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市卸甲镇八桥实验小学 王定伟
数学主题实验教学是以主题为轴,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数学思维有着积极的效用。
具体到数学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设计主题实验活动,以撷取生活材料、设置梯度问题、拓展认知空间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学习,运用数学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获得与积累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撷取生活材料,进行自主设计
要想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生活实验教学是教师可具体应用的教学策略。具体来讲,教师要基于单元教学主题,创设生活情境来设置实验任务,撷取生活材料来设计实验方案,促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
例如,以“时、分、秒”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一次特殊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寻找并利用生活中可用的材料,制作一个创意钟表。学生选用硬纸板、橡皮泥、胶水、彩色笔、图钉等生活中的常用材料,通过观察钟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制作钟表。有的学生以废旧光碟或使用过的商品礼盒为材料,实现废物利用;有的学生在时钟上绘制各种精美图案;还有的学生创造性地把钟表做成了动物的形状等等,最终学生们完成了各具特色、不同风格的钟表制作,深化了对时、分、秒等时间单位的认识。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那么,在进行主题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实施和总结的全过程中来,使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不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置梯度问题,鼓励深度探究
一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可设计几个具有梯度的问题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并在每个环节中通过有效提问、追问等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实验时,为了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核心知识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时,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同长度的小棒围成三角形,并把自己每次围组三角形的实验数据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小棒的哪些因素影响着三角形的围组?将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记录筛选出来,分析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有什么特征。有了这个认识之后,再思考具有怎样长度关系的3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通过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完成课堂知识点的教学。
也就是说,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问题置于情境中,在问题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由浅入深逐步引导,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拓展认知空间,生长发散思维
主题实验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一系列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其间,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这一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就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不断拓展认知空间,体会数学学习的创意、激情与乐趣。
例如,在教授“轴对称图形”相关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剪纸这一教学资源。既可以引入各式各样、美观精巧的剪纸作品来带领学生归纳得出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数学概念;还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综合利用课堂上的所学知识,尝试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来完成剪纸作品。就这样,学生的实验积极性被更好地调动了起来,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等形式,裁剪出一幅幅丰富多样的图案。有的学生剪出了一幅美丽的窗花,有的学生剪出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的剪出了一个寓意吉祥的“春”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的拓展,教师在开展主题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科学引导学生,给予学生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使学生能更主动地学习数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升发散性思维。
总而言之,数学主题式实验教学设计重在聚焦核心素养,教师要以学习主题为主线进行整体建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学习活动,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度探究活动,刻画出学习主题清晰、连续贯通的学习轨迹,真正打造高品质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