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习惯成就学习

作者:周竹生 发布时间:2015-10-1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批学生,他们成绩优秀,得到教师青睐,受到学校表彰。每当提及这些优秀的学生的优秀成绩时,讲述者激动不已,听闻者羡慕不已,自然父母亲也会兴奋不已,引以为傲。

优秀的学生出类拔萃,如果津津乐道赞不绝口的仅仅是他们满满的分数,高高的名次,那么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优秀者的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就有限。家长要做的工作是由果导因,找出好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原因,给自己的孩子启发借鉴。

成就优秀学生,撇开天资聪颖,爹妈给的脑子,在学有明确目标,学有强劲动力,学有科学方法之外,大多数好学生都有一个相同之处——学有良好习惯。

比如有的学生有好问的习惯,只要自己不懂得不清楚的问题,都要问同学、问老师,打破砂锅问到底,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迷糊阻隔一点点澄清打通,自有一颗七窍玲珑明白心。有的同学有好记的习惯,平时遇到什么感兴趣的东西,会遗忘的东西,随手记下来。上课认真记笔记,课后边整理边复习强化。建立记忆的存储硬盘,虽然不能做到滴水不漏保存,但是也不会在搜索时产生竹篮打水全无那样的遗憾。有的同学有好读的习惯,手不释卷,点滴时间都不会放过,积少成多,博闻强记,知识面比一般的同学开阔许多。有的同学有好思的习惯,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认真想一想,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遇到什么题目,都要类比推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的同学有好预的习惯,先预习,再学习,先复习,再作业,不预习不进课堂,不复习不进考场,不打无准备之仗。甚至有少数学生每年的寒假暑假里都会把下学期的课本找到,先细细地看一看,来一番浅学。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习惯决定命运,好学生自有好习惯。对于这一道理老师懂得,没有少给学生教育,家长也知道,没有少给孩子念叨。问题的关键是你以为重要,孩子未必以为,家长和老师要做的工作不是光讲大道理,强调重要性,而是根据习惯生成的规律,不失时机,早准备,早上手,具体指导孩子选择科学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小孩抓起,于少小时着手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自然成习惯。某种说话的腔调,走路的姿态,一直这样,时间长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某人固有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长成眉毛生成骨,江山易移,本性难改,要想改变,几无可能。因此学习的习惯应从步入学习之时就开始抓,甚至从孩子还没有形成习惯时就开始植入良好的习惯。

现在的问题时,父母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抓学习的意识提前觉醒。表现为对孩子期望值高,要求也高,也舍得投入。他们在意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看中的是孩子的考试分数,关注的是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培养,孩子去培训班学习,家长乐意接送,乐意陪训。至于孩子现有的学习习惯怎样,并不注意观察;期望孩子有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家长并没有通盘的考虑,更没有为孩子言传身教示范带动的思想准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越小对于孩子教育的重点越是要强调习惯,淡化知识,习惯好了,知识不愁学不回来。如果舍本逐末,只是看中ABC,不注重站相、坐相、学法,时间一久,当老师明确告诉家长,你家的孩子学习习惯有问题时,木已成舟,家长心有纠结时已经无能为力。

为什么要从小抓好孩子的学习习惯?生活中有一些场景可以给我们启发。小秧苗栽种下去,旁边插一根小树枝,用稻草稍微围拢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小秧苗很柔弱,禁不起风吹雨打,小树枝一带,就避免了弯倒折断现象发生。

小孩子正如同小秧苗,处于可变时期,父母一左一右,起到的就是小树枝的作用,父母就是孩子行为习惯的指导教师,一方面要时刻注意对孩子的学习习惯纠偏,那些不该学,不能有的坏习惯要远离之,防止沾染;另一方面,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学习习惯的良好导师。父母文静,孩子不会吵闹,父母文明,孩子不会嘴巴带脏字。父母不离牌桌,孩子会摸牌,父母不离烟酒,孩子会开瓶点烟。父母喜欢买书藏书,读书看报,孩子也会对书卷墨香产生兴趣。

古人注重抓周、点朱砂等婴幼儿的启蒙活动,其目的是要引导孩子未来走向家长设定的理想之地。今人不必完全拘泥古礼,但是诸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古人在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教诲,我们可学可鉴。

从小节抓起,于细微处着力

《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必须尊重三重规律。一是一点一滴的从小事抓起,先抓芝麻,再抱西瓜;二是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没有冰冻三尺的功夫企图一口吃成胖子是不现实的;三是因人而异,突出重点,不必邯郸学步,东西效颦,不必平贪多求全,面面俱到。

成就学习的好习惯有哪些?家长需要理一理,知道个大概。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孩子要形成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自觉自愿,主动学习的习惯。心思放在学习上,不要别人在屁股后面用鞭子抽打。进校就读书,回家就作业,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赶走明日复明日的懒惰与拖拉,当日事,当日毕,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在先的习惯。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多维度向知识殿堂进军。对于每天所学的知识内容难易深浅心中有数,有备而来,对于学完的知识内容,复习过堂,消化吸收,全面掌握。

