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六力融合”助推教师成长

作者:戴 明 发布时间:2022-04-06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校长 戴明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前身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之父吴仲裔先生在1913年创办的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近年来,学校以践行太仓市“活力教育”品牌为抓手,聚焦新课改、新高考下的教育教学变革,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牛鼻子,通过“六力融合”工程,积极推动学校发展。

  深度认同,激活管理机制创新力

  文化认同,激昂老校新风。一是以党建为引领,围绕教育系统“融合育德”行动计划,强化教师学习和引领机制建设。二是增强校园文化引领,提出“向吴健雄博士一样做老师”的号召。

  优化评价,增强内生动力。学校切实解决管得过多、干扰过多、激励不够、保障不够等问题,完善教师激励体系,在教师中开展“三比三看三提高”大讨论,帮助教师站稳课堂的同时也为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带来“红利”。

  深度建模,助推五育课程支持力

  特色多元,培育课程基地。学校陆续成功申报江苏省机器人创新实践课程基地、苏州市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基地、苏州市国学课程基地,努力培育“基地即课堂、课堂即基地”的教学生态,课程基地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让更多的课堂转型增效,让学校走出了一条科技教育、生态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协同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立德树人,创设五育课程。我校于2014年建设“1、3、6科创课程体系”;2018年建设“明德六艺国学课程体系”;2020年推进“五育课程体系”(德育为根、智育为基、体育为本、美育为魂、劳育为重)。

  深度思维,发展问题驱动学习力

  立足课堂,优化教学主张。一是主动对接,组织教学管理团队前往上海、杭州等地名校,学习新课程先行先试区经验做法,让教学管理团队走进新课堂、感受新课程、整理新思路。二是陆续安排9门学科超过140人次参加省内外新课程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各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教与学的方式变革、学业质量标准以及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三是开设校内新课程专题讲座,使新课程理念渗入各个学科。学校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引导各备课组研究加强对课堂的研究、分析和提炼,各学科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主张。

  问题驱动,引导深度学习。明德课堂以情境和情境活动为载体,实现师生3个维度的深度学习。一是深度,通过“面对情景—问题驱动—实践参与—问题解决”等4个环节,实现问题解决;二是宽度,通过“回忆比较—综合分析—评价巩固—迁移运用”等4个环节,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三是广度,通过“追随思维—独立思维—思辨思维—创新思维”等4个环节,实现关键能力的逐步提升。

  深度融合,释放前瞻技术领导力

  重点投入,优化教学环境。学校建有史地专用教室、理化生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基地,可以开展情景式、体验式教学,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情、学情分析,推进精准化的教与学。2016年,自动化录播室——未来教室投入使用,师生可以使用文件互传、双屏教学、试题批改和统计功能。2019年,48间教室全部配备86寸希沃交互式智能平板,智慧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2020年,部署16间常态化录播教室,教师通过一键式录课,可进行微课制作、公开课录制、日常磨课等。

  强化研究,提高教学效率。学校利用未来教室与常态化录播教室组织校内微课制作比赛,形成青年教师听课、磨课“讲、比、评”制度;利用远程直播功能,打破了空间壁垒,形成了线上教研活动方案;通过线上教学手段,为请假在家的孩子打造了“暖心课堂”;线上集体备课强化了备课组建设,目前校本化数字资源库中教师自制的课件数已达到了21888份。随着信息化手段的不断提高,学校教师在智慧课堂建设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也不断深入,基于信息化教学的多个省级课题取得丰硕成果。

  深度教研,增强学习团队研究力

  系统支持,建构校本研修。学校引导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实现4个转变,即从重研究“教”到重研究“学”,从重知识传授到重学生发展,从重研究结果到重改进过程,从重理论学习到重行动反思。学校建构起“大、小、微”3级教研体系,“大”指针对所有教师的通识培训,主要包含高端对话、公开教学、明德讲坛、网络培训等;“小”指教研组的研修,主要包含发展规划、一组一品、专题研讨、主题培训等;“微”指备课组的研修,主要包含目标制定、学案研制、课例研讨、课堂观察等。

  聚焦新政,培植学科文化。学校在引导教研组打造“一组一品”、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教研文化的同时,推进“五有好教研”教研组评比活动、“三比三看三提高”主题大讨论,切实提升教研组对学科的研究能力、建设能力和对学校全局的贡献能力。

  深度共享,提升项目成果影响力

  联盟辐射,培育种子教师。学校出台《师资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与华师大基础教育集团共建“活力教师培训体系”。截至目前,学校专任教师205人,具有中、高级技术职务的教师比例达72.2%。学校专任教师队伍中有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2人、江苏省特级教师1人、苏州市名校长名教师3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5人、太仓市学科带头人29人。作为太仓市教育联盟盟主单位,学校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联盟学校共享,有力促进了联盟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师发展。

  潜心研究,输出活力经验。学校坚持“科研强教”战略,充分发挥教科研平台功能,引导各学科组树立大教研观,突出问题导向,重点在课堂教学、教材处理、资源开发、试题命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助推种子教师发展。近3年来,教师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主线,完成苏州市级以上课题7个,在省级以上刊物累计发表相关论文240余篇,近100名教师在苏州市级及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奖。

