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渐长渐宽渐无穷

作者:李仁甫 发布时间:2015-04-2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对于我来说,课堂是长度,一直在延伸;教科研是宽度,一直在拓展。25年,我的从教之路,渐长,渐宽……

青春风沙渡

1988年,分配到龙冈中学教书。

教室和宿舍都是低矮的平房,惟有办公室是一幢三层小楼。稀疏的建筑物之间,地面裸露着起伏不平的黄沙。这是平原地区少见的地貌,据说是由残存的古贝壳构成。学校不远处是一条非常大的河,并有一渡口,有人戏称之为“风沙渡”。每当大风起兮,便会出现“平沙茫茫黄入天”的惨象。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离此而去,把饭碗端放到十八里外的小城。我坐的办公桌,就是一位从未谋面的教师进城后留下的。我埋怨眼前的一切,并幻想在以后的某一个暑假也为下一个刚工作的青年腾空一张办公桌。

不过,埋怨和幻想很快就被扑面而来的新生活冲淡了。开学后见到的第十个太阳,竟是那么新鲜,学生赠我许多节日贺卡,那一行行稚嫩而真诚的文字惹出我的笑容。收获贺卡后的第一个四十五钟,导语多了力度,朗读多了情感,点拨多了耐心,那一只只饥渴的眼睛激发我的责任心。一个初离大学校园、头脑热度尚未消退的“文艺青年”,渐渐地把茂盛的热情辐射到学生身上。

我常用课余时间(多半是晚自习),把所教两个班级的学生合并在同一教室,为他们开设专题讲座。一次教茅盾散文《风景谈》,见不少学生对镜头(画面)艺术产生浓厚兴趣,我便开讲。

“电影镜头艺术欣赏”。那时没有多媒体,完全靠“吐沫四溅”。窗外月朦胧,室内天花板上只有几根灯管亮着,但这不影响我的陶醉感。突然停电了!正匆忙宣布结束,学生竟起哄,强烈要求“继续”。因停电现象平时并不罕见,大多数同学在桌肚里备有蜡烛,于是教室里很快烛光闪耀。烛光加上映着的月光,还有学生们饥渴的眼光,给我无穷的动力“将革命进行到底”……

我要求学生每放一次月假就自办一份小报,自定报头自选内容自做美工。一份份图文并茂的小报张贴在后黑板上,装点成一个色彩缤纷的“报展中心”。展期结束,由大家投票诞生奖项……

我还把自费订阅的报纸《诗歌报》、《杂文报》放到班级,把自己藏书的目录公开给学生,把学生带到沙冈的桃林里朗诵北岛舒婷顾城……

搞这么多语文活动,一切都不是奉命行事的,也从没什么报酬。用时髦的话说,我是一个“青年志愿者”。我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特定的文化氛围中读完大学的,广泛涉猎中外名著,大量接触新思潮,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奋力成立文学社,精心编辑油印刊物,可算是一个标准的“文青”。文艺梦一时难以实现,新的生活激励我把希望寄托在其实只比我小六七岁的“下一代”身上,以饱满热情、充沛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为他们补给文学养分。

到高三了,为让我倾力做班主任,领导安排我只教单班。由于在基础年级打了“精神底子”,毕业班教学还算胜任愉快。是班主任,就不得不考虑对其他弱势学科的强化,故每周都主动转让一节语文课;可每次模拟考试,我班语文成绩总仍然是名列前茅。高考分数揭晓,我班语文人均分竟然高出同层次最好班级四点六分。这在意外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首届毕业班的巨大成功使我对教育工作更加热爱,对教学功底更加自信,对语文课堂更加关注。而此时,一封来自苏州中学的信件又促使我去追求一个更高的教学境界。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邀请我为他主编的教学资料写稿,这给了我反思自己教学经验的机会,对我的专业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我不知不觉地走上了教科研之路。

如今早已离开“风沙渡”。追忆当年的“立功立事”,手捧我首届学生的集体合影照,细看着正当青春的我和小我几岁的学生们,我总禁不住眼眶潮湿。泪光中,总会出现“大风起兮沙飞扬”的场景……啊,时间的风沙灌满我的生命,渐渐将我雕成一个教龄十三年的教师。