聚精会神,课堂听懂的习惯。上课眼睛跟着老师转,耳朵盯着老师听,抓住重点,弄清关键;决不跑冒滴漏,力求一网打尽。

不懂就问,不耻下问的习惯。有的学生课上不举手,不发言,不交流,课后不提问,甘愿做一名课堂的旁观者。每一位同学都要力求成为课堂的主人,多思、善问、大胆质疑,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动作迅速,声音洪亮,以存在感获得认同感。

手脑并用,勤记上笔记的习惯。专心致志,一听而过不行,在专心听讲的同时,善于动笔,做好记录。对于容易遗忘或者忽略的知识点做一点“圈、点、勾、画”的简单标注,对于重点内容进行概要的记载,课后整理构建,完善知识体系。

全面开花决不一花独放的习惯。无论这门功课合不合你的胃口,无论这个老师让不让你喜欢,这都不影响你对这门功课的投入,全面发展,不能偏科。

从小变抓起,于见效处着眼

好习惯真好,但是要真正形成真难。所以家长和老师在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时必须建立这样的心理预期:坏习惯具有易感性成瘾性和顽固性,好习惯具有抵抗性痛苦性和退化性。大凡坏的习惯不学而会,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比如随口吐痰,随口骂人。一旦沾染,就像鸦片上瘾一样不是轻易可以戒断。而好的习惯好像天然具有排异性,不是轻易可以学会,学会也不能保证变异不离不弃。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多好,但是真这样去做,真难过。斜坐、弯坐、瘫坐,就地十八瘫,多舒服。吃有吃相,睡有睡相,食不语,寝不言,多好,但是真这样去做,真难过。边吃边说,畅所欲言,多自在。

基于这一分析,家长必须知道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关键是立足长远。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速胜,必须持久,好习惯产生的效应也是一个缓慢效应,是一个渐变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家长需要耐心,需要以倾听花开的声音静心来期待结果的喜悦。不看一天两天,要看一年两年,在孩子点滴改变时给予肯定,给予鼓励,相信好习惯是孩子享用一辈子的习惯,所以好习惯甚至是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打造的习惯。

习惯成就学习。好习惯会帮助孩子收获知识和智慧,成为开启孩子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帮助孩子建立观察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学习的习惯,相信播下一个行为,孩子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孩子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孩子将收获一种命运。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刘北洋

习惯成就学习
发布时间:2015-10-19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周竹生

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批学生,他们成绩优秀,得到教师青睐,受到学校表彰。每当提及这些优秀的学生的优秀成绩时,讲述者激动不已,听闻者羡慕不已,自然父母亲也会兴奋不已,引以为傲。

优秀的学生出类拔萃,如果津津乐道赞不绝口的仅仅是他们满满的分数,高高的名次,那么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优秀者的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就有限。家长要做的工作是由果导因,找出好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原因,给自己的孩子启发借鉴。

成就优秀学生,撇开天资聪颖,爹妈给的脑子,在学有明确目标,学有强劲动力,学有科学方法之外,大多数好学生都有一个相同之处——学有良好习惯。

比如有的学生有好问的习惯,只要自己不懂得不清楚的问题,都要问同学、问老师,打破砂锅问到底,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迷糊阻隔一点点澄清打通,自有一颗七窍玲珑明白心。有的同学有好记的习惯,平时遇到什么感兴趣的东西,会遗忘的东西,随手记下来。上课认真记笔记,课后边整理边复习强化。建立记忆的存储硬盘,虽然不能做到滴水不漏保存,但是也不会在搜索时产生竹篮打水全无那样的遗憾。有的同学有好读的习惯,手不释卷,点滴时间都不会放过,积少成多,博闻强记,知识面比一般的同学开阔许多。有的同学有好思的习惯,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认真想一想,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遇到什么题目,都要类比推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的同学有好预的习惯,先预习,再学习,先复习,再作业,不预习不进课堂,不复习不进考场,不打无准备之仗。甚至有少数学生每年的寒假暑假里都会把下学期的课本找到,先细细地看一看,来一番浅学。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习惯决定命运,好学生自有好习惯。对于这一道理老师懂得,没有少给学生教育,家长也知道,没有少给孩子念叨。问题的关键是你以为重要,孩子未必以为,家长和老师要做的工作不是光讲大道理,强调重要性,而是根据习惯生成的规律,不失时机,早准备,早上手,具体指导孩子选择科学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小孩抓起,于少小时着手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自然成习惯。某种说话的腔调,走路的姿态,一直这样,时间长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某人固有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长成眉毛生成骨,江山易移,本性难改,要想改变,几无可能。因此学习的习惯应从步入学习之时就开始抓,甚至从孩子还没有形成习惯时就开始植入良好的习惯。

