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让教育成为最美好的遇见

作者:陈金飞 发布时间:2022-01-12 来源: 江苏教育报

  ■陈金飞

  当我得悉自己入选首届“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时,成长路上的痛苦与欢乐、彷徨与顿悟霎时溢满而出。回望自己走过的成长之路,我深有感触:不忘教育初心,兢兢业业耕耘,终究会让教育成为最美好的遇见。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我教育生涯的最初时光里,有一段经历弥足珍贵,它指引我走上小学数学教学之路,并成为照耀我前行的光束。

  这段经历是我在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的实习之旅,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我初为人师,站在讲台上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不禁有点战战兢兢。出乎意料的是,我执教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得到了指导老师的称赞。她说我对数学课有独到的解读,思路清晰,善于讲解,鼓励我在小学数学这块园地里好好耕耘。这样的肯定与鼓励如春风拂面,让我这个刚刚站上三尺讲台的农村娃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暗下决心,要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康庄大道。

  实习期间,我还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兴华执教的《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并拜读了张老师的专著《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从教育前辈的手上接过灯盏,如一束光簇拥着另一束光,我沐浴于这些明媚、温暖的光影中,努力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去探寻数学课堂之美和教学之美。

  毕业分配后我回到家乡,任教于启东市圩角小学——一所普普通通的乡村中心小学。我接手的是四年级的一个班,负责教数学。当时班上有一名特殊的学生,母亲智力有障碍,父亲老实木讷,孩子上课基本不听,作业基本不交。我通过观察,发现她打扫卫生特别干净,便让她担任班级整洁区的保洁员,逐渐拉近与她的距离。随后我趁热打铁,开始帮助她弥补知识的缺陷。从最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到两位数乘除法运算,再到艰涩的应用题,我循序渐进地帮她补习以前落下的功课。经过3年的陪伴,她终于走出昔日阴霾,走进阳光地带。看着她脸上的笑容,我也欣慰地笑了,体验到了初为人师的快乐。

  或许是我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得到上级认可,工作刚满3年,我被调到一所偏僻的村小任校长。这是一次提拔,也是一次挑战。我走进这所村小,迎接我的是老旧的校舍、泥泞的操场、一群淳朴天真渴求知识的孩子、几位满腔热情却年事已高的教师。我没有退缩,一个人挑起几副重担,既是校长,又是主任,还是数学教师。年轻的我,迅速成长为一个能挑大梁的多面手。课余时间,我提着大大的涂料桶,和老师、学生们一起粉刷墙面、美化校园。我这名数学教师就这样“华丽”转身成了新手粉刷匠,手艺从生疏到熟稔。一面面墙壁从斑驳到平整,见证了我的誓言——“每天改变一点点,总会旧貌换新颜”。我因此有了“刷墙校长”“涂鸦校长”的称号。

  “外树形象,内练真功”,年轻的我追光而行,有使不完的劲儿。白天,我忙于大大小小的学校事务;夜晚,是属于我的清修时光。一个人、一间屋、一轮月、一盏灯,我钻研教材,记录随感,自得其乐。365个日子,20多万字的摘抄、100多篇教学随笔、10多篇发表的文章是我向光阴交上的答卷。有了勤奋与刻苦的浸润,有了理想与朝气的陪伴,我刚刚启程便收获颇丰。回眸梳理,我无比感怀这段艰苦的村小工作经历,它成了我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起点。也是在那一年,我报名参加了全县村小教师优课评比,从乡镇选拔,到学片选拔,直至县里比赛,我一路过关斩将,最后获得一等奖。

  2009年,我被调入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同时被遴选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蔡宏圣老师担纲负责的“南通市蔡宏圣名师工作室”。蔡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技能,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道路。蔡老师经常带领我们一起磨课。磨课的过程,其实就是研究和推敲、总结和反思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饱含艰辛,但也让我感受到幸福,体验到成功。

  2013年,我参加江苏省杏坛杯青年教师优课评比,选择的课题是《圆的面积》。选择上这节课的教师很多,但思路都大同小异。如何才能找到独特的视角更深刻地演绎,我苦苦思索。蔡宏圣老师指点我,翻阅圆面积的数学史,从数学史的角度,找寻圆面积知识的本源。于是我竭尽所能,把与圆面积有关的数学史方面的资料收集起来,细致分析,终于从崭新的视角演绎出一堂全新的课。最终我以追本溯源的教材处理、精致预设下的灵动生成、圆融和谐的师生关系,赢得了评委和听课师生的好评。

