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幼小衔接课程的解析与建构

作者:于吟月 发布时间:2022-06-0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无锡市惠山区实验幼儿园 于吟月

  我国的幼小衔接教育已走过了30多年,现今面对着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的迫切需求,幼小衔接教育也需重新审视存在的问题以及前行的方向,应时而变。笔者将以所在幼儿园为例,浅谈如何以幼儿园课程为切入点,探讨助力幼小衔接的策略。

  幼小衔接课程属性特点解析

  在幼小衔接中,课程是一个十分重要并值得关注的问题。那么,幼小衔接视域下的课程是一种什么样的课程呢?

  生态性课程。科学合理的幼小衔接课程应当全面关注幼儿所处的生态系统,因此在生态性课程中,微观系统是首要关注的因素,通过游戏、生活化课程引导幼儿将新的学习经验建立在发展过程以及先前的学习经验之上,有效支持幼儿的发展连续性,其次幼儿园—小学、幼儿园—家庭、小学—家庭等中观系统也应纳入课程架构范围之内,积极开展幼儿园和小学的儿童、教师之间的交流,家庭与幼儿园、小学间的互通,跨机构的协作配合,社区服务的参与和合作等。

  体系性课程。首先应当一以贯之地坚持科学的课程理念,幼小衔接课程应将幼儿的学习融于日常生活中,学习是新旧知识交互作用后加深理解的过程,且这个过程是贯穿一生的。其次,幼小衔接课程应当考虑幼儿的三大关键发展要素,即生活、学习与精神,以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幼儿获得认知、技能、交往、情感和社会性等多方面发展,思考幼儿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所需的关键能力,为幼儿未来的基础知识技能、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主体性的学习态度这三要素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适能性课程。幼小衔接视域下的课程应当是符合幼儿能力和发展水平、适应幼儿学习特质的课程,是能支持幼儿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课程。在课程中,开展的活动应有助于确保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他们自己的身心状况和学习状况,帮助幼儿建立强烈而积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倾向,树立自信心和能力,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并提高社会情感能力。重视幼儿从生活、经验以及自发的活动当中学习,教师可通过游戏进行综合指导,同时在课程体系的引领下,教师也应该准确定位幼儿的基本能力,将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并进行有效指导,使教育内容成为儿童切实可以达到的目标。

  幼小衔接课程目前存在的困境

  课程执行力不足。虽然教师和家长都认同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并能逐步重视在课程中培养幼儿的能力和习惯,但是部分家长或是育儿理念不够科学,或是不知道如何科学衔接,不能完全理解幼儿园课程中蕴含的习惯、兴趣和能力的养成,家园协作效率不足影响了幼小衔接课程执行的效果。

  课程融入性欠缺。幼儿的入学准备其实并不只是在中大班,从小班入园开始,幼小衔接课程就应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但现有的幼小衔接课程欠缺一定的融入性,单一针对性强,存在局限性,没有贯穿学前教育全过程。因此,当幼小衔接课程从中班甚至大班开始推进时,容易导致幼小衔接的时间轴缩短,加剧教师、幼儿及家长的焦虑情绪。

  课程系统性缺失。目前的幼小衔接课程中,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是分离的,幼小衔接课程呈现着单向联动的现象;幼儿园与家长的联动是不足的,家长无法及时跟进幼儿园的幼小衔接课程,也就无法协助幼儿科学平稳过渡;幼儿园的部分幼小衔接课程是薄弱的、浮于表面的,缺乏全过程、全系统的视角和理念,课程的效果也就无法达到预期。

  幼小衔接课程建构的有效行动策略

  统筹联动,全面思考幼小衔接课程。首先关注教师的科学衔接理念,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执行者,需要对幼儿的能力、品质和习惯的培养有系统的思考。教师应当在实施课程前明确,幼儿的入学适应从小班入园就开始了。

  其次,应将家庭对于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真实诉求纳入考虑范围内。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家长的焦虑情绪有时更甚于幼儿,因此幼儿园需要开展家长同步课程,积极联动家庭。