现在的问题时,父母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抓学习的意识提前觉醒。表现为对孩子期望值高,要求也高,也舍得投入。他们在意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看中的是孩子的考试分数,关注的是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培养,孩子去培训班学习,家长乐意接送,乐意陪训。至于孩子现有的学习习惯怎样,并不注意观察;期望孩子有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家长并没有通盘的考虑,更没有为孩子言传身教示范带动的思想准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越小对于孩子教育的重点越是要强调习惯,淡化知识,习惯好了,知识不愁学不回来。如果舍本逐末,只是看中ABC,不注重站相、坐相、学法,时间一久,当老师明确告诉家长,你家的孩子学习习惯有问题时,木已成舟,家长心有纠结时已经无能为力。

为什么要从小抓好孩子的学习习惯?生活中有一些场景可以给我们启发。小秧苗栽种下去,旁边插一根小树枝,用稻草稍微围拢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小秧苗很柔弱,禁不起风吹雨打,小树枝一带,就避免了弯倒折断现象发生。

小孩子正如同小秧苗,处于可变时期,父母一左一右,起到的就是小树枝的作用,父母就是孩子行为习惯的指导教师,一方面要时刻注意对孩子的学习习惯纠偏,那些不该学,不能有的坏习惯要远离之,防止沾染;另一方面,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学习习惯的良好导师。父母文静,孩子不会吵闹,父母文明,孩子不会嘴巴带脏字。父母不离牌桌,孩子会摸牌,父母不离烟酒,孩子会开瓶点烟。父母喜欢买书藏书,读书看报,孩子也会对书卷墨香产生兴趣。

古人注重抓周、点朱砂等婴幼儿的启蒙活动,其目的是要引导孩子未来走向家长设定的理想之地。今人不必完全拘泥古礼,但是诸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古人在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教诲,我们可学可鉴。

从小节抓起,于细微处着力

《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必须尊重三重规律。一是一点一滴的从小事抓起,先抓芝麻,再抱西瓜;二是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没有冰冻三尺的功夫企图一口吃成胖子是不现实的;三是因人而异,突出重点,不必邯郸学步,东西效颦,不必平贪多求全,面面俱到。

成就学习的好习惯有哪些?家长需要理一理,知道个大概。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孩子要形成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自觉自愿,主动学习的习惯。心思放在学习上,不要别人在屁股后面用鞭子抽打。进校就读书,回家就作业,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赶走明日复明日的懒惰与拖拉,当日事,当日毕,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在先的习惯。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多维度向知识殿堂进军。对于每天所学的知识内容难易深浅心中有数,有备而来,对于学完的知识内容,复习过堂,消化吸收,全面掌握。

聚精会神,课堂听懂的习惯。上课眼睛跟着老师转,耳朵盯着老师听,抓住重点,弄清关键;决不跑冒滴漏,力求一网打尽。

不懂就问,不耻下问的习惯。有的学生课上不举手,不发言,不交流,课后不提问,甘愿做一名课堂的旁观者。每一位同学都要力求成为课堂的主人,多思、善问、大胆质疑,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动作迅速,声音洪亮,以存在感获得认同感。

手脑并用,勤记上笔记的习惯。专心致志,一听而过不行,在专心听讲的同时,善于动笔,做好记录。对于容易遗忘或者忽略的知识点做一点“圈、点、勾、画”的简单标注,对于重点内容进行概要的记载,课后整理构建,完善知识体系。

全面开花决不一花独放的习惯。无论这门功课合不合你的胃口,无论这个老师让不让你喜欢,这都不影响你对这门功课的投入,全面发展,不能偏科。

从小变抓起,于见效处着眼

好习惯真好,但是要真正形成真难。所以家长和老师在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时必须建立这样的心理预期:坏习惯具有易感性成瘾性和顽固性,好习惯具有抵抗性痛苦性和退化性。大凡坏的习惯不学而会,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比如随口吐痰,随口骂人。一旦沾染,就像鸦片上瘾一样不是轻易可以戒断。而好的习惯好像天然具有排异性,不是轻易可以学会,学会也不能保证变异不离不弃。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多好,但是真这样去做,真难过。斜坐、弯坐、瘫坐,就地十八瘫,多舒服。吃有吃相,睡有睡相,食不语,寝不言,多好,但是真这样去做,真难过。边吃边说,畅所欲言,多自在。

基于这一分析,家长必须知道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关键是立足长远。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速胜,必须持久,好习惯产生的效应也是一个缓慢效应,是一个渐变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家长需要耐心,需要以倾听花开的声音静心来期待结果的喜悦。不看一天两天,要看一年两年,在孩子点滴改变时给予肯定,给予鼓励,相信好习惯是孩子享用一辈子的习惯,所以好习惯甚至是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打造的习惯。

习惯成就学习。好习惯会帮助孩子收获知识和智慧,成为开启孩子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帮助孩子建立观察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学习的习惯,相信播下一个行为,孩子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孩子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孩子将收获一种命运。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刘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