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做一株会思想的芦苇

作者:吴红明 发布时间:2019-01-1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吴红明

  我的故乡在黄海之滨。微风吹拂着湿地上的芦苇,那曼妙的舞姿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我常常在想,尽情地随风舞动就是芦苇生命的精彩吧!我,就是那平淡无奇的芦苇,竭尽全力,只为追寻生命的季风,舞出自己的人生轨迹。

  梦想,随爱潜入心

  1981年,懵懂青涩的我,第一次离开故乡,离开疼我爱我的亲人,离开那茂密、婆娑又不失柔韧的湿地里的芦苇,来到盐城师范学校学习。3年后,作为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我被分配到了盐城市第一小学。我的教师生涯,从这里悄然拉开帷幕。

  带着初为人师的激情与忐忑,我真诚地请教师傅,虚心地向同事学习,认真备课,愉快上课。就在享受着孩子们对我喜欢的时候,小洁的一句话击碎了我的虚荣。那天,窗外的秋雨淅淅沥沥。课堂上,我指导学生背诵《悯农》。我先请小洁来背,却不料她斩钉截铁地说:“不会背!”在孩子们窃窃的笑声中,我有些尴尬,并示意她坐下。可当全体同学起立背这首诗的时候,我看到小洁的嘴巴张得特别大,声音也特别洪亮,我分明看到了她眼中报复性的“快乐”。那会儿,我心乱如麻。

  可是,当我冷静下来,我记忆中父亲模糊的身影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虽然父亲没有见证我的成长,可是他留给我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思考。思考,成了融入我血液里的因子,成了一种本能。那一天,我就在想,该是怎样的压抑才让这个8岁的孩子如此顶撞老师?又是多少次的设计才有了她今天课堂上的表演?我不再生气,却感受到了孩子的纠结与痛苦。于是,我来到小洁家。看到我时,她眼中飘过了一丝惊讶还有害怕。我没有向她妈妈告状,而是搂着她,想知道她为什么对我如此不满。没想到她竟然这样说:“老师,我上课举手,你总是不理我。”我会不理她吗?当然不会!可是,对她而言,一次又一次失望地放下手,心里承受的是怎样的伤心与自卑?不管怎样,我肯定是忽略了她,这就是我的错。

  从此,在我的课堂上,虽然不可能让每一个举手的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但是,我一定会用眼睛告诉他们,我看到了他们,我喜欢他们。正如孩子们对我的评价:“吴老师的眼睛会说话!”因为,我明白了:课堂,不仅仅是教与学,还有生命的舒展与从容。这成了我最初的也是一直坚守的梦想。

  正是这样最朴实的教育理想鼓舞着我把全部的热情都倾注到了发展孩子生命意义的追求之中。后来,我做了年级部主任、大队辅导员、副校长,有了更大的平台,我更是用这样的思想指导我的行为,引领教师,只为保存孩子晶莹透亮的心,彰显孩子丰富多彩的个性,融进教育的智慧与纯粹,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

  德育,自然如呼吸

  作为德育学科的特级教师,我不断思考:怎样的德育才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康德曾说:“这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那一瞬间,我豁然开朗:真正的德育,就应该如呼吸一般自然。于是,我们开启了“自然德育”的探索之旅。

  我们立足品德课堂,把品德课堂看成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推进渗透式、渐进式、积淀式、濡化式的教学方式,打造科学、民主、和谐、共生、温润的课堂文化。我们坚持学科渗透,注重强化学科之间德育因素整合研究,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把握各学科中德育因素,并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学科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形成了“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学科渗透、人人参与”的德育格局。我们开发校本课程,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提升学生对课程的亲近感。我和一批骨干教师开创了有着显著乡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四色文化”课程体系,打造出了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课程,编撰了具有浓郁特色的“四色文化”丛书。红色文化以“新四军在盐城”作为教育资源,激发学生沿着新四军足迹,传承铁军精神,茁壮成长;绿色文化立足“水绿盐城”,唱响绿色教育的旋律,描绘生态校园的蓝图;金色文化展现科技天地的神奇与奥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银色文化以银色的滩涂风物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发扬盐民的精神与智慧,培养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怀。校本课程同时衍生出了“十大社团”“五节两周”等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样式,不断丰富完善德育文化体系。

