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新时代教科研需实现四大转变

作者:杨向红 发布时间:2022-09-2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杨向红

  知名学者肖川说过:“教科研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发现规律,建构真理’,而在于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变为教师的自觉的教育理想。”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推动着教育发展的转型,也呼唤着教科研发展的转型。面对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重点应该定位在教科研转型升级上,以实现教科研的四大转变。

  从表象走向本质

  教科研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往,其主体是人,目标也是人。所以,要想加强教科研建设,就必须从现象回到本质。

  突出文化气质。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要有顶层设计,立足教科研发展目标,依托具体的科研项目,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历史传承,体现学术的文化样态,让教科研成为学校教育发展之路上的一盏明灯,在丰富的校本理论实践中努力创造出具有鲜明标识的、熠熠生辉的教育理念、方法、策略等,在校本实践中呈现出整体性的教科研发展的精神气质(或者称为学校符号)。广大教师需要从学校发展的多个层面,找到所在学校践行的教育思想与学校发展、师生发展适配的方法,更多地基于实践,以科研为引领,以研训为载体,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努力提高教育研究的宽度、广度和深度。

  重视守正创新。要实现学校教科研的转型,就必须建设学校科研文化,要建设学校科研文化,就必须突出教科研的创新本义。因此,学校教科研必须走下神坛,走进一线教师的心里。一线教师的教科研,扎根于实践,来源于问题,它是田野式的、鲜活的,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学校在推进教科研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创造性地开展一些接地气、有实效、教师喜欢的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科研的参与者在实际的教育研究情境中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主建构。

  强化迁移生成。《荀子·儒效》中有句话:“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广大教师要聚力教科研成果的展示、交流、推广与共享,增强成果意识,主动催生有品位的研究成果面世。学校要认真总结提炼已经产生一定效果和影响的校本特色项目成果,形成辐射效应,及时发现和推介在学校教科研特色建设方面呈现的新典型、新经验、新成果。学校要全面加强校本特色项目研究建设,发挥其在区域范围内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学校教科研特色建设的典范,并能使之补充、拉动学校的其他工作,从局部发散到整体,最终形成能够覆盖整个学校教师的强大教科研“磁场”。

  从形式走向价值

  教科研要以提高教师对课堂中实际问题的研究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运用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课后反思、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有效激发教科研的内生动力,更深层次地推进、解决教科研发展的形式创新和价值回归的问题。

  推进科研项目化。学校要重视教科研项目化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推进教师发展、课程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教科研的资源整合,提升管理水平,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同时着力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树立全面质量观,做好学校基于证据的教学指导并进行过程性的研究和诊断,聚焦“办适合的教育”“办有灵魂的教育”。

  建立科研共同体。为提升学校教科研的整体水平,学校需要着力帮助有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的教师;要针对教育科研薄弱点,开展教科研培训活动,转变观念强化服务,围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组建若干个教学研究共同体,实现团队精神的表达与绽放,促进教科研氛围的形成,努力为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提升创造条件。

  倡导课题进课堂。学校可以从微课题研究入手,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实现每一个备课组都有微课题,把微课题研究覆盖到每一位教师,以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在课堂中真实地发生,让问题解决看得见,让教师的成长有抓手,实现课题与课堂的互促共生。学校要力争做到课题研究形式规范有创新、内容精准有深度、成果丰富有标准、效果明显能检验,形成既有共性又有鲜明个性的高效课堂。

  从单一走向整体

  在教科研发展中,要努力打通课题、课程、课堂三者之间的关系,完善保障学校教科研品质发展的规章制度,让教科研真正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实现教科研效益的最大化。

  以点切入。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努力选取适合校本研究,贴近改革方向,理论和实践上经得起推敲,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有可预期成果的课题来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学校要注意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立体架构。学校要关注教科研训一体化建设,跳出单一做课题的思路,通过教科研培养一批骨干,孵化一批名师,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推出一批改革项目,申报一批省市规划课题,产生一批教育成果、科研成果,涌现出一批教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学校要通过统筹推进和分层实施的方式,发挥教科研引导作用和把脉功能,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发展,通过开展多元化课题研究、多样化课堂实践和差异化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实践导向下的校本教科研范式,不断提升学校教科研品质。

  制度保障。学校要不断完善教科研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等申报奖励制度、课题管理制度、名师工作室管理制度等;要稳扎稳打,做好常规工作,借力省、市、区教科研力量,推进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展示教师研究成果,满足不同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努力使教科研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个性化发展之路。

  从“化文”走向“化人”

  教科研不仅担负着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任,而且应成为提升师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教科研应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温度,让问题解决更灵动,研究过程更鲜活,从而使各方主体更快乐、更幸福,真正回到人的发展上来。

  拓宽科研视野。教科研视野要基于学科,又要超越学科;要基于教育,又要超越教育。研究即成长,要想突破教师发展的瓶颈,并能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就必须拓宽科研视野、缩小研究视角、创新研究视点,从一块石头中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中发现灵魂。同时,学校要通过科研文化以及课程化的建设与实施,增强科研育人效果。学校要努力建构多元融合的科研育人体系,精心打造教科研核心团队,通过系列活动提升核心团队的引领、示范和辐射效能,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教科研水平。

  唤醒科研自觉。学校要大力培养教科研骨干队伍,“走出去请进来”,遵循“引领—体验—提升”的培养思路,以倾听、观察、体验、互动、阅读、写作作为学习方式,开展讲座论坛、课堂观察、专题互动、成果评议等研修活动,努力让读书成为一种风尚,让磨课成为一种习惯,让反思成为一种自觉,让撰文成为一种渴望,形成活动前深度组合、活动中优质整合、活动后特色融合的校本研训样式。

