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学校教育发展的思与变

作者:宗立 余浩 发布时间:2023-01-13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宗立 余浩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二是要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实现融通;三是要在课程和教学中强化学段以及各学科之间的衔接和融合。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适合的教育相呼应。学校管理者须准确把握教育动向,实现教育变革与创新,建构教育新场域,形成教学新思维。

现实之变:确立学校教育新取向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进一步细化指导学校思考并落实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应以课程为基点,向两极延伸,即教育者要确立“儿童第一”的理念,找准育人的起点,准确把握育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

  “儿童第一”体现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例如,改造物态校园环境,让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儿童。

  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推动课改全面、深入、持久推进,就需要探索、构建一种全新的、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上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育人模式。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我们当坚持以人为中心,强调育人为本,以儿童的生长需要、儿童的已有经验为课程实施的依据,以儿童的主动活动为课程实施的方法,以儿童的经验增长、情感升华为课程实施目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格局之变:建立育人新场域 

  新课改是推进以学科实践为标志的育人实践变革,针对知识与生活割裂的问题,强调建立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结,知行合一,学用结合,培养生活化的人。在这一理念下,新的教育发展范式必然是以学生为中心,由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的宏观体系,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家庭教育发挥基础性作用,社会则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实践场所。所以,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必然要走向学校、家庭、社区的协同教育。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新社区”概念。“新社区”指打破学校、家庭、社会的界限和隔膜,依靠区域政府支持,学校主动作为,建立起新型教育组织和保障机制,吸引家长和社区积极参与,全力协助,整合优势资源,让教育充分满足儿童学习要求,促进全面发展。“新社区”之新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目标新,合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理念新,体现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整体协调发展;三是区域内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一体化,做到智能、绿色、低碳环保;四是平台新,学校协同社区基层单位共同开发“课程超市”,搭建“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相互沟通的平台。

  一方面,“新社区”的“课程超市”为学生参与实践和探究活动提供便利,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认识的获得基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得到提升。如我校所在社区开展“文明创建”宣传,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党史解说、环保小卫士等活动,在激发学生爱乡报国之情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新社区”建设带动社区发展,社区内企事业单位通过对“新社区”教育的支持,扩大宣传效应,树立良好形象。如我校设立众多跨学科社团,其中劳动社团依托社区内“碧云天”农场开展一系列长期课程,学生们在劳动中获得丰富知识,企业也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体系之变:创立教学一体新思维 

  课程改革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涉及课程功能、理念、目标、内容、体系、实施方式及评价等诸多方面。教学改革涉及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环节的调整等。教改实施中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主要指向的是学校和教师微观层面。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要坚持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一体化,同时也要看到,虽然新课程标准从课程改革的高度回应了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对教学具有引领性,但面对新课改,教师缺少有力的系统支持,需要引导和指导教师将教案、学案、作业、评价以及活动的设计实施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素养导向下考试评价需要减少机械重复的考试,提倡让测评发生在知识生成或者应用状态的情境之中,评价要更具备结构性、整体性、真实性、任务性,从而考察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探究水平。管理者要重视指导教师研究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方面的内容,因为当师生发现原有的教学方式与新的考试评价不相符时,就会自然主动地作出改变。

  学校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知易行难”“知行不一”的现象。虽然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明显,对教学改革的认同不断提升,但教师的教学实践转型存在困难。学校可以根据学科特点为教师教学提供具体的操作流程与建议,提出操作要求和评价标准,给出典型样例。如我校围绕教学的目标、过程、效果,提出“精”“实”“活”的要求,组织骨干教师围绕重点专题、教学关键环节、特色课程开发,形成学科教学实操手册,为教师们提供行动指南。

  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学科规划是对学科中长期发展的科学计划与论证,它的研制过程是统一思想、凝智聚力的过程。管理者要通过建立规范的编制程序,最大程度地调动教师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以丰富学科内涵、凝练学科特色、发挥学科优势、提升学科建设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为重点,围绕“融通,转变学习方式”这一主题,引导学科教学走向全面育人。

  新课程标准描绘了一幅育人蓝图,在这一蓝图的指引下,我校将更加坚定办学理念,科学有序推进教改,积极推动教育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奋力书写办好人民满意的幸福教育的答卷。

  (宗立系丹阳市华南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镇江市名校长;余浩系丹阳市华南实验小学副校长,镇江市学科带头人,曾获镇江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责任编辑:汤雯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学校教育发展的思与变
发布时间:2023-01-13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宗立 余浩