  “自然德育”倡导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多维联动,立体呈现,让孩子们激情参与、真切体验、真诚感动、温暖感化,真正发挥德育的功能,努力让德育像呼吸一样自然,努力让教育像田园一样生态,努力成就每一个生命的精彩与灵动。

  家庭,科学的实验室

  因为“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是我教育生命的背景音乐,所以,那一个春天,当我在科学老师的课堂上看到孩子们正在兴致勃勃地观察自己养的蚕时,我突然有了一个灵感,于是一个施惠于学生的项目“家庭实验室”诞生了,我们还因此搭建了全国第一个学生家庭实验网络平台。

  我们开展系列“梦想”实验,发动每一个家庭,鼓励每一个孩子参加。你看,孩子们“吹出梦想”——泡泡乐,那吹出的不是泡泡,而是一个又一个纷飞的梦想;“推动梦想”——气球动力,小小气球在孩子们合力推动下,科学的梦想也随之起航;“撑起梦想”——支架承重,你能想象孩子们看到一张纸片撑起一本书的惊喜与雀跃吗?那是孩子们科学梦想的动力;“放飞梦想”——让鸡蛋飞,鸡蛋在孩子们的手中从4楼落下,竟然安然无恙,那种成功就是孩子们科学梦想的放飞……就是这样一个个有趣的科学实验,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和实践的能力,培养了孩子们探究和创新的精神。截至目前,学校已有3000多名学生在家里建立了实验室,网站收到学生实验稿件15000多篇,评论近2万条,录用稿件9000多篇,网站点击率突破45万。

  从教30多年来,我从未放弃我的教育梦想: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因为,我相信,即便是最普通的芦苇,一旦拥有思想,也有追逐梦想的权利。

  我愿做一株会思想的芦苇,实现我最美的教育理想。

  (吴红明,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现任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陈路

做一株会思想的芦苇
发布时间:2019-01-11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吴红明

  ■吴红明

  我的故乡在黄海之滨。微风吹拂着湿地上的芦苇,那曼妙的舞姿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我常常在想,尽情地随风舞动就是芦苇生命的精彩吧!我,就是那平淡无奇的芦苇,竭尽全力,只为追寻生命的季风,舞出自己的人生轨迹。

  梦想,随爱潜入心

  1981年,懵懂青涩的我,第一次离开故乡,离开疼我爱我的亲人,离开那茂密、婆娑又不失柔韧的湿地里的芦苇,来到盐城师范学校学习。3年后,作为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我被分配到了盐城市第一小学。我的教师生涯,从这里悄然拉开帷幕。

  带着初为人师的激情与忐忑,我真诚地请教师傅,虚心地向同事学习,认真备课,愉快上课。就在享受着孩子们对我喜欢的时候,小洁的一句话击碎了我的虚荣。那天,窗外的秋雨淅淅沥沥。课堂上,我指导学生背诵《悯农》。我先请小洁来背,却不料她斩钉截铁地说:“不会背!”在孩子们窃窃的笑声中,我有些尴尬,并示意她坐下。可当全体同学起立背这首诗的时候,我看到小洁的嘴巴张得特别大,声音也特别洪亮,我分明看到了她眼中报复性的“快乐”。那会儿,我心乱如麻。

  可是,当我冷静下来,我记忆中父亲模糊的身影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虽然父亲没有见证我的成长,可是他留给我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思考。思考,成了融入我血液里的因子,成了一种本能。那一天,我就在想,该是怎样的压抑才让这个8岁的孩子如此顶撞老师?又是多少次的设计才有了她今天课堂上的表演?我不再生气,却感受到了孩子的纠结与痛苦。于是,我来到小洁家。看到我时,她眼中飘过了一丝惊讶还有害怕。我没有向她妈妈告状,而是搂着她,想知道她为什么对我如此不满。没想到她竟然这样说:“老师,我上课举手,你总是不理我。”我会不理她吗?当然不会!可是,对她而言,一次又一次失望地放下手,心里承受的是怎样的伤心与自卑?不管怎样,我肯定是忽略了她,这就是我的错。

