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任务”,也应成为教学的基本形态

作者:陈小锋 严育洪 发布时间:2022-06-0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陈小锋 严育洪

  “学习动力从哪里来?”中国学校教育战略咨询专家沈祖芸在《全球教育报告》中认为:“‘任务’是生活的基本形态。要设计‘任务’,以‘任务’来驱动学习。”10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任务,是否也可以成为教学的基本形态?”我们由此开展了“用任务驱动学习”的课题研究。

  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第三部分“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中写道:“倡导任务驱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2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中考命题改革专家组副组长张卓玉在《“双减”背景下的质量提升:机遇与挑战》报告中预测:“将来小学、初中的教学改革也会是走向大单元、大任务、大观念的路子。”

  李希贵说:“课程是什么?不是知识的注射器,而是要把社会上的那些挑战,孩子们将来会遇到的那些问题,打包浓缩,变成课程,让学生提前体验,提前触发孩子们的禀赋。”我们可以把学生将来会遇到的社会上的挑战性问题,变成任务。许岑在《掌握陌生技能,没那么难》中写道:“生活中的困难,工作上的需要,都是任务。”学生的主要工作是学习,学习上的需要,也是任务。“社会上的挑战”和“生活中的困难”最终都能转化成“学习上的需要”。

  有了“任务”,学习更有目标。“为什么学”,是为了迎接社会上的真实挑战、解决生活中的真实困难和满足学习上的真实需要。不管哪类目标任务,都是基于学生成长的需求。有人说:“我努力,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因为需求。”任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陈春花说:“能力的定义叫做‘因需求而产生’,就是你的需求多大,能力可能就会产生多大。这个就是能力本身的特点。”任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了“任务”,学习更有责任。任务,有着一种仪式感甚至神圣感,不仅给了学生学习的目标,也给了学生学习的责任,既然接受了任务,就有完成任务的使命和担当。学生会时时关注任务完成的进度——任务完成了吗?还需要学什么?而且会处处评价自己的进步——任务完成得怎样?自己的收获有哪些?有人说:“你定下的目标,除了需要你付出努力外,它也是一个奖励机制。在一步一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会看到自己正在慢慢有所收获,提高自己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有了“任务”,学习更有主见。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就会积极规划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实施方案,主动选择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方向路线,主动搜索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主动寻找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合作伙伴……任务的完成过程,不仅推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推动了学生的自主设计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决策能力。任务驱动学习,需要学生高度自主。

  有了“任务”,学习更有挑战。奥地利作家里尔克在《布里格手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生活中没有初学者的班级,它总是要求马上就开始最难的。”直面困难,直面挑战,这才是生活的面貌,也应该是学习的面貌。任务,让学习具有挑战性。我们不必担心学生无从下手,因为“当你不知道怎么开始时,就把离你最近的事情做好”,学生会做好“从已知开始找联系、从简单开始促发展”等“最近的事情”。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说:“从长远观点看,最困难的道路也是最容易的道路。”最困难的任务,反而最容易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了“任务”,学习更有毅力。任务的价值,不仅很好地体现了学的价值,而且很好地体现了人的价值。价值产生力量,任务的力量,不仅很好地激发了学习动力,而且提高了学习能力,还磨炼了学习毅力。任务目标越大,责任越大,挑战也就越大,学生的意志力也会越强。

  总之,任务驱动学习,有助于学生走出只会解题不会解决问题的“困在答案里的人生”,也有助于在教学中落实“社会参与”“自主发展”等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陈小锋系无锡市峰影小学教师;严育洪系无锡市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师训部兼科研部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任务驱动下小学生数学学习力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有删改)

责任编辑:陈路

“任务”,也应成为教学的基本形态
发布时间:2022-06-0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陈小锋 严育洪

  ■陈小锋 严育洪

  “学习动力从哪里来?”中国学校教育战略咨询专家沈祖芸在《全球教育报告》中认为:“‘任务’是生活的基本形态。要设计‘任务’,以‘任务’来驱动学习。”10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任务,是否也可以成为教学的基本形态?”我们由此开展了“用任务驱动学习”的课题研究。

  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第三部分“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中写道:“倡导任务驱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2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中考命题改革专家组副组长张卓玉在《“双减”背景下的质量提升:机遇与挑战》报告中预测:“将来小学、初中的教学改革也会是走向大单元、大任务、大观念的路子。”

  李希贵说:“课程是什么?不是知识的注射器,而是要把社会上的那些挑战,孩子们将来会遇到的那些问题,打包浓缩,变成课程,让学生提前体验,提前触发孩子们的禀赋。”我们可以把学生将来会遇到的社会上的挑战性问题,变成任务。许岑在《掌握陌生技能,没那么难》中写道:“生活中的困难,工作上的需要,都是任务。”学生的主要工作是学习,学习上的需要,也是任务。“社会上的挑战”和“生活中的困难”最终都能转化成“学习上的需要”。

  有了“任务”,学习更有目标。“为什么学”,是为了迎接社会上的真实挑战、解决生活中的真实困难和满足学习上的真实需要。不管哪类目标任务,都是基于学生成长的需求。有人说:“我努力,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因为需求。”任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陈春花说:“能力的定义叫做‘因需求而产生’,就是你的需求多大,能力可能就会产生多大。这个就是能力本身的特点。”任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了“任务”,学习更有责任。任务,有着一种仪式感甚至神圣感,不仅给了学生学习的目标,也给了学生学习的责任,既然接受了任务,就有完成任务的使命和担当。学生会时时关注任务完成的进度——任务完成了吗?还需要学什么?而且会处处评价自己的进步——任务完成得怎样?自己的收获有哪些?有人说:“你定下的目标,除了需要你付出努力外,它也是一个奖励机制。在一步一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会看到自己正在慢慢有所收获,提高自己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有了“任务”,学习更有主见。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就会积极规划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实施方案,主动选择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方向路线,主动搜索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主动寻找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合作伙伴……任务的完成过程,不仅推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推动了学生的自主设计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决策能力。任务驱动学习,需要学生高度自主。

  有了“任务”,学习更有挑战。奥地利作家里尔克在《布里格手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生活中没有初学者的班级,它总是要求马上就开始最难的。”直面困难,直面挑战,这才是生活的面貌,也应该是学习的面貌。任务,让学习具有挑战性。我们不必担心学生无从下手,因为“当你不知道怎么开始时,就把离你最近的事情做好”,学生会做好“从已知开始找联系、从简单开始促发展”等“最近的事情”。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说:“从长远观点看,最困难的道路也是最容易的道路。”最困难的任务,反而最容易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了“任务”,学习更有毅力。任务的价值,不仅很好地体现了学的价值,而且很好地体现了人的价值。价值产生力量,任务的力量,不仅很好地激发了学习动力,而且提高了学习能力,还磨炼了学习毅力。任务目标越大,责任越大,挑战也就越大,学生的意志力也会越强。

  总之,任务驱动学习,有助于学生走出只会解题不会解决问题的“困在答案里的人生”,也有助于在教学中落实“社会参与”“自主发展”等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陈小锋系无锡市峰影小学教师;严育洪系无锡市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师训部兼科研部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任务驱动下小学生数学学习力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有删改)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