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维虎
教师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才,是有品格、品行和品味的人才。因此,教师既不能“沉于”教学而忽略科研,也不能“沉于”科研而疏于教学,更不能在双重压力面前一味抱怨,而要借助“引而申之”的策略,使教学和科研相得益彰。
引“备课”而申之——让教学有追求。我认为,备课不是“写教案”,而是“备追求”。我追求“数学小课堂,未来大宇宙”的目标。数学不能只顾眼前的分数,更要为学生的未来而教,为不教而教。在备课中,我先做到三点:一是“备教材”,即明确学段目标,把握教材意图,吸纳同行研究成果,力求教学扎实、高效;二是“备学生”,即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触动点,力求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和激励学生人生;三是“备学法”,即设计巧妙情境,确立系统板块,明确教学方式,力求教学有意思、有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会向后延伸——这节课会给学生留下哪些终身受用的印记,会给同行留下哪些可供借鉴的成果?就因为这一步延伸,让我的教学有了新意,有了突破。这小小的一步,让我收获良多:执教的“多边形的内角和”获江苏省“杏坛杯”赛课一等奖,执教的“分类统计”获江苏省“蓝天杯”赛课一等奖,执教的“角的度量”和“相遇问题”均获南京市赛课一等奖,每年执教的市级公开课都能获得同行的好评。
正是延伸的这一步,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或多或少经历了冥思苦想的窘迫、“石破天惊”的震撼和豁然开朗的兴奋,能独立自主地思考,自信而有个性地表达,从容淡定地互动。在这样的课堂里,不善学习的人,有得吃;学习被动的人,吃得饱;主动学习的人,吃得好。“不同的人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在这里得以落实。
正是延伸的这一步,不仅让我的教学有所突破,更让我的思考有了根基。我在课前不停地追问,在课后不断地推敲,一篇篇文章自然而然地从指间流出:我执教“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后写出论文《情理共生,促进数学能力发展》,发表在《中小学数学》上;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后写出论文《合理使用卡通图案,有效发展数学素养》,发表在《江苏教育》上;执教“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后写出论文《释疑解惑、提升素养》,发表在《福建教育》上;执教“确定位置”后写出论文《小学 “数学规定”教学方略》,发表在《教育研究与评论》上;执教“小数的初步认识”后写出论文《基于经验探索,围绕过程说理》,发表在《小学数学教育》上……
正是延伸的这一步,让我的教学有了追求,让我的学生有了发展。
引“问题”而申之——让科研接地气。教学是“发展人”的教育活动,不是“复制人”的生产活动,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多端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不乏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直接面对,并不断延伸——问自己昨天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现在的做法是否省时而高效?个人发展应如何契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重复昨天的故事”,也只有这样,把真实、有价值的问题上升到科研的高度加以研究,才能提升教师教学的境界,也能让科研更接地气。
“问题”延伸后,就变成了一个个课题。我在扬子四小主持了省级课题《国语、国学、国民——小学现代国民素养教育实践探索研究》,让学校的“现代君子教育”更上一层楼;主持的区前瞻性项目《面向儿童未来——激潜课堂深度建构的实践研究》,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动力,并获区一等奖。我在长城小学主持的市级课题《小学生数学悟性培养的实践研究》,为乡村学子素养提升提供了路径;主持的区前瞻项目《绿色体验式学校课程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区特等奖。
正是对“问题”的延伸,让我的研究工作和学校办学目标紧密相连,让我引领的名师工作室活动主题鲜明,接了地气。我在育英二外围绕“悟性培养”,在信大附小围绕“澄心让学”,在扬子四小围绕“激潜乐享”,在长城小学围绕“体验体悟”等契合学校办学特色的活动主题,多次面向全区举办教学现场会,让“问题”的研究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多年来,我团结、带领一批来自区域内志同道合的数学教师潜心于数学课堂改革,育英二外的“担当”课堂,信大附小的“澄心”课堂,扬子四小的“激潜”课堂,葛塘小学的“善学”课堂,九龙小学的“活力”课堂,南化实小的“哈比特”课堂和长城小学的“体验”课堂都凝聚了我和工作室成员的智慧和汗水,为南京市江北新区的教育科研作出了贡献。
引“研究”而申之——让教科研有灵魂。教学即研究,不仅要研究“备课”等教学流程,还要研究“问题”背后的教学现象。而且我没有止步于此,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在思考的基础上建构,在建构的基础上重组。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建构、重组教学理念,在不断延伸的过程中,让教学和科研不断碰撞、扶持、共生……
延伸的过程,就是阐述、发表自己的教学主张的过程。2015年7月,我在《教育研究与评论》上发表《追求“豁然开朗”的数学教学》;2016年10月,在《中小学数学》上发表《“情理共生”的教学探索》;2017年12月,在《教学与管理》上发表《论小学数学质疑提问教学》;2018年4月,在《小学教学研究》上发表《小学数学练习教学误区及其对策》;2019年7月,在《教学与管理》上发表《动态生成课堂助教学“生根发芽”》;2019年10月,在《江苏教育》上发表《提炼数学关键词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施原则》;2020年9月和12月,在《小学教学研究》上先后发表《有效追问:让数学深度前行》和《深度学习,“深”在何处》。在不断延伸的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情理共生”的教学风格,研究成果《情理共生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发表在2018年5月的《上海教育科研》上。
延伸的过程,也是宣传、检视自己的教学主张的过程。2015年,我给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开设讲座,强调“务本”应是小学数学课堂的永恒追求;2016年,在葛塘小学开设讲座,谈“打造激潜课堂的路径”;2017年,在沛县实小开设讲座,谈“规则教学:我们可以怎么教”,在伊宁四小开设讲座,认为“体悟”是“不可或缺的活动过程”;2018年,在泗阳实小开设讲座,谈“基于核心问题的活动化教学”;2019年,在盱眙五墩实小开设讲座,谈教学风格;2020年,在高邮教师发展中心开设讲座,谈如何“追寻数学教学魅力”。
格局决定结局。我认为,具备“引而申之”的思维方式,养成笔耕不辍的习惯,就能让教学有追求,让科研接地气,让教科研有灵魂,教学与科研也必将相得益彰。
(作者系南京市长城小学副校长,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南京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江北新区领衔名师,江北新区“卓越贡献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