  从此,在我的课堂上,虽然不可能让每一个举手的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但是,我一定会用眼睛告诉他们,我看到了他们,我喜欢他们。正如孩子们对我的评价:“吴老师的眼睛会说话!”因为,我明白了:课堂,不仅仅是教与学,还有生命的舒展与从容。这成了我最初的也是一直坚守的梦想。

  正是这样最朴实的教育理想鼓舞着我把全部的热情都倾注到了发展孩子生命意义的追求之中。后来,我做了年级部主任、大队辅导员、副校长,有了更大的平台,我更是用这样的思想指导我的行为,引领教师,只为保存孩子晶莹透亮的心,彰显孩子丰富多彩的个性,融进教育的智慧与纯粹,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

  德育,自然如呼吸

  作为德育学科的特级教师,我不断思考:怎样的德育才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康德曾说:“这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那一瞬间,我豁然开朗:真正的德育,就应该如呼吸一般自然。于是,我们开启了“自然德育”的探索之旅。

  我们立足品德课堂,把品德课堂看成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推进渗透式、渐进式、积淀式、濡化式的教学方式,打造科学、民主、和谐、共生、温润的课堂文化。我们坚持学科渗透,注重强化学科之间德育因素整合研究,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把握各学科中德育因素,并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学科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形成了“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学科渗透、人人参与”的德育格局。我们开发校本课程,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提升学生对课程的亲近感。我和一批骨干教师开创了有着显著乡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四色文化”课程体系,打造出了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课程,编撰了具有浓郁特色的“四色文化”丛书。红色文化以“新四军在盐城”作为教育资源,激发学生沿着新四军足迹,传承铁军精神,茁壮成长;绿色文化立足“水绿盐城”,唱响绿色教育的旋律,描绘生态校园的蓝图;金色文化展现科技天地的神奇与奥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银色文化以银色的滩涂风物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发扬盐民的精神与智慧,培养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怀。校本课程同时衍生出了“十大社团”“五节两周”等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样式,不断丰富完善德育文化体系。

  “自然德育”倡导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多维联动,立体呈现,让孩子们激情参与、真切体验、真诚感动、温暖感化,真正发挥德育的功能,努力让德育像呼吸一样自然,努力让教育像田园一样生态,努力成就每一个生命的精彩与灵动。

  家庭,科学的实验室

  因为“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是我教育生命的背景音乐,所以,那一个春天,当我在科学老师的课堂上看到孩子们正在兴致勃勃地观察自己养的蚕时,我突然有了一个灵感,于是一个施惠于学生的项目“家庭实验室”诞生了,我们还因此搭建了全国第一个学生家庭实验网络平台。

  我们开展系列“梦想”实验,发动每一个家庭,鼓励每一个孩子参加。你看,孩子们“吹出梦想”——泡泡乐,那吹出的不是泡泡,而是一个又一个纷飞的梦想;“推动梦想”——气球动力,小小气球在孩子们合力推动下,科学的梦想也随之起航;“撑起梦想”——支架承重,你能想象孩子们看到一张纸片撑起一本书的惊喜与雀跃吗?那是孩子们科学梦想的动力;“放飞梦想”——让鸡蛋飞,鸡蛋在孩子们的手中从4楼落下,竟然安然无恙,那种成功就是孩子们科学梦想的放飞……就是这样一个个有趣的科学实验,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和实践的能力,培养了孩子们探究和创新的精神。截至目前,学校已有3000多名学生在家里建立了实验室,网站收到学生实验稿件15000多篇,评论近2万条,录用稿件9000多篇,网站点击率突破45万。

  从教30多年来,我从未放弃我的教育梦想: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因为,我相信,即便是最普通的芦苇,一旦拥有思想,也有追逐梦想的权利。

  我愿做一株会思想的芦苇,实现我最美的教育理想。

  (吴红明,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现任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