责任编辑:陈路

“六力融合”助推教师成长
发布时间:2022-04-06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戴 明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校长 戴明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前身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之父吴仲裔先生在1913年创办的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近年来,学校以践行太仓市“活力教育”品牌为抓手,聚焦新课改、新高考下的教育教学变革,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牛鼻子,通过“六力融合”工程,积极推动学校发展。

  深度认同,激活管理机制创新力

  文化认同,激昂老校新风。一是以党建为引领,围绕教育系统“融合育德”行动计划,强化教师学习和引领机制建设。二是增强校园文化引领,提出“向吴健雄博士一样做老师”的号召。

  优化评价,增强内生动力。学校切实解决管得过多、干扰过多、激励不够、保障不够等问题,完善教师激励体系,在教师中开展“三比三看三提高”大讨论,帮助教师站稳课堂的同时也为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带来“红利”。

  深度建模,助推五育课程支持力

  特色多元,培育课程基地。学校陆续成功申报江苏省机器人创新实践课程基地、苏州市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基地、苏州市国学课程基地,努力培育“基地即课堂、课堂即基地”的教学生态,课程基地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让更多的课堂转型增效,让学校走出了一条科技教育、生态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协同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立德树人,创设五育课程。我校于2014年建设“1、3、6科创课程体系”;2018年建设“明德六艺国学课程体系”;2020年推进“五育课程体系”(德育为根、智育为基、体育为本、美育为魂、劳育为重)。

  深度思维,发展问题驱动学习力

  立足课堂,优化教学主张。一是主动对接,组织教学管理团队前往上海、杭州等地名校,学习新课程先行先试区经验做法,让教学管理团队走进新课堂、感受新课程、整理新思路。二是陆续安排9门学科超过140人次参加省内外新课程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各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教与学的方式变革、学业质量标准以及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三是开设校内新课程专题讲座,使新课程理念渗入各个学科。学校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引导各备课组研究加强对课堂的研究、分析和提炼,各学科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主张。

  问题驱动,引导深度学习。明德课堂以情境和情境活动为载体,实现师生3个维度的深度学习。一是深度,通过“面对情景—问题驱动—实践参与—问题解决”等4个环节,实现问题解决;二是宽度,通过“回忆比较—综合分析—评价巩固—迁移运用”等4个环节,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三是广度,通过“追随思维—独立思维—思辨思维—创新思维”等4个环节,实现关键能力的逐步提升。

  深度融合,释放前瞻技术领导力

  重点投入,优化教学环境。学校建有史地专用教室、理化生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基地,可以开展情景式、体验式教学,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情、学情分析,推进精准化的教与学。2016年,自动化录播室——未来教室投入使用,师生可以使用文件互传、双屏教学、试题批改和统计功能。2019年,48间教室全部配备86寸希沃交互式智能平板,智慧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2020年,部署16间常态化录播教室,教师通过一键式录课,可进行微课制作、公开课录制、日常磨课等。

  强化研究,提高教学效率。学校利用未来教室与常态化录播教室组织校内微课制作比赛,形成青年教师听课、磨课“讲、比、评”制度;利用远程直播功能,打破了空间壁垒,形成了线上教研活动方案;通过线上教学手段,为请假在家的孩子打造了“暖心课堂”;线上集体备课强化了备课组建设,目前校本化数字资源库中教师自制的课件数已达到了21888份。随着信息化手段的不断提高,学校教师在智慧课堂建设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也不断深入,基于信息化教学的多个省级课题取得丰硕成果。

  深度教研,增强学习团队研究力

  系统支持,建构校本研修。学校引导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实现4个转变,即从重研究“教”到重研究“学”,从重知识传授到重学生发展,从重研究结果到重改进过程,从重理论学习到重行动反思。学校建构起“大、小、微”3级教研体系,“大”指针对所有教师的通识培训,主要包含高端对话、公开教学、明德讲坛、网络培训等;“小”指教研组的研修,主要包含发展规划、一组一品、专题研讨、主题培训等;“微”指备课组的研修,主要包含目标制定、学案研制、课例研讨、课堂观察等。

  聚焦新政,培植学科文化。学校在引导教研组打造“一组一品”、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教研文化的同时,推进“五有好教研”教研组评比活动、“三比三看三提高”主题大讨论,切实提升教研组对学科的研究能力、建设能力和对学校全局的贡献能力。

  深度共享,提升项目成果影响力

  联盟辐射,培育种子教师。学校出台《师资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与华师大基础教育集团共建“活力教师培训体系”。截至目前,学校专任教师205人,具有中、高级技术职务的教师比例达72.2%。学校专任教师队伍中有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2人、江苏省特级教师1人、苏州市名校长名教师3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5人、太仓市学科带头人29人。作为太仓市教育联盟盟主单位,学校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联盟学校共享,有力促进了联盟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师发展。

  潜心研究,输出活力经验。学校坚持“科研强教”战略,充分发挥教科研平台功能,引导各学科组树立大教研观,突出问题导向,重点在课堂教学、教材处理、资源开发、试题命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助推种子教师发展。近3年来,教师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主线,完成苏州市级以上课题7个,在省级以上刊物累计发表相关论文240余篇,近100名教师在苏州市级及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奖。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