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聚焦课标 聚力管理 蓄力远航

作者:周 云 发布时间:2022-12-3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周云

  2022年是教育发展的变革之年:“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地,“新课标”的出台……这些都给基础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教育管理者,需要从“新”出发:适应“新课标”,突破“新思维”,重塑“新管理”,聚焦课标,聚力管理,方能蓄力远航。

  研读课程标准,树立核心素养观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育人为本,根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新课程最鲜明的导向,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

  线上研修,专家引领向“新”力。《新课标》颁布之初,唯有专家引领,方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帮助教师们更新教育观念。江苏省泗洪县实验小学邀请专家、名师开展线上培训,明晰课标精神,引领教师们转变传统教育的观念,从学科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重视习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价值,树立“核心素养观”。

  依托名师工作室,集体聚力谋发展。为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组织建立了三级名师工作室,依托名师工作室,开展新课标学习活动,聚焦集体力量促进教师发展。

  加强课堂展示,共同探讨促成长。为引导教师深入探讨课堂教学规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分学科开展以“落实新课标,展示新课堂”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授课教师以新课标为指引,立足核心素养,在各教研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精心打造一堂堂生动、有趣、有效的展示课,在课堂中汲取知识,收获成长。

  健全三级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依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设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课程,但强调了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明晰了三类课程各自的功能与价值。

  对于学校来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浑然一体,共同构成学校育人的完整课程体系。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是学校的基础工作。同时,也要合理开发校本课程,统筹使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部分国家课程的课时,充分发挥学校能动作用。

  生命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关爱·融合”品格提升工程的建设和探索,目前这项工程已被省专家组审核通过。学校努力提升所有孩子的“关爱 融合”的能力,开发《生命教育》读本,并作为校本课程,纳入班级课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少年军校磨炼学生意志品质。一场军营之旅,一段军校记忆,让少年的军魂战斗精神铭记于心。学校开展少年军校特色教育,强化青少年国防教育,厚植爱国情怀,提升国防意识,培养学生强健体魄与顽强品格。

  跨领域阅读延伸学生阅读空间。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学校拓宽阅读形式,进行跨领域阅读,组织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以“跟着书本去旅行”活动为抓手,引领全体师生观看节目,探寻文字背后的故事。

  精准把脉教科研,完善教师研修制度

  新时代的教师需要拥有任务设计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组织引导能力、过程评价能力、大概念领悟能力,学校教研部门对此进行深度研究,完善新课标背景下的教研活动内容和形式,提升教师的各项能力。

  为促进教师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学校领导班子创新教研方式,加强教师校本研修过程管理,激励教师投身教育科研和课程改革,引导教师主动发展。学校还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主动承办各级教研活动,加强县内外的校际交流,为骨干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与提升专业能力的机会。

  分组教研,改进教研方式。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展开教研活动,教研组成为“研究共同体”,形成“主讲式”“互动式”“辩论式”“会诊式”集体备课模式,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都有所收获。

  观课议课,变革课堂评价形式。观课议课是教研组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每一个教师都能参与其中,感受团队的专业力量和专业关怀,真正实现智慧共享。

  融通共生,加强研修交流。学校充分发挥集团校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名师讲座、上示范课、同课异构、集体备课、集体培训、资源共享等方式,带动薄弱农村学校天岗湖小学、魏营小学教师团队共同成长。除此以外,学校还扩大辐射范围,跨区域研修交流,与扬中三跃中心小学开展访学交流活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学生态的改善,都离不开教与学的变革,离不开学校管理机制的重塑。作为教育管理者应以积极的态度拥抱课程标准修订的变化,聚焦课标,聚力管理,方能引领学校蓄力远航。

  (作者系江苏省泗洪县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宿迁市名校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省“十佳春蕾园丁”、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陈路

聚焦课标 聚力管理 蓄力远航
发布时间:2022-12-30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周 云

  ■周云

  2022年是教育发展的变革之年:“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地,“新课标”的出台……这些都给基础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教育管理者,需要从“新”出发:适应“新课标”,突破“新思维”,重塑“新管理”,聚焦课标,聚力管理,方能蓄力远航。

  研读课程标准,树立核心素养观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育人为本,根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新课程最鲜明的导向,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

  线上研修,专家引领向“新”力。《新课标》颁布之初,唯有专家引领,方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帮助教师们更新教育观念。江苏省泗洪县实验小学邀请专家、名师开展线上培训,明晰课标精神,引领教师们转变传统教育的观念,从学科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重视习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价值,树立“核心素养观”。

  依托名师工作室,集体聚力谋发展。为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组织建立了三级名师工作室,依托名师工作室,开展新课标学习活动,聚焦集体力量促进教师发展。

  加强课堂展示,共同探讨促成长。为引导教师深入探讨课堂教学规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分学科开展以“落实新课标,展示新课堂”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授课教师以新课标为指引,立足核心素养,在各教研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精心打造一堂堂生动、有趣、有效的展示课,在课堂中汲取知识,收获成长。

  健全三级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依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设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课程,但强调了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明晰了三类课程各自的功能与价值。

  对于学校来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浑然一体,共同构成学校育人的完整课程体系。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是学校的基础工作。同时,也要合理开发校本课程,统筹使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部分国家课程的课时,充分发挥学校能动作用。

  生命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关爱·融合”品格提升工程的建设和探索,目前这项工程已被省专家组审核通过。学校努力提升所有孩子的“关爱 融合”的能力,开发《生命教育》读本,并作为校本课程,纳入班级课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少年军校磨炼学生意志品质。一场军营之旅,一段军校记忆,让少年的军魂战斗精神铭记于心。学校开展少年军校特色教育,强化青少年国防教育,厚植爱国情怀,提升国防意识,培养学生强健体魄与顽强品格。

  跨领域阅读延伸学生阅读空间。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学校拓宽阅读形式,进行跨领域阅读,组织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以“跟着书本去旅行”活动为抓手,引领全体师生观看节目,探寻文字背后的故事。

  精准把脉教科研,完善教师研修制度

  新时代的教师需要拥有任务设计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组织引导能力、过程评价能力、大概念领悟能力,学校教研部门对此进行深度研究,完善新课标背景下的教研活动内容和形式,提升教师的各项能力。

  为促进教师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学校领导班子创新教研方式,加强教师校本研修过程管理,激励教师投身教育科研和课程改革,引导教师主动发展。学校还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主动承办各级教研活动,加强县内外的校际交流,为骨干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与提升专业能力的机会。

  分组教研,改进教研方式。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展开教研活动,教研组成为“研究共同体”,形成“主讲式”“互动式”“辩论式”“会诊式”集体备课模式,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都有所收获。

  观课议课,变革课堂评价形式。观课议课是教研组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每一个教师都能参与其中,感受团队的专业力量和专业关怀,真正实现智慧共享。

  融通共生,加强研修交流。学校充分发挥集团校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名师讲座、上示范课、同课异构、集体备课、集体培训、资源共享等方式,带动薄弱农村学校天岗湖小学、魏营小学教师团队共同成长。除此以外,学校还扩大辐射范围,跨区域研修交流,与扬中三跃中心小学开展访学交流活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学生态的改善,都离不开教与学的变革,离不开学校管理机制的重塑。作为教育管理者应以积极的态度拥抱课程标准修订的变化,聚焦课标,聚力管理,方能引领学校蓄力远航。

  (作者系江苏省泗洪县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宿迁市名校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省“十佳春蕾园丁”、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