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开明中学 李强
班级场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能,具有无限的潜在教育力量。班本文化是班级的一种精神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是班级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汇到班级集体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本文化一方面是将学校文化内化于心的过程,另一方面体现着班级所凝聚群体的个性文化特质,影响着学生个性塑造与品格培育。
一、班本文化场域的现状分析
场域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一)班本文化阵地失守
黑板报是学校文化、班本文化宣传的主阵地。除此之外,班级的环境布置、班级规划以及卫生状况等也都是班本文化的宣传阵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现阶段,由于班主任意识淡薄以及迫于成绩、升学压力等因素,很多班级的后黑板处于闲置状态或变成题海演练场,教室中“学习园地”“班务栏”“队角”“团角”等教育宣传阵地不齐全,难以达到宣传、影响的效果。
(二)班本文化个性缺失
班本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贯穿和落实,更是彰显班级特色,尊重学生个发展的集中体现。但在当下的班本文化建设工作中,班级活动更多的只是参加年级、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班级内部挖掘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活动较少,更多的班主任把较多的精力投入班级学风塑造,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不够重视,存在只要学习成绩好即可的片面观点。班主任对班级文化认识不清、思考不足,加之班本文化的建设收效慢,导致班本文化中“个性文化”不足。
(三)学生对班本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不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在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都会寻求“归属和爱的需要” ,即一个人在自己所归属的集体中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帮助、关心和爱护。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中国学者徐琴美等人指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
二、班本文化场域的育人价值分析
(一)外塑学生行为,形成正确价值取向
学校场域育人理念和规章制度都以班级场域为载体传递给学生,而班本文化场域则是班级成员相互适应、彼此磨合、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班本文化场域中核心价值的建设,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班级公约、班级目标、班级口号等显性形式呈现。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班级学生认可的班级公约、奖惩措施等日常管理规定,加强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以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二)内化学生品格,提升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
班本文化的建设需要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与班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和集体荣辱与共。如学校组织的各种大型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合唱比赛等是培育学生归属感、认同感的有效途径。这些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在现代教育中,班本文化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班本文化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作为班主任,要高度重视班本文化建设,在班本文化建设上进行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形成班本文化个性化、多样化局面,形成“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生态育人氛围,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者系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开明中学德育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