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建设提升儿童科技素养的“创新学习社区”

作者:陈娟 发布时间:2023-04-2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陈娟 

  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处的偏远农村,儿童与山、水、田、林为伴,在街、村、场、集中生活。一直以来,学校致力于培养儿童“面向实事,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尤其重视乡村科技教育方面的探索。近年来,全校上下以培植和发展儿童科技素养为重点,将科技教育与课程、教学、项目、生活相结合,打破传统学校围墙限制,将科技教育场域由学校拓展为“创新学习社区”。

坚持问题导向,探寻科技素养发展路径 

  科技教育是乡村人才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相对薄弱的一环。结合当地资源条件,铜山中心小学的科技教育立足“三农”,培养儿童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关注农业的情怀,以乡村科技教育研究为契机,构建乡村科技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儿童的科技素养,形成既扎根大地,又仰望星空的朴实作风。

  营造科技教育文化氛围。铜山中心小学以“小、省、土、巧”的小发明活动开展探索(即小问题切入、低成本解决、乡土化面向、灵巧性创新),并以此为突破点,通过乡村资源调查汇聚乡村可利用资源,形成科技教育资源库,推进乡村儿童科技创新启蒙教育。学校在校内建设了种植、养殖、环保教育等11个基地和6个场馆,为儿童科技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空间;编著校本读物,申报市级课题,通过环境营造、活动推进、课程开发、家校联动“四轮驱动”,合力推动科技教育向前发展。

  完善科技教育学习方式与评价机制。2015年,铜山中心小学就提出打造“少年硅谷”,开展“行知思想下学校尚新教育的实践研究”,形成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文化。学校紧紧围绕实际问题,以科技项目为着力点,形成“创新学徒”(教师示范多,儿童从边缘性参与到逐渐深入)、“创新伙伴”(师生携手创新,儿童变依附性参与为实践主体)、“创新共同体”(开放型组合,聚焦真实问题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学校将儿童科技素养考察内容定为四个板块:科学知识板块——“美丽家乡我知道”“科普书籍我要读”“科学现象我明白”;科学技能板块——“做中学”“动手玩”“比想象”;科技成果板块——儿童在校期间参加各级科技比赛取得的科技成绩;科学精神态度板块——儿童对学校开展的各项科技活动的参与度与参与效果。学校将科技素养表现性评价体系开发成电子化评价平台,实现个性化、智能化测评,注重在评价中推动学生科技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建设“创新学习社区”,打造教育实践新样态 

  在乡村科技教育实践中,铜山中心小学主动利用铜山社区资源力量,打破学校围墙的限制,通过整合家庭、社区资源,将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办在社区里,使整个铜山地区成为创新学习场域,让儿童科技创新成为学校与社区聚力同行、成果共享的实践样态。

  以价值追求为导向,培养儿童良好的科学品质。学校在种植和养殖活动中,培养学生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在创新实践过程中,磨炼儿童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意志;在农业课题研究中,培养儿童生态环保的理念和建设农村的责任感;在科学探秘中,帮助儿童树立求实求真的科学观念。整个校园既是科技启蒙场,又是品格涵养场,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打开通道。

  以学生学习为核心,提供全方位资源支持。“创新学习社区”突出了学生的核心地位,学校在有效整合基地、社区资源的基础上,开发“童创课程”体系。“童创课程”是“创新学习社区”的主要课程形式,它是为儿童而建,由儿童参与建设的课程,分为基地、项目、主题、延伸四大类,分设上百个教学活动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和习惯选择参加不同的研究团体,对不同的目标任务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协作,自己控制学习节奏,在合作中找到学习的差距,打破“先知识后能力”的传统,实现“先能力后知识”的转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处于资源的整合点和连接点,联合学校、家庭、社区各方面力量,开展以创新学习为重点的开放式学和教的活动,实现全情境支持、全社会参与、全资源融合。

  以项目化学习为引导,关注过程,注重个性。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教师分析儿童、了解儿童、关注儿童、帮助儿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辅导。学生主要进行三个层次的学习——个体学习、共同体学习、新知识生成,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更高层次的认知发展。与此同时,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小制作、小研究等创造性活动,对学生的评价不局限于最终的作品,而是关注其经历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自我的个性化发展。在长期的创造性学习活动项目中,儿童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创造力,提升了科技素养。

  (作者系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校长,曾获“江苏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南京市首届德育带头人”“南京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南京市十佳少先队辅导员”等称号) 