第十三年,对于我,龙冈真的成了人生的一个“风沙渡”。从渡口出发,我被摆渡到了时间之河的彼岸,摆渡到了远方。

虚实中国画

伴随城市化脚步,许多名校不得不扩大办学规模,以开放的姿态主动吸纳乡镇重点中学的优秀教师。2001年9月,我有幸加盟一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江苏省盐城中学。

进校前的一堂试讲课至今记忆犹新。那天上的是孙犁散文《黄鹂》,当讲到“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时,我让学生仿句。他们思考了一两分钟,仿出不少句子:菊傲寒霜,狼嚎绝壁,龙腾深渊……可当一位同学说到“马跃疆场”时,大家突然哄堂大笑,弄得我不知所措。但我瞬间便变得镇定从容。我问大笑的原因,他们告诉我班上有一位同学名字正好叫“马跃”。这时我灵机一动:“我建议刚才的句子改为‘马跃课堂’!”话音一落,全班同学热烈鼓掌,而坐在后排听课的两位校长(一正一副)也满面笑容。似乎是得到鼓励,我更加尽兴地发挥起来:“下面请马跃同学现场也来仿一句,看看他能否成为一匹跃动在课堂上的骏马!”只见这位同学在害羞中站起来,很快便说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个句子。这使我情绪更加高涨:“真是活学活用!叫仿一句,他仿两句,头脑反应真快!同学们看看他是不是一匹跃动在课堂上的骏马?”当齐声说“是”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正式踏进新校园后,我才得知听我课的那个副校长乃是特级教师、全国知名网站三槐居的创办人顾为健先生。他告诉我,我的课上得很精彩,但我此前呈送的公开发表的教学论文也很精彩——课堂和文章的双重精彩,使他们最终作出了录用的决定。

是的,我一直在追求课堂和文章的双重精彩。既重视课堂实践,同时也不断反思,力求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从而做到“实”、“虚”的结合。“虚”,不少人以为只是论文写作,只是课题研究;其实这看到的只是表象而已,“虚”的本质乃是理性思考、理论总结、理念推广。

安坐于新的办公桌边,我继续夯实我的立身之本——课堂,努力在文本解读、备课、上课等各个环节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方法;同时也继续重视我的发展之道——教科研。我始终坚持“虚实结合”四字方针。在我看来,不拘于“实”,而能从“实”到“虚”,决定着成长之路的长度;不止于“虚”,而能以“虚”带“实”,决定着成长之路的宽度。“大道如青天”,我希望成长之路越走越长,越走越宽。在不停的努力下,我的教科研范围也大大地拓展了,从教学延伸到教育,兼顾教学、教育两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突破。

我天天登陆三槐居,跟网友们一起分析学情,解读课文,交流教法,一天下来不知要发多少主贴和跟帖。我在现实中性格很低调,但一到网上便高调发表自己的见解。总版主顾校长通过我的不少文章逐渐了解我,他在我的一些文章后面跟了不少鼓励我的文字,如“言人之所未言,仁甫老弟真乃可敬可畏也!”“盐中少有仁甫之人,不过有一仁甫足矣!”我知道,我远没有达到他所说的境界,但我愿意时时把他的话看做是对我的有力鞭策。很喜欢跟顾校长及其他网友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激烈的争辩,而产生的思维碎片则不断转化为一篇篇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上的文章。

说到文章,不能不想起2002年暑假的一天,我和女儿跟妻子回她娘家。公共汽车行驶在途中,坐在窗边的我头脑里突闪灵感火花:论文题目有了,“基础:在终身教育中重建”这十个字最合适!手头没有纸笔,却又担心下车会失忆,我便神经兮兮地对妻子、女儿说:“快帮我记住十个字!”她们惊讶地问:“什么十个字?”车里的其他乘客也投来惊奇的目光。我说我最近的一篇论文,不知换了多少题目,刚才终于想到最好的了。我要她们跟我一起记题目,最起码要把记忆保持到外婆家门口。每隔几分钟,我就抽问一遍,结果连周围的乘客也背上了……