  真正的成长,是心灵不断净化的过程,是精神世界不断变得富足、充实的过程,是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2016年取得特级教师称号后,我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把它视为专业进阶的基石。2018年,我被评为省“333高层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同年遴选进入南通市名师一梯队成员、省领航名师小学数学项目组成员,并评上了正高级职称。2020年,我获得南通市“四有好教师”领衔人称号,成为省乡村骨干教师南通市级站领衔人、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省“苏教名家”培养对象。

  专业阅读夯实了我的学术底子。20多年来,我从未间断过自己的专业阅读。我重点读3类书:哲学和方法论方面的书、教育心理学著作、教育数学类著作和刊物。长期持续深入的专业阅读,拓展了我的教育视野,丰富了我的教育见解,深化了我的教育认知,推动了我的教育创新,为自身专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土壤。

  教学研究成就了我独特的执教风格。我积极倡导“智性课堂”,主张“为理解而教”,逐步形成了深刻而灵动的课堂教学风格。近年来,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把数学知识中的学习“点”,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建立起关联——或是用“线”有机串成知识体系,或是把同类小“点”有机整合成大的“集合点”与“群”进行学习……以达到切实把握数学知识结构与内在关联、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获取更为有效的数学学习策略、提升数学学习质量、享受数学学习过程,实现“智性学习”的目的。

  工作以来,我没有间断过教育论文和随笔的写作,撰写的《智性学习——让数学课堂散发出应有的魅力》《对智性学习内涵与价值的思考》《智性学习:有效增进学习效能的理论》等一批论文,分别发表于《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杂志,其中6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课题研究凝练了我鲜明的教学主张。我从县级课题起步,一步一个脚印,不仅成功申报了大市级课题,还申报立项了江苏省“十二五”“十三五”重点研究课题,品尝到成功开展研究的喜悦。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对于“智性学习”理论的理解,经历了“由知入至,由至而智”三个不同层面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认识过程。“智性学习”,既是一种教学主张、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基于对数学学科的理解、一种实现学生素养提升的教学策略。我围绕这一主张形成了一批课题研究成果,在2017年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教育之路无尽,奋斗之心不息。我将笃行如初,行稳致远,不断攀登教育的高峰,成就不同凡响的精彩人生。

  (作者系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校长,首届“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小学数学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江苏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苏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先后荣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改革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陈路

让教育成为最美好的遇见
发布时间:2022-01-12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陈金飞

  ■陈金飞

  当我得悉自己入选首届“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时,成长路上的痛苦与欢乐、彷徨与顿悟霎时溢满而出。回望自己走过的成长之路,我深有感触:不忘教育初心,兢兢业业耕耘,终究会让教育成为最美好的遇见。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我教育生涯的最初时光里,有一段经历弥足珍贵,它指引我走上小学数学教学之路,并成为照耀我前行的光束。

  这段经历是我在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的实习之旅,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我初为人师,站在讲台上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不禁有点战战兢兢。出乎意料的是,我执教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得到了指导老师的称赞。她说我对数学课有独到的解读,思路清晰,善于讲解,鼓励我在小学数学这块园地里好好耕耘。这样的肯定与鼓励如春风拂面,让我这个刚刚站上三尺讲台的农村娃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暗下决心,要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康庄大道。

  实习期间,我还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兴华执教的《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并拜读了张老师的专著《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从教育前辈的手上接过灯盏,如一束光簇拥着另一束光,我沐浴于这些明媚、温暖的光影中,努力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去探寻数学课堂之美和教学之美。

  毕业分配后我回到家乡,任教于启东市圩角小学——一所普普通通的乡村中心小学。我接手的是四年级的一个班,负责教数学。当时班上有一名特殊的学生,母亲智力有障碍,父亲老实木讷,孩子上课基本不听,作业基本不交。我通过观察,发现她打扫卫生特别干净,便让她担任班级整洁区的保洁员,逐渐拉近与她的距离。随后我趁热打铁,开始帮助她弥补知识的缺陷。从最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到两位数乘除法运算,再到艰涩的应用题,我循序渐进地帮她补习以前落下的功课。经过3年的陪伴,她终于走出昔日阴霾,走进阳光地带。看着她脸上的笑容,我也欣慰地笑了,体验到了初为人师的快乐。