责任编辑:汤雯

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建设提升儿童科技素养的“创新学习社区”
发布时间:2023-04-21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陈娟

  陈娟 

  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处的偏远农村,儿童与山、水、田、林为伴,在街、村、场、集中生活。一直以来,学校致力于培养儿童“面向实事,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尤其重视乡村科技教育方面的探索。近年来,全校上下以培植和发展儿童科技素养为重点,将科技教育与课程、教学、项目、生活相结合,打破传统学校围墙限制,将科技教育场域由学校拓展为“创新学习社区”。

坚持问题导向,探寻科技素养发展路径 

  科技教育是乡村人才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相对薄弱的一环。结合当地资源条件,铜山中心小学的科技教育立足“三农”,培养儿童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关注农业的情怀,以乡村科技教育研究为契机,构建乡村科技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儿童的科技素养,形成既扎根大地,又仰望星空的朴实作风。

  营造科技教育文化氛围。铜山中心小学以“小、省、土、巧”的小发明活动开展探索(即小问题切入、低成本解决、乡土化面向、灵巧性创新),并以此为突破点,通过乡村资源调查汇聚乡村可利用资源,形成科技教育资源库,推进乡村儿童科技创新启蒙教育。学校在校内建设了种植、养殖、环保教育等11个基地和6个场馆,为儿童科技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空间;编著校本读物,申报市级课题,通过环境营造、活动推进、课程开发、家校联动“四轮驱动”,合力推动科技教育向前发展。

  完善科技教育学习方式与评价机制。2015年,铜山中心小学就提出打造“少年硅谷”,开展“行知思想下学校尚新教育的实践研究”,形成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文化。学校紧紧围绕实际问题,以科技项目为着力点,形成“创新学徒”(教师示范多,儿童从边缘性参与到逐渐深入)、“创新伙伴”(师生携手创新,儿童变依附性参与为实践主体)、“创新共同体”(开放型组合,聚焦真实问题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学校将儿童科技素养考察内容定为四个板块:科学知识板块——“美丽家乡我知道”“科普书籍我要读”“科学现象我明白”;科学技能板块——“做中学”“动手玩”“比想象”;科技成果板块——儿童在校期间参加各级科技比赛取得的科技成绩;科学精神态度板块——儿童对学校开展的各项科技活动的参与度与参与效果。学校将科技素养表现性评价体系开发成电子化评价平台,实现个性化、智能化测评,注重在评价中推动学生科技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建设“创新学习社区”,打造教育实践新样态 

  在乡村科技教育实践中,铜山中心小学主动利用铜山社区资源力量,打破学校围墙的限制,通过整合家庭、社区资源,将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办在社区里,使整个铜山地区成为创新学习场域,让儿童科技创新成为学校与社区聚力同行、成果共享的实践样态。

  以价值追求为导向,培养儿童良好的科学品质。学校在种植和养殖活动中,培养学生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在创新实践过程中,磨炼儿童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意志;在农业课题研究中,培养儿童生态环保的理念和建设农村的责任感;在科学探秘中,帮助儿童树立求实求真的科学观念。整个校园既是科技启蒙场,又是品格涵养场,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打开通道。

  以学生学习为核心,提供全方位资源支持。“创新学习社区”突出了学生的核心地位,学校在有效整合基地、社区资源的基础上,开发“童创课程”体系。“童创课程”是“创新学习社区”的主要课程形式,它是为儿童而建,由儿童参与建设的课程,分为基地、项目、主题、延伸四大类,分设上百个教学活动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和习惯选择参加不同的研究团体,对不同的目标任务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协作,自己控制学习节奏,在合作中找到学习的差距,打破“先知识后能力”的传统,实现“先能力后知识”的转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处于资源的整合点和连接点,联合学校、家庭、社区各方面力量,开展以创新学习为重点的开放式学和教的活动,实现全情境支持、全社会参与、全资源融合。

  以项目化学习为引导,关注过程,注重个性。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教师分析儿童、了解儿童、关注儿童、帮助儿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辅导。学生主要进行三个层次的学习——个体学习、共同体学习、新知识生成,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更高层次的认知发展。与此同时,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小制作、小研究等创造性活动,对学生的评价不局限于最终的作品,而是关注其经历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自我的个性化发展。在长期的创造性学习活动项目中,儿童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创造力,提升了科技素养。

  (作者系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校长,曾获“江苏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南京市首届德育带头人”“南京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南京市十佳少先队辅导员”等称号) 

责任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