  除此之外,小学、社区等主体也应纳入幼小衔接课程中。在幼小衔接课程中着重关注幼儿园与小学的联动与相互了解,通过具有一致性的幼小衔接课程的设计与建构,推动幼儿适应能力的提升,进一步落实对于幼儿能力、品质和习惯的培养。联动小学、社区等主体向幼儿的发展特点、发展需求靠近,关注幼儿的真实需求,真正做到以幼儿为本。

  融合重构,连续有效推进儿童适应性发展。儿童的发展阶段及其发展特点具有连续性,幼小衔接课程的终极目的就是帮助幼儿做好适应性过渡,因此需要以融入性课程为主,专门性课程为辅,通过融入性课程支持幼儿在园3年能够以符合身心规律的方式平稳地为进入小学做准备。而到了大班,可以加入专门性课程,联合小学和家长合作开展“探秘小学”的入学准备系列课程。

  在专门性课程中,首先要关注幼儿的感受和需求,可以从与幼儿一起交流入学前的感受入手,收集幼儿关于入学生活的问题,引导幼儿用项目学习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小学生活,为上小学做好物质、能力和心理等方面的准备。其次,在设计专门性课程时,小学与幼儿园间可以加强合作交流,相互观摩学习,支持幼儿进行经验迁移,推动他们的全面适应。

  联合教研,双向衔接科学传递接力棒。科学的双向衔接有助于减少幼儿园“单打独斗”和小学入学后适应难的现象。因此,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应加强有关幼儿适应性过渡的双向衔接联合教研。建立两个学段有效互通、内容有机结合的科学教研制度。通过幼儿园与小学教师线上线下的主题性联合教研,增加双方对彼此学段的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了解,共同解决幼小衔接中的疑难问题,形成理念和方法的一致与延续。

  科学的幼小衔接课程对于幼儿的终身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不仅需要幼儿园不断自我提升与变革,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构建一个良好的衔接生态环境,为幼儿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陈路

幼小衔接课程的解析与建构
发布时间:2022-06-0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于吟月

  ■无锡市惠山区实验幼儿园 于吟月

  我国的幼小衔接教育已走过了30多年,现今面对着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的迫切需求,幼小衔接教育也需重新审视存在的问题以及前行的方向,应时而变。笔者将以所在幼儿园为例,浅谈如何以幼儿园课程为切入点,探讨助力幼小衔接的策略。

  幼小衔接课程属性特点解析

  在幼小衔接中,课程是一个十分重要并值得关注的问题。那么,幼小衔接视域下的课程是一种什么样的课程呢?

  生态性课程。科学合理的幼小衔接课程应当全面关注幼儿所处的生态系统,因此在生态性课程中,微观系统是首要关注的因素,通过游戏、生活化课程引导幼儿将新的学习经验建立在发展过程以及先前的学习经验之上,有效支持幼儿的发展连续性,其次幼儿园—小学、幼儿园—家庭、小学—家庭等中观系统也应纳入课程架构范围之内,积极开展幼儿园和小学的儿童、教师之间的交流,家庭与幼儿园、小学间的互通,跨机构的协作配合,社区服务的参与和合作等。

  体系性课程。首先应当一以贯之地坚持科学的课程理念,幼小衔接课程应将幼儿的学习融于日常生活中,学习是新旧知识交互作用后加深理解的过程,且这个过程是贯穿一生的。其次,幼小衔接课程应当考虑幼儿的三大关键发展要素,即生活、学习与精神,以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幼儿获得认知、技能、交往、情感和社会性等多方面发展,思考幼儿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所需的关键能力,为幼儿未来的基础知识技能、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主体性的学习态度这三要素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适能性课程。幼小衔接视域下的课程应当是符合幼儿能力和发展水平、适应幼儿学习特质的课程,是能支持幼儿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课程。在课程中,开展的活动应有助于确保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他们自己的身心状况和学习状况,帮助幼儿建立强烈而积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倾向,树立自信心和能力,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并提高社会情感能力。重视幼儿从生活、经验以及自发的活动当中学习,教师可通过游戏进行综合指导,同时在课程体系的引领下,教师也应该准确定位幼儿的基本能力,将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并进行有效指导,使教育内容成为儿童切实可以达到的目标。