当然妻子对我的帮助,远不止于记题目,她还经常做我文章的首席读者、首席责任编辑。她是小学语文教师,为了我的生活和写作,在多少个星期日错过了商场衣柜里的新款,在多少个黑夜放弃了荧屏前的镜头。其实,她也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发表一篇篇佳作进行自我专业成长之时,也支持和帮助我的专业成长。

也许是“天道酬勤”,2002年11月,一个良机竟从天而降:我将参加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如果市级出线则继续参加省级角逐。记得我上的是《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深入解读后,把脉到了文本重点:举重若轻地解决问题,刚柔并济地运用语言。于是四个字“重”与“轻”、“刚”与“柔”就成了我课堂教学的支点。心中有了简明的四字“谱”,我便大胆起来,把问题发现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现场提问、质疑、交流、总结。我的课一路过关,先于11月获得市一等奖,后于12月获得省一等奖。

正被喜悦包围着,12月的一天,又一喜讯传来:论文《基础:在终身教育中重建》获得江苏省中小学“师陶杯”教育教学论文竞赛一等奖。

这两个省级大奖,覆盖了课堂和教科研两个不同的方面,为“全面发展”的我作了一次阶段性评估。从“实”到“虚”,以“虚”带“实”,这使我的教育人生成了一幅中国画,呈现出一种“虚”“实”结合的新境界。

美丽教育梦

记得在省城南京领取“师陶杯”一等奖奖品时,捧在我手里的不仅有一本精美的证书,还有一只沉甸甸、鼓囊囊的黑色大皮包。开包一看,哇,里面装的是一套教育丛书,包括《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在内有10册之多!2006年再次角逐“师陶杯”,我凭借论文《走进陶行知的“生活”世界》再获一等奖,我再度捧回一只精神“大礼包”。

教育经典,点燃了我的读书激情。不过经典纯属官方推荐,故不囿于此,我另辟“野蛮”阅读新路径。史哲类的书,都找些来看;甚至为了拓宽知识面,还精读工具书。有一次,我利用高二学生暂停“大三门”(语数外)、备战“小高考”的良机,每天帮“小四门”学科的老师看班,高坐于讲台边,边“维稳”边看《唐诗鉴赏辞典》(唐诗及其鉴赏文字),且看且思,亦点亦评,一个月啃完1536个页码,使周围人惊讶不已。

有一天突然发现我的批判性思维不足,大有必要改变思维方式,以提升思维品质。这样就啃起一批颠覆性强的西方作品,尤其是后现代之作,如《开放的思想和社会——波普尔思想精粹》《怀特海文录》《后现代理论家关键词》《课程愿景》等。这些作品对我影响很大,使我接触到了一些新理念,如波普尔的“尝试错误”、怀特海的“过程论”、利奥塔的“宏大叙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福柯的“系谱学”、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哈耶克的“自由秩序”……这些理念,像水,灌溉着我思维的土壤;像风,吹动着我思想的苇草;像火,照耀着我思考的方向。

从此我内心更加强大,思维更具批判性。当“满堂问”现象风行于课堂时,我毫不留情地指出“‘满堂问’只不过是‘满堂灌’的变种而已”;当一位大学教授为中国式高考“总分制”大唱赞歌时,我针锋相对地揭批“中国的‘总分制’实质上就是‘文化成绩总分制’”;当“读经教育”搞得如火如荼时,我理智地告诉人们“既要读传统文化经典,也要读西方文化经典”……每一次质疑,每一次反驳,每一次论战,都在网络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很快这些观点就在《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教师报》等报刊上发表出来。当然,我从不为颠覆而颠覆,而总是从良知出发,从责任出发,从普世价值出发,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真正的问题。

“思考并快乐着”,这是我的座右铭之一。快乐地思考,似乎需要私密空间,但对我来说,合适的公共空间更能使我的思维私密化而不受干扰。喜欢公交车的环境,呆在座位上与任何人无关,可以自由自在地思考问题;喜欢考场的环境,面对无暇顾及我存在的学生们,我自视为稻草人,守望着思想的麦地;喜欢晚坐班讲台边的环境,纸笔的微动使教室静悄悄,学生沉浸在自习的氛围里而我沉湎在神游的境界里。陌生的车厢里,安静的考场上,宁谧的讲台边,自然生成了多少问题,悄然完成了多少草稿。

