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除此之外,韩素音还享有另一个无冕的称号——“中国的记录者”。
(作者:王亚宏 选自 《瞭望东方周刊》2012年第43期,有删改)
(原载于2013年0116期《江苏教育报》)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