  幼小衔接课程目前存在的困境

  课程执行力不足。虽然教师和家长都认同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并能逐步重视在课程中培养幼儿的能力和习惯,但是部分家长或是育儿理念不够科学,或是不知道如何科学衔接,不能完全理解幼儿园课程中蕴含的习惯、兴趣和能力的养成,家园协作效率不足影响了幼小衔接课程执行的效果。

  课程融入性欠缺。幼儿的入学准备其实并不只是在中大班,从小班入园开始,幼小衔接课程就应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但现有的幼小衔接课程欠缺一定的融入性,单一针对性强,存在局限性,没有贯穿学前教育全过程。因此,当幼小衔接课程从中班甚至大班开始推进时,容易导致幼小衔接的时间轴缩短,加剧教师、幼儿及家长的焦虑情绪。

  课程系统性缺失。目前的幼小衔接课程中,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是分离的,幼小衔接课程呈现着单向联动的现象;幼儿园与家长的联动是不足的,家长无法及时跟进幼儿园的幼小衔接课程,也就无法协助幼儿科学平稳过渡;幼儿园的部分幼小衔接课程是薄弱的、浮于表面的,缺乏全过程、全系统的视角和理念,课程的效果也就无法达到预期。

  幼小衔接课程建构的有效行动策略

  统筹联动,全面思考幼小衔接课程。首先关注教师的科学衔接理念,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执行者,需要对幼儿的能力、品质和习惯的培养有系统的思考。教师应当在实施课程前明确,幼儿的入学适应从小班入园就开始了。

  其次,应将家庭对于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真实诉求纳入考虑范围内。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家长的焦虑情绪有时更甚于幼儿,因此幼儿园需要开展家长同步课程,积极联动家庭。

  除此之外,小学、社区等主体也应纳入幼小衔接课程中。在幼小衔接课程中着重关注幼儿园与小学的联动与相互了解,通过具有一致性的幼小衔接课程的设计与建构,推动幼儿适应能力的提升,进一步落实对于幼儿能力、品质和习惯的培养。联动小学、社区等主体向幼儿的发展特点、发展需求靠近,关注幼儿的真实需求,真正做到以幼儿为本。

  融合重构,连续有效推进儿童适应性发展。儿童的发展阶段及其发展特点具有连续性,幼小衔接课程的终极目的就是帮助幼儿做好适应性过渡,因此需要以融入性课程为主,专门性课程为辅,通过融入性课程支持幼儿在园3年能够以符合身心规律的方式平稳地为进入小学做准备。而到了大班,可以加入专门性课程,联合小学和家长合作开展“探秘小学”的入学准备系列课程。

  在专门性课程中,首先要关注幼儿的感受和需求,可以从与幼儿一起交流入学前的感受入手,收集幼儿关于入学生活的问题,引导幼儿用项目学习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小学生活,为上小学做好物质、能力和心理等方面的准备。其次,在设计专门性课程时,小学与幼儿园间可以加强合作交流,相互观摩学习,支持幼儿进行经验迁移,推动他们的全面适应。

  联合教研,双向衔接科学传递接力棒。科学的双向衔接有助于减少幼儿园“单打独斗”和小学入学后适应难的现象。因此,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应加强有关幼儿适应性过渡的双向衔接联合教研。建立两个学段有效互通、内容有机结合的科学教研制度。通过幼儿园与小学教师线上线下的主题性联合教研,增加双方对彼此学段的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了解,共同解决幼小衔接中的疑难问题,形成理念和方法的一致与延续。

  科学的幼小衔接课程对于幼儿的终身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不仅需要幼儿园不断自我提升与变革,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构建一个良好的衔接生态环境,为幼儿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