课堂给予长度,教科研给予宽度,我的从教之路越走越长,越走越宽。一些高等院校聘请为兼职教授,一些教育培训机构邀请我演讲,渐渐地我为在校大学生和一线教师开设很多示范课和讲座。基于大量的课堂实践和及时的教学反思,从 2003年开始,我率先在自己班级进行“捍卫语文性”的教改实验,以纠正当时正大行其道的“人文化教学热”。在此基础上我主持了一项省级课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性”的研究》,先后发表了《语文的边界》、《试论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等重要论文,并且这两篇累计近3万字的论文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高中语文教与学》、《初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引起广泛的关注,比如我对“语文性”概念的诠释,在各种媒体上被人们广泛引用:“当我们把一篇课文、一则语言材料或一道语文试题看做一个系统进行教学时,我们便会发现,这个系统的内部必然要发生着这样的运动,即:从语言入手,直指人文内容(知识和精神),然后再到语言,这样语言和人文内容不断地互逆。在这互逆的过程中,语文便有了自身的意义。而尽管政治、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也有语言,也主要依托于语言手段,但是在这些学科中,语言与人文内容之间并不一定要发生互逆运动,也就是说,学习者只需从语言出发就行了,却并不一定要经常回归到语言,并不一定要经常进行语言与人文内容的‘互逆’。既然在非语文学科中,语言和人文的关系是单向的,是简单地由语言指向人文,而在语文学科中,语言和人文的关系是双向的,两者不断地发生‘互逆’运动,那么,我们可以说,语言和人文之间‘单向’的运动特点决定了非语文学科的属性,‘双向’的运动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属性。语言和人文之间‘双向’运动的特点,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它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姓氏’,或者说语文学科的属性。这样的属性,我称之‘语文性’。”这项研究课题,于2013年被评为市科研成果一等奖和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与此同时,我还被评为全国第三届中学语文“教改新星”、“十一五”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

2013年是我教学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捩点。是年暑假,蜗居在家,上下求索,灵感之光在显示器上频频闪现,于是近10万文字鱼贯而入我的文件夹。我命其名曰“生成课堂”。我强烈地表达我对当下课堂的感受:多半属于“再现课堂”,严重依赖于“预设”的鸦片,纠缠于“控制”的幽灵。于是我呼唤来一场真正的课堂革命,变“再现课堂”为“生成课堂”。

这次搞是“宏大叙事”,别具颠覆性或创新性,其费心耗力的程度远超往昔。作为“大制作”,人们往往最担心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可幸运得很,我呕心沥血推出的“生成课堂”很快成了我标志性的研究成果——葛宇虹女士(《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主编)以黄金版面,从2013年第10期开始连续3期发表我的文章(基本理论篇);聂进先生(《中学语文》社长)为我开辟“名师讲坛”专栏,从2013年第11期开始连续7期发表我的文章(运作模式篇);何勇先生(《语文学习》副主编)还有意让上海教育出版社为我出书,以便让更多人了解我的这一建树性理论。能够得到这些伯乐的热情鼓励、充分肯定与大力支持,真是我莫大的幸运和幸福!

“我思故我在”,当我一直以“思”的方式证明一个草根教师的存在时,梦想的星光渐渐落照在我的从教之路上。辛苦一次次地得到慰藉,追求一次次得到承认,教育梦最终兑现为一个个美丽的称号和职称:盐城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记得申报第一个称号时,我已40多岁,而此称号原则上是有年龄限制的,故已不敢心存梦想。可是当时主抓教学的副校长房天龙先生两次三番鼓励我,说我条件过硬,完全可以破格。我想,若不是有幸获得“教学能手”称号,后来的阶梯型晋级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此,我要感谢所有帮我圆梦的人,特别是房天龙先生以及前面所写的顾为健先生!

课堂的长度渐长,教科研的宽度渐宽。我脚不止步,我路渐无穷……愿前行的力量伴随我,我深谢我所有的助梦人!