  (作者系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陈路

新时代教科研需实现四大转变
发布时间:2022-09-2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杨向红

  ■杨向红

  知名学者肖川说过:“教科研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发现规律,建构真理’,而在于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变为教师的自觉的教育理想。”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推动着教育发展的转型,也呼唤着教科研发展的转型。面对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重点应该定位在教科研转型升级上,以实现教科研的四大转变。

  从表象走向本质

  教科研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往,其主体是人,目标也是人。所以,要想加强教科研建设,就必须从现象回到本质。

  突出文化气质。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要有顶层设计,立足教科研发展目标,依托具体的科研项目,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历史传承,体现学术的文化样态,让教科研成为学校教育发展之路上的一盏明灯,在丰富的校本理论实践中努力创造出具有鲜明标识的、熠熠生辉的教育理念、方法、策略等,在校本实践中呈现出整体性的教科研发展的精神气质(或者称为学校符号)。广大教师需要从学校发展的多个层面,找到所在学校践行的教育思想与学校发展、师生发展适配的方法,更多地基于实践,以科研为引领,以研训为载体,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努力提高教育研究的宽度、广度和深度。

  重视守正创新。要实现学校教科研的转型,就必须建设学校科研文化,要建设学校科研文化,就必须突出教科研的创新本义。因此,学校教科研必须走下神坛,走进一线教师的心里。一线教师的教科研,扎根于实践,来源于问题,它是田野式的、鲜活的,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学校在推进教科研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创造性地开展一些接地气、有实效、教师喜欢的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科研的参与者在实际的教育研究情境中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主建构。

  强化迁移生成。《荀子·儒效》中有句话:“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广大教师要聚力教科研成果的展示、交流、推广与共享,增强成果意识,主动催生有品位的研究成果面世。学校要认真总结提炼已经产生一定效果和影响的校本特色项目成果,形成辐射效应,及时发现和推介在学校教科研特色建设方面呈现的新典型、新经验、新成果。学校要全面加强校本特色项目研究建设,发挥其在区域范围内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学校教科研特色建设的典范,并能使之补充、拉动学校的其他工作,从局部发散到整体,最终形成能够覆盖整个学校教师的强大教科研“磁场”。

  从形式走向价值

  教科研要以提高教师对课堂中实际问题的研究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运用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课后反思、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有效激发教科研的内生动力,更深层次地推进、解决教科研发展的形式创新和价值回归的问题。

  推进科研项目化。学校要重视教科研项目化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推进教师发展、课程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教科研的资源整合,提升管理水平,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同时着力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树立全面质量观,做好学校基于证据的教学指导并进行过程性的研究和诊断,聚焦“办适合的教育”“办有灵魂的教育”。

  建立科研共同体。为提升学校教科研的整体水平,学校需要着力帮助有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的教师;要针对教育科研薄弱点,开展教科研培训活动,转变观念强化服务,围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组建若干个教学研究共同体,实现团队精神的表达与绽放,促进教科研氛围的形成,努力为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提升创造条件。

  倡导课题进课堂。学校可以从微课题研究入手,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实现每一个备课组都有微课题,把微课题研究覆盖到每一位教师,以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在课堂中真实地发生,让问题解决看得见,让教师的成长有抓手,实现课题与课堂的互促共生。学校要力争做到课题研究形式规范有创新、内容精准有深度、成果丰富有标准、效果明显能检验,形成既有共性又有鲜明个性的高效课堂。

  从单一走向整体

  在教科研发展中,要努力打通课题、课程、课堂三者之间的关系,完善保障学校教科研品质发展的规章制度,让教科研真正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实现教科研效益的最大化。

  以点切入。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努力选取适合校本研究,贴近改革方向,理论和实践上经得起推敲,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有可预期成果的课题来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学校要注意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立体架构。学校要关注教科研训一体化建设,跳出单一做课题的思路,通过教科研培养一批骨干,孵化一批名师,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推出一批改革项目,申报一批省市规划课题,产生一批教育成果、科研成果,涌现出一批教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学校要通过统筹推进和分层实施的方式,发挥教科研引导作用和把脉功能,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发展,通过开展多元化课题研究、多样化课堂实践和差异化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实践导向下的校本教科研范式,不断提升学校教科研品质。

  制度保障。学校要不断完善教科研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等申报奖励制度、课题管理制度、名师工作室管理制度等;要稳扎稳打,做好常规工作,借力省、市、区教科研力量,推进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展示教师研究成果,满足不同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努力使教科研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个性化发展之路。

  从“化文”走向“化人”

  教科研不仅担负着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任,而且应成为提升师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教科研应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温度,让问题解决更灵动,研究过程更鲜活,从而使各方主体更快乐、更幸福,真正回到人的发展上来。

  拓宽科研视野。教科研视野要基于学科,又要超越学科;要基于教育,又要超越教育。研究即成长,要想突破教师发展的瓶颈,并能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就必须拓宽科研视野、缩小研究视角、创新研究视点,从一块石头中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中发现灵魂。同时,学校要通过科研文化以及课程化的建设与实施,增强科研育人效果。学校要努力建构多元融合的科研育人体系,精心打造教科研核心团队,通过系列活动提升核心团队的引领、示范和辐射效能,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教科研水平。

  唤醒科研自觉。学校要大力培养教科研骨干队伍,“走出去请进来”,遵循“引领—体验—提升”的培养思路,以倾听、观察、体验、互动、阅读、写作作为学习方式,开展讲座论坛、课堂观察、专题互动、成果评议等研修活动,努力让读书成为一种风尚,让磨课成为一种习惯,让反思成为一种自觉,让撰文成为一种渴望,形成活动前深度组合、活动中优质整合、活动后特色融合的校本研训样式。

  (作者系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