  宗立 余浩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二是要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实现融通;三是要在课程和教学中强化学段以及各学科之间的衔接和融合。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适合的教育相呼应。学校管理者须准确把握教育动向,实现教育变革与创新,建构教育新场域,形成教学新思维。

现实之变:确立学校教育新取向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进一步细化指导学校思考并落实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应以课程为基点,向两极延伸,即教育者要确立“儿童第一”的理念,找准育人的起点,准确把握育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

  “儿童第一”体现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例如,改造物态校园环境,让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儿童。

  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推动课改全面、深入、持久推进,就需要探索、构建一种全新的、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上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育人模式。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我们当坚持以人为中心,强调育人为本,以儿童的生长需要、儿童的已有经验为课程实施的依据,以儿童的主动活动为课程实施的方法,以儿童的经验增长、情感升华为课程实施目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格局之变:建立育人新场域 

  新课改是推进以学科实践为标志的育人实践变革,针对知识与生活割裂的问题,强调建立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结,知行合一,学用结合,培养生活化的人。在这一理念下,新的教育发展范式必然是以学生为中心,由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的宏观体系,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家庭教育发挥基础性作用,社会则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实践场所。所以,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必然要走向学校、家庭、社区的协同教育。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新社区”概念。“新社区”指打破学校、家庭、社会的界限和隔膜,依靠区域政府支持,学校主动作为,建立起新型教育组织和保障机制,吸引家长和社区积极参与,全力协助,整合优势资源,让教育充分满足儿童学习要求,促进全面发展。“新社区”之新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目标新,合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理念新,体现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整体协调发展;三是区域内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一体化,做到智能、绿色、低碳环保;四是平台新,学校协同社区基层单位共同开发“课程超市”,搭建“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相互沟通的平台。

  一方面,“新社区”的“课程超市”为学生参与实践和探究活动提供便利,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认识的获得基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得到提升。如我校所在社区开展“文明创建”宣传,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党史解说、环保小卫士等活动,在激发学生爱乡报国之情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新社区”建设带动社区发展,社区内企事业单位通过对“新社区”教育的支持,扩大宣传效应,树立良好形象。如我校设立众多跨学科社团,其中劳动社团依托社区内“碧云天”农场开展一系列长期课程,学生们在劳动中获得丰富知识,企业也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体系之变:创立教学一体新思维 

  课程改革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涉及课程功能、理念、目标、内容、体系、实施方式及评价等诸多方面。教学改革涉及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环节的调整等。教改实施中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主要指向的是学校和教师微观层面。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要坚持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一体化,同时也要看到,虽然新课程标准从课程改革的高度回应了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对教学具有引领性,但面对新课改,教师缺少有力的系统支持,需要引导和指导教师将教案、学案、作业、评价以及活动的设计实施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素养导向下考试评价需要减少机械重复的考试,提倡让测评发生在知识生成或者应用状态的情境之中,评价要更具备结构性、整体性、真实性、任务性,从而考察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探究水平。管理者要重视指导教师研究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方面的内容,因为当师生发现原有的教学方式与新的考试评价不相符时,就会自然主动地作出改变。

  学校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知易行难”“知行不一”的现象。虽然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明显,对教学改革的认同不断提升,但教师的教学实践转型存在困难。学校可以根据学科特点为教师教学提供具体的操作流程与建议,提出操作要求和评价标准,给出典型样例。如我校围绕教学的目标、过程、效果,提出“精”“实”“活”的要求,组织骨干教师围绕重点专题、教学关键环节、特色课程开发,形成学科教学实操手册,为教师们提供行动指南。

  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学科规划是对学科中长期发展的科学计划与论证,它的研制过程是统一思想、凝智聚力的过程。管理者要通过建立规范的编制程序,最大程度地调动教师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以丰富学科内涵、凝练学科特色、发挥学科优势、提升学科建设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为重点,围绕“融通,转变学习方式”这一主题,引导学科教学走向全面育人。

  新课程标准描绘了一幅育人蓝图,在这一蓝图的指引下,我校将更加坚定办学理念,科学有序推进教改,积极推动教育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奋力书写办好人民满意的幸福教育的答卷。

  (宗立系丹阳市华南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镇江市名校长;余浩系丹阳市华南实验小学副校长,镇江市学科带头人,曾获镇江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责任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