(作者为江苏教育新闻网驻站名师)

编辑:江教

责任编辑:顾伟

渐长渐宽渐无穷
发布时间:2015-04-28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李仁甫

对于我来说,课堂是长度,一直在延伸;教科研是宽度,一直在拓展。25年,我的从教之路,渐长,渐宽……

青春风沙渡

1988年,分配到龙冈中学教书。

教室和宿舍都是低矮的平房,惟有办公室是一幢三层小楼。稀疏的建筑物之间,地面裸露着起伏不平的黄沙。这是平原地区少见的地貌,据说是由残存的古贝壳构成。学校不远处是一条非常大的河,并有一渡口,有人戏称之为“风沙渡”。每当大风起兮,便会出现“平沙茫茫黄入天”的惨象。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离此而去,把饭碗端放到十八里外的小城。我坐的办公桌,就是一位从未谋面的教师进城后留下的。我埋怨眼前的一切,并幻想在以后的某一个暑假也为下一个刚工作的青年腾空一张办公桌。

不过,埋怨和幻想很快就被扑面而来的新生活冲淡了。开学后见到的第十个太阳,竟是那么新鲜,学生赠我许多节日贺卡,那一行行稚嫩而真诚的文字惹出我的笑容。收获贺卡后的第一个四十五钟,导语多了力度,朗读多了情感,点拨多了耐心,那一只只饥渴的眼睛激发我的责任心。一个初离大学校园、头脑热度尚未消退的“文艺青年”,渐渐地把茂盛的热情辐射到学生身上。

我常用课余时间(多半是晚自习),把所教两个班级的学生合并在同一教室,为他们开设专题讲座。一次教茅盾散文《风景谈》,见不少学生对镜头(画面)艺术产生浓厚兴趣,我便开讲。

“电影镜头艺术欣赏”。那时没有多媒体,完全靠“吐沫四溅”。窗外月朦胧,室内天花板上只有几根灯管亮着,但这不影响我的陶醉感。突然停电了!正匆忙宣布结束,学生竟起哄,强烈要求“继续”。因停电现象平时并不罕见,大多数同学在桌肚里备有蜡烛,于是教室里很快烛光闪耀。烛光加上映着的月光,还有学生们饥渴的眼光,给我无穷的动力“将革命进行到底”……

我要求学生每放一次月假就自办一份小报,自定报头自选内容自做美工。一份份图文并茂的小报张贴在后黑板上,装点成一个色彩缤纷的“报展中心”。展期结束,由大家投票诞生奖项……

我还把自费订阅的报纸《诗歌报》、《杂文报》放到班级,把自己藏书的目录公开给学生,把学生带到沙冈的桃林里朗诵北岛舒婷顾城……

搞这么多语文活动,一切都不是奉命行事的,也从没什么报酬。用时髦的话说,我是一个“青年志愿者”。我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特定的文化氛围中读完大学的,广泛涉猎中外名著,大量接触新思潮,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奋力成立文学社,精心编辑油印刊物,可算是一个标准的“文青”。文艺梦一时难以实现,新的生活激励我把希望寄托在其实只比我小六七岁的“下一代”身上,以饱满热情、充沛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为他们补给文学养分。

到高三了,为让我倾力做班主任,领导安排我只教单班。由于在基础年级打了“精神底子”,毕业班教学还算胜任愉快。是班主任,就不得不考虑对其他弱势学科的强化,故每周都主动转让一节语文课;可每次模拟考试,我班语文成绩总仍然是名列前茅。高考分数揭晓,我班语文人均分竟然高出同层次最好班级四点六分。这在意外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首届毕业班的巨大成功使我对教育工作更加热爱,对教学功底更加自信,对语文课堂更加关注。而此时,一封来自苏州中学的信件又促使我去追求一个更高的教学境界。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邀请我为他主编的教学资料写稿,这给了我反思自己教学经验的机会,对我的专业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我不知不觉地走上了教科研之路。

如今早已离开“风沙渡”。追忆当年的“立功立事”,手捧我首届学生的集体合影照,细看着正当青春的我和小我几岁的学生们,我总禁不住眼眶潮湿。泪光中,总会出现“大风起兮沙飞扬”的场景……啊,时间的风沙灌满我的生命,渐渐将我雕成一个教龄十三年的教师。