  或许是我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得到上级认可,工作刚满3年,我被调到一所偏僻的村小任校长。这是一次提拔,也是一次挑战。我走进这所村小,迎接我的是老旧的校舍、泥泞的操场、一群淳朴天真渴求知识的孩子、几位满腔热情却年事已高的教师。我没有退缩,一个人挑起几副重担,既是校长,又是主任,还是数学教师。年轻的我,迅速成长为一个能挑大梁的多面手。课余时间,我提着大大的涂料桶,和老师、学生们一起粉刷墙面、美化校园。我这名数学教师就这样“华丽”转身成了新手粉刷匠,手艺从生疏到熟稔。一面面墙壁从斑驳到平整,见证了我的誓言——“每天改变一点点,总会旧貌换新颜”。我因此有了“刷墙校长”“涂鸦校长”的称号。

  “外树形象,内练真功”,年轻的我追光而行,有使不完的劲儿。白天,我忙于大大小小的学校事务;夜晚,是属于我的清修时光。一个人、一间屋、一轮月、一盏灯,我钻研教材,记录随感,自得其乐。365个日子,20多万字的摘抄、100多篇教学随笔、10多篇发表的文章是我向光阴交上的答卷。有了勤奋与刻苦的浸润,有了理想与朝气的陪伴,我刚刚启程便收获颇丰。回眸梳理,我无比感怀这段艰苦的村小工作经历,它成了我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起点。也是在那一年,我报名参加了全县村小教师优课评比,从乡镇选拔,到学片选拔,直至县里比赛,我一路过关斩将,最后获得一等奖。

  2009年,我被调入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同时被遴选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蔡宏圣老师担纲负责的“南通市蔡宏圣名师工作室”。蔡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技能,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道路。蔡老师经常带领我们一起磨课。磨课的过程,其实就是研究和推敲、总结和反思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饱含艰辛,但也让我感受到幸福,体验到成功。

  2013年,我参加江苏省杏坛杯青年教师优课评比,选择的课题是《圆的面积》。选择上这节课的教师很多,但思路都大同小异。如何才能找到独特的视角更深刻地演绎,我苦苦思索。蔡宏圣老师指点我,翻阅圆面积的数学史,从数学史的角度,找寻圆面积知识的本源。于是我竭尽所能,把与圆面积有关的数学史方面的资料收集起来,细致分析,终于从崭新的视角演绎出一堂全新的课。最终我以追本溯源的教材处理、精致预设下的灵动生成、圆融和谐的师生关系,赢得了评委和听课师生的好评。

  真正的成长,是心灵不断净化的过程,是精神世界不断变得富足、充实的过程,是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2016年取得特级教师称号后,我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把它视为专业进阶的基石。2018年,我被评为省“333高层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同年遴选进入南通市名师一梯队成员、省领航名师小学数学项目组成员,并评上了正高级职称。2020年,我获得南通市“四有好教师”领衔人称号,成为省乡村骨干教师南通市级站领衔人、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省“苏教名家”培养对象。

  专业阅读夯实了我的学术底子。20多年来,我从未间断过自己的专业阅读。我重点读3类书:哲学和方法论方面的书、教育心理学著作、教育数学类著作和刊物。长期持续深入的专业阅读,拓展了我的教育视野,丰富了我的教育见解,深化了我的教育认知,推动了我的教育创新,为自身专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土壤。

  教学研究成就了我独特的执教风格。我积极倡导“智性课堂”,主张“为理解而教”,逐步形成了深刻而灵动的课堂教学风格。近年来,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把数学知识中的学习“点”,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建立起关联——或是用“线”有机串成知识体系,或是把同类小“点”有机整合成大的“集合点”与“群”进行学习……以达到切实把握数学知识结构与内在关联、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获取更为有效的数学学习策略、提升数学学习质量、享受数学学习过程,实现“智性学习”的目的。

  工作以来,我没有间断过教育论文和随笔的写作,撰写的《智性学习——让数学课堂散发出应有的魅力》《对智性学习内涵与价值的思考》《智性学习:有效增进学习效能的理论》等一批论文,分别发表于《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杂志,其中6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课题研究凝练了我鲜明的教学主张。我从县级课题起步,一步一个脚印,不仅成功申报了大市级课题,还申报立项了江苏省“十二五”“十三五”重点研究课题,品尝到成功开展研究的喜悦。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对于“智性学习”理论的理解,经历了“由知入至,由至而智”三个不同层面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认识过程。“智性学习”,既是一种教学主张、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基于对数学学科的理解、一种实现学生素养提升的教学策略。我围绕这一主张形成了一批课题研究成果,在2017年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教育之路无尽,奋斗之心不息。我将笃行如初,行稳致远,不断攀登教育的高峰,成就不同凡响的精彩人生。

  (作者系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校长,首届“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小学数学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江苏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苏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先后荣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改革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