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永平教授曾经说过:“班级是课程实施的现实基地,班级是幼儿一日生活的真实所在,没有班级,幼儿园课程将空无所依。”因此,我们将研究视角聚焦到了每位教师课程实践的主阵地——“班级”。教师以班级为本进行课程实施和开发,根据班级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共同兴趣,充分运用班级的各种课程资源,在教师与幼儿及各种资源的互动中,运用自己的教育理念、知识储备以及教学智慧,和幼儿共同建构课程、探索学习。当然,在班本课程中,教师的实施执行过程不会是始终顺利的,如果教师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我们应通过什么方式加以解决?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实践与思考。
发现问题
记得某学期开学初的第一次教研会议上,我提醒大家开展好本学期的班本课程,就听见台下传来一片叹气声。我十分惊讶,因为每学期实施班本课程在我园已成为惯例,教师们也积累了一定经验,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消极情绪?
会后,我与教师们进行一对一沟通,梳理出了大家产生抵触情绪的主要因素。
一是非教学任务繁琐,无法专心沉浸课程。随着各种任务不断落在一线教师的身上,大家每天疲于应付各种表格填写、调查统计、活动检查、环境创设……感觉真正可以用在教育教学上的时间太少,没有精力全身心投入。
二是师资力量下降,课程实施能力欠缺。任务重而收入低造成幼儿园教师流失严重,后续增补的多为非专业教师,基础薄弱,导致全园整体师资力量下降,教师课程意识不强,课程实施能力不足。
三是追求课程的创新,想法虽好但难以突破。每学期教师们都想生成独具特色的班本课程,但如何才能让课程做得有深度、有广度、有效度,成为棘手的难题。
多元联动
找到问题的关键点,我们决定采用“一减负、二夯实、三引领”的方式开展园本研修活动。
一减负。让每个班级都开展班本课程对于一部分教师来说确实有困难,但不能因为难就不做。经过商讨,我们决定采用班级结对的方式来开展班本课程。即人手不足、能力较弱的班级,与同年级组能力较强的班级结对,共同实施班本课程。
对于能力较弱的教师来说,跟在骨干教师后面一步步学做课程,对课程来源、审议、实施、总结等流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积累课程实施经验。对于骨干教师来说,参与课程的人多了,课程资源更丰富、生动;面对的孩子多了,生成的兴趣点也更多。减轻压力的同时,教师得到不同的收获,取得双赢的效果。
二夯实。针对教师的需求,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如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过程中的课程应该是什么样态的?应该树立怎样的课程观、儿童观?我们组织教师多次学习《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第二部支架:改造我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帮助教师厘清新形势下的课程动态,同时学习各类有关幼儿园课程的专业图书,如《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乐趣自然”》《班本化课程》《放手游戏 发现儿童》《自主游戏成就幼儿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等,帮助教师了解课程种类的丰富性,及时了解先进幼儿园的精品课程等。
夯实理论基础是有效实施课程的最佳保障。对一线教师来说,通俗易懂的内容能给他们带来最大的帮助。所以学习过程中,对高深的理论、先进的理念,我们都借助身边的案例进行剖析,力求在深入浅出中帮助教师内化吸收。
三引领。好的教学契机往往隐藏在偶发事件中,当教师的敏感度还不够时,业务园长需要抓住契机指点教师,帮助他们拓宽课程的广度。如在年级组准备联合游戏的审议中,提醒教师发现游戏课程实施的素材;在同题异构的教学切磋中,引导教师发现一个主题课程的产生其实不那么难……随机的点拨和引领,让教师发现原来“一日生活皆课程”不是空话,丰富的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关注儿童就会有发现,就会有课程。
当教师思维固定举步不前、想法粗浅做法欠妥时,业务园长作为专业的领航人,就必须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给他们及时指点,帮助他们寻找课程资源,把准课程脉络,力争高质量实施课程,在实践中助其专业成长。
智慧共享
虞永平教授提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每一个进展都是教师在具体班级的实践中,在来自不同班级的教师的讨论中实现的。所以,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应该以班级为基点。”班本课程注重为幼儿而生,为幼儿而设。它不在书里,不在网上,不在别人的班级里。它在班级幼儿丰富多彩的生活里,在教师科学系统的思考里,在一个个趣味无穷的活动里,在师幼间亲密无间的对话里,在一日生活的每个细节里。把握日常生活环节中的教育契机,及时开发引入相关主题,让幼儿在活动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教师要敏锐地利用并开发好幼儿的一日生活,挖掘多种课程资源,为幼儿提供多种发展机会、条件、时空和途径。教师要在细节和整体上熟悉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现状,要对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人的终身发展目标以及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具体地判断什么样的课程开展是有价值的,开发什么样的课程才是对幼儿具有挑战性和发展性价值的,才能进行有价值的班本课程意识捕捉、判断和建构。
班本课程更新了教师的儿童观、课程观,使教师从课程的指导者和发令者变成了课程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观察者、倾听者和记录者,并对课程内容、培养目标及实施路径的适切性有了更多的思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和核心力量。我们通过访谈、调查、交流等形式了解到教师关于课程建设的困惑与想法,最大限度地尊重、信任和支持教师的创造性,赋予其自主选择、修改、筛选和创设课程内容、实施方式、资源利用的决策权。我园无论是新手教师、成熟型教师还是骨干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实施目标,运用模仿实践、同题异构、自主创生等方式,以“促进幼儿发展,引发深度学习”为目标,以观察、倾听、尊重、支持为准则,预设弹性方案,创设教育情境,提供环境材料,不断生成、推进和升华班本课程。
班本课程对于教师来说,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路。在路上,有绚丽灿烂的美景,也有阻挡风光的山石,但无论如何,能走上这条路的教师都是勇敢的,有敞开胸怀剖析自我的勇气。“孩子在心,课程随行”的理念已植根于我园教师心底,我们将继续交流分享、互相搀扶,一路前行领略更多更美的风光。
(作者系高邮市高邮镇湖滨幼儿园园长,高邮市学科带头人,高邮市巾帼建功标兵,高邮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高邮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多篇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