第十三年,对于我,龙冈真的成了人生的一个“风沙渡”。从渡口出发,我被摆渡到了时间之河的彼岸,摆渡到了远方。

虚实中国画

伴随城市化脚步,许多名校不得不扩大办学规模,以开放的姿态主动吸纳乡镇重点中学的优秀教师。2001年9月,我有幸加盟一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江苏省盐城中学。

进校前的一堂试讲课至今记忆犹新。那天上的是孙犁散文《黄鹂》,当讲到“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时,我让学生仿句。他们思考了一两分钟,仿出不少句子:菊傲寒霜,狼嚎绝壁,龙腾深渊……可当一位同学说到“马跃疆场”时,大家突然哄堂大笑,弄得我不知所措。但我瞬间便变得镇定从容。我问大笑的原因,他们告诉我班上有一位同学名字正好叫“马跃”。这时我灵机一动:“我建议刚才的句子改为‘马跃课堂’!”话音一落,全班同学热烈鼓掌,而坐在后排听课的两位校长(一正一副)也满面笑容。似乎是得到鼓励,我更加尽兴地发挥起来:“下面请马跃同学现场也来仿一句,看看他能否成为一匹跃动在课堂上的骏马!”只见这位同学在害羞中站起来,很快便说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个句子。这使我情绪更加高涨:“真是活学活用!叫仿一句,他仿两句,头脑反应真快!同学们看看他是不是一匹跃动在课堂上的骏马?”当齐声说“是”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正式踏进新校园后,我才得知听我课的那个副校长乃是特级教师、全国知名网站三槐居的创办人顾为健先生。他告诉我,我的课上得很精彩,但我此前呈送的公开发表的教学论文也很精彩——课堂和文章的双重精彩,使他们最终作出了录用的决定。

是的,我一直在追求课堂和文章的双重精彩。既重视课堂实践,同时也不断反思,力求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从而做到“实”、“虚”的结合。“虚”,不少人以为只是论文写作,只是课题研究;其实这看到的只是表象而已,“虚”的本质乃是理性思考、理论总结、理念推广。

安坐于新的办公桌边,我继续夯实我的立身之本——课堂,努力在文本解读、备课、上课等各个环节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方法;同时也继续重视我的发展之道——教科研。我始终坚持“虚实结合”四字方针。在我看来,不拘于“实”,而能从“实”到“虚”,决定着成长之路的长度;不止于“虚”,而能以“虚”带“实”,决定着成长之路的宽度。“大道如青天”,我希望成长之路越走越长,越走越宽。在不停的努力下,我的教科研范围也大大地拓展了,从教学延伸到教育,兼顾教学、教育两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突破。

我天天登陆三槐居,跟网友们一起分析学情,解读课文,交流教法,一天下来不知要发多少主贴和跟帖。我在现实中性格很低调,但一到网上便高调发表自己的见解。总版主顾校长通过我的不少文章逐渐了解我,他在我的一些文章后面跟了不少鼓励我的文字,如“言人之所未言,仁甫老弟真乃可敬可畏也!”“盐中少有仁甫之人,不过有一仁甫足矣!”我知道,我远没有达到他所说的境界,但我愿意时时把他的话看做是对我的有力鞭策。很喜欢跟顾校长及其他网友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激烈的争辩,而产生的思维碎片则不断转化为一篇篇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上的文章。

说到文章,不能不想起2002年暑假的一天,我和女儿跟妻子回她娘家。公共汽车行驶在途中,坐在窗边的我头脑里突闪灵感火花:论文题目有了,“基础:在终身教育中重建”这十个字最合适!手头没有纸笔,却又担心下车会失忆,我便神经兮兮地对妻子、女儿说:“快帮我记住十个字!”她们惊讶地问:“什么十个字?”车里的其他乘客也投来惊奇的目光。我说我最近的一篇论文,不知换了多少题目,刚才终于想到最好的了。我要她们跟我一起记题目,最起码要把记忆保持到外婆家门口。每隔几分钟,我就抽问一遍,结果连周围的乘客也背上了……

当然妻子对我的帮助,远不止于记题目,她还经常做我文章的首席读者、首席责任编辑。她是小学语文教师,为了我的生活和写作,在多少个星期日错过了商场衣柜里的新款,在多少个黑夜放弃了荧屏前的镜头。其实,她也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发表一篇篇佳作进行自我专业成长之时,也支持和帮助我的专业成长。

也许是“天道酬勤”,2002年11月,一个良机竟从天而降:我将参加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如果市级出线则继续参加省级角逐。记得我上的是《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深入解读后,把脉到了文本重点:举重若轻地解决问题,刚柔并济地运用语言。于是四个字“重”与“轻”、“刚”与“柔”就成了我课堂教学的支点。心中有了简明的四字“谱”,我便大胆起来,把问题发现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现场提问、质疑、交流、总结。我的课一路过关,先于11月获得市一等奖,后于12月获得省一等奖。

正被喜悦包围着,12月的一天,又一喜讯传来:论文《基础:在终身教育中重建》获得江苏省中小学“师陶杯”教育教学论文竞赛一等奖。

这两个省级大奖,覆盖了课堂和教科研两个不同的方面,为“全面发展”的我作了一次阶段性评估。从“实”到“虚”,以“虚”带“实”,这使我的教育人生成了一幅中国画,呈现出一种“虚”“实”结合的新境界。

美丽教育梦

记得在省城南京领取“师陶杯”一等奖奖品时,捧在我手里的不仅有一本精美的证书,还有一只沉甸甸、鼓囊囊的黑色大皮包。开包一看,哇,里面装的是一套教育丛书,包括《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在内有10册之多!2006年再次角逐“师陶杯”,我凭借论文《走进陶行知的“生活”世界》再获一等奖,我再度捧回一只精神“大礼包”。

教育经典,点燃了我的读书激情。不过经典纯属官方推荐,故不囿于此,我另辟“野蛮”阅读新路径。史哲类的书,都找些来看;甚至为了拓宽知识面,还精读工具书。有一次,我利用高二学生暂停“大三门”(语数外)、备战“小高考”的良机,每天帮“小四门”学科的老师看班,高坐于讲台边,边“维稳”边看《唐诗鉴赏辞典》(唐诗及其鉴赏文字),且看且思,亦点亦评,一个月啃完1536个页码,使周围人惊讶不已。

有一天突然发现我的批判性思维不足,大有必要改变思维方式,以提升思维品质。这样就啃起一批颠覆性强的西方作品,尤其是后现代之作,如《开放的思想和社会——波普尔思想精粹》《怀特海文录》《后现代理论家关键词》《课程愿景》等。这些作品对我影响很大,使我接触到了一些新理念,如波普尔的“尝试错误”、怀特海的“过程论”、利奥塔的“宏大叙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福柯的“系谱学”、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哈耶克的“自由秩序”……这些理念,像水,灌溉着我思维的土壤;像风,吹动着我思想的苇草;像火,照耀着我思考的方向。

从此我内心更加强大,思维更具批判性。当“满堂问”现象风行于课堂时,我毫不留情地指出“‘满堂问’只不过是‘满堂灌’的变种而已”;当一位大学教授为中国式高考“总分制”大唱赞歌时,我针锋相对地揭批“中国的‘总分制’实质上就是‘文化成绩总分制’”;当“读经教育”搞得如火如荼时,我理智地告诉人们“既要读传统文化经典,也要读西方文化经典”……每一次质疑,每一次反驳,每一次论战,都在网络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很快这些观点就在《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教师报》等报刊上发表出来。当然,我从不为颠覆而颠覆,而总是从良知出发,从责任出发,从普世价值出发,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真正的问题。

“思考并快乐着”,这是我的座右铭之一。快乐地思考,似乎需要私密空间,但对我来说,合适的公共空间更能使我的思维私密化而不受干扰。喜欢公交车的环境,呆在座位上与任何人无关,可以自由自在地思考问题;喜欢考场的环境,面对无暇顾及我存在的学生们,我自视为稻草人,守望着思想的麦地;喜欢晚坐班讲台边的环境,纸笔的微动使教室静悄悄,学生沉浸在自习的氛围里而我沉湎在神游的境界里。陌生的车厢里,安静的考场上,宁谧的讲台边,自然生成了多少问题,悄然完成了多少草稿。

课堂给予长度,教科研给予宽度,我的从教之路越走越长,越走越宽。一些高等院校聘请为兼职教授,一些教育培训机构邀请我演讲,渐渐地我为在校大学生和一线教师开设很多示范课和讲座。基于大量的课堂实践和及时的教学反思,从 2003年开始,我率先在自己班级进行“捍卫语文性”的教改实验,以纠正当时正大行其道的“人文化教学热”。在此基础上我主持了一项省级课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性”的研究》,先后发表了《语文的边界》、《试论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等重要论文,并且这两篇累计近3万字的论文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高中语文教与学》、《初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引起广泛的关注,比如我对“语文性”概念的诠释,在各种媒体上被人们广泛引用:“当我们把一篇课文、一则语言材料或一道语文试题看做一个系统进行教学时,我们便会发现,这个系统的内部必然要发生着这样的运动,即:从语言入手,直指人文内容(知识和精神),然后再到语言,这样语言和人文内容不断地互逆。在这互逆的过程中,语文便有了自身的意义。而尽管政治、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也有语言,也主要依托于语言手段,但是在这些学科中,语言与人文内容之间并不一定要发生互逆运动,也就是说,学习者只需从语言出发就行了,却并不一定要经常回归到语言,并不一定要经常进行语言与人文内容的‘互逆’。既然在非语文学科中,语言和人文的关系是单向的,是简单地由语言指向人文,而在语文学科中,语言和人文的关系是双向的,两者不断地发生‘互逆’运动,那么,我们可以说,语言和人文之间‘单向’的运动特点决定了非语文学科的属性,‘双向’的运动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属性。语言和人文之间‘双向’运动的特点,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它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姓氏’,或者说语文学科的属性。这样的属性,我称之‘语文性’。”这项研究课题,于2013年被评为市科研成果一等奖和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与此同时,我还被评为全国第三届中学语文“教改新星”、“十一五”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

2013年是我教学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捩点。是年暑假,蜗居在家,上下求索,灵感之光在显示器上频频闪现,于是近10万文字鱼贯而入我的文件夹。我命其名曰“生成课堂”。我强烈地表达我对当下课堂的感受:多半属于“再现课堂”,严重依赖于“预设”的鸦片,纠缠于“控制”的幽灵。于是我呼唤来一场真正的课堂革命,变“再现课堂”为“生成课堂”。

这次搞是“宏大叙事”,别具颠覆性或创新性,其费心耗力的程度远超往昔。作为“大制作”,人们往往最担心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可幸运得很,我呕心沥血推出的“生成课堂”很快成了我标志性的研究成果——葛宇虹女士(《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主编)以黄金版面,从2013年第10期开始连续3期发表我的文章(基本理论篇);聂进先生(《中学语文》社长)为我开辟“名师讲坛”专栏,从2013年第11期开始连续7期发表我的文章(运作模式篇);何勇先生(《语文学习》副主编)还有意让上海教育出版社为我出书,以便让更多人了解我的这一建树性理论。能够得到这些伯乐的热情鼓励、充分肯定与大力支持,真是我莫大的幸运和幸福!

“我思故我在”,当我一直以“思”的方式证明一个草根教师的存在时,梦想的星光渐渐落照在我的从教之路上。辛苦一次次地得到慰藉,追求一次次得到承认,教育梦最终兑现为一个个美丽的称号和职称:盐城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记得申报第一个称号时,我已40多岁,而此称号原则上是有年龄限制的,故已不敢心存梦想。可是当时主抓教学的副校长房天龙先生两次三番鼓励我,说我条件过硬,完全可以破格。我想,若不是有幸获得“教学能手”称号,后来的阶梯型晋级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此,我要感谢所有帮我圆梦的人,特别是房天龙先生以及前面所写的顾为健先生!

课堂的长度渐长,教科研的宽度渐宽。我脚不止步,我路渐无穷……愿前行的力量伴随我,我深谢我所有的助梦人!

(作者为江苏教育新闻网驻站名师)

编辑:江教

责任编辑: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