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丹阳市胡桥中心幼儿园:打造“儿童户外实验场”

作者:吴玉娟 秦军平 发布时间:2023-04-2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吴玉娟 秦军平 

  丹阳市胡桥中心幼儿园是一所农村公办“江苏省优质幼儿园”,园内有一处近5500平方米的户外游戏学堂。依托学堂的进阶优化,幼儿园已开展近10年的“儿童户外实验场”实践研究,教育视角从“考虑儿童如何发展”转变为“考虑儿童发展了什么”,教师的儿童观从“我是教师我引导”走向“我是玩伴我陪伴”,从“教授知识”转向“倾听儿童需要”,悄然实现了一场从观念到行为的变革。

让自然教育空间具有“三感” 

  有空间感。幼儿园将一整块种植地改造成山坡、沙水泥池、壕沟、百果林、户外厨房等18个多样化的游戏区域,在空间利用上“变单一为多元”。同时,拆围墙、铺小路、移灌木、减景观、设工具区,使每一个区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通,将“封闭区域变为融通场域”。儿童可以将在室外感兴趣的事物或未完待续的探究带入室内,持续进行研究、讨论和分享。儿童在开放联通的环境中进行多元化、多领域活动。

  有时间感。 “儿童户外实验场” 将“时间融在环境里”。幼儿园从室内到室外,都栽种着四季树木、瓜果、花卉,儿童随季节时律感知自然的进程,时间变得可感知。入园签到按日历、时钟记录日期和时间,“自然角”的生长日记记录自然中的光影变化,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用沙漏记录时间的流逝,时间变得可见。除此之外,幼儿园对园内一日作息进行了多达15次的调整与优化,集零为整,变时间点为时间段,减少精准时间控制和不必要的过渡环节,时间变得自由可操作,使儿童能真正慢下来,静下来,认真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成为时间的主人。

  有物质感。“儿童户外实验场”内的各种物料本就是环境的一部分,无需挖掘,只需认真思考如何“利用”,将其转化为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幼儿园从儿童学习特点出发,以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为宗旨,立足园本、立足农村、立足儿童,对“儿童户外实验场”的各类资源进行盘点、梳理、分类、汇总,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自然真实富变化的“材料空间”,也为教师工作的有效性和专业性提供了支持。

探索形成四个“微探究”实践样态 

  “微探究”以兴趣和问题为导向,以儿童身边的“微事物”“微现象”“微事件”“微话题”等为内容,以适宜的时空、材料等支持儿童主动学习,使其获得学习能力发展和经验提升,形成良好学习品质,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幼儿园以“感官体验场”“科学聚焦营”“畅想百变站”“趣味博物馆”支持儿童的“微探究”,形成四个“微探究”实践样态。

  在“感官体验场”打开五官感觉。儿童的探索始于观察,从直接的“感官”开始。“儿童户外实验场”的自然环境随着季节更替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儿童随处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对象,通过眼、耳、手、鼻、口等亲身体验,获得丰富经验,成为“发现者”。

  在“科学聚焦营”开启探索之旅。儿童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产生探究的需要,经历“游戏与探索中产生问题—假设并验证自己的想法—回顾反思再尝试—多形式表征记录—获得新发现、新经验和新想法”这一循环探究过程,通过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小组活动及个别探究等方式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成为“探索家”。

  在“畅想百变站”启动创造之翼。儿童在大自然里赏自然之美、拈自然材质、画自然趣事、玩自然游戏,经历“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展示美”的过程,打开心智,发现美好,内化情感,外化表达,形成初步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艺术启蒙在其间变得自然而然,儿童由此成为“创造家”。

  在“趣味博物馆”珍藏童年“宝贝”。“儿童户外实验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它是开放的,各类“宝贝”随处可见;它是互动的,就在儿童身边,可随时靠近、欣赏、分享;它是“流动”的,无门类之别,不固定场所。儿童可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分享—展示—收藏”中成为“收藏家”。

提供基于儿童立场的教师支持策略 

  教师应对“这里有什么”“儿童会需要哪些支持”做到心中有数,把自己变成儿童,带着一份好奇心,与儿童在自然里打开感官,一起想、一起玩、一起学,用支持的态度和行为与儿童互动,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支持儿童更自在地游戏和探究,成为具有儿童立场的教师——“长大的儿童”。

  做到富有洞察力地观察。教师以“更多观察更少干预”为原则,站在儿童目光能及的地方,在他们需要或要求时,提供适宜的支持。教师以“退后一步,蹲下一尺,多看一眼”的方式走进儿童,利用观察便签、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儿童的行为,识别学习的发生,反思、分析和计划下一步的支持,做到眼中关注儿童而不轻易干扰,心中关注目标但不“拔苗助长”。

  展开悦纳认同式的倾听。倾听是理解儿童的一把钥匙,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儿童都有机会将自己的理解记录与教师进行“一对一”交流。教师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儿童的想法和体验,协助他们梳理过程、总结经验,并推动儿童积极反思自己的经验。

  推进有意义的对话。教师适时与儿童开展积极有效对话,认真对待儿童的想法,花时间思考他们的想法,做出有意义的、能助推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回应。教师向儿童提开放式问题,提供少量信息作为学习的线索,以个别谈话、小组交流与集体对话等方式推动儿童再追问、再争辩、再阐述,进行深入思考、深度互动。

  实现共同学习式的参与。本着“不规定、不干预、不干扰”的原则,教师只应在儿童需要或邀请时小心介入,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儿童回顾探究过程,呈现探究成果,分享探究经验,实现思维共享,在此过程中,确定儿童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共同计划下一学习方向。

  (吴玉娟系丹阳市胡桥中心幼儿园园长,丹阳市学科带头人;秦军平系丹阳市胡桥中心幼儿园副园长,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丹阳市教学骨干) 

责任编辑:汤雯

丹阳市胡桥中心幼儿园:打造“儿童户外实验场”
发布时间:2023-04-21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吴玉娟 秦军平

  吴玉娟 秦军平 

  丹阳市胡桥中心幼儿园是一所农村公办“江苏省优质幼儿园”,园内有一处近5500平方米的户外游戏学堂。依托学堂的进阶优化,幼儿园已开展近10年的“儿童户外实验场”实践研究,教育视角从“考虑儿童如何发展”转变为“考虑儿童发展了什么”,教师的儿童观从“我是教师我引导”走向“我是玩伴我陪伴”,从“教授知识”转向“倾听儿童需要”,悄然实现了一场从观念到行为的变革。

让自然教育空间具有“三感” 

  有空间感。幼儿园将一整块种植地改造成山坡、沙水泥池、壕沟、百果林、户外厨房等18个多样化的游戏区域,在空间利用上“变单一为多元”。同时,拆围墙、铺小路、移灌木、减景观、设工具区,使每一个区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通,将“封闭区域变为融通场域”。儿童可以将在室外感兴趣的事物或未完待续的探究带入室内,持续进行研究、讨论和分享。儿童在开放联通的环境中进行多元化、多领域活动。

  有时间感。 “儿童户外实验场” 将“时间融在环境里”。幼儿园从室内到室外,都栽种着四季树木、瓜果、花卉,儿童随季节时律感知自然的进程,时间变得可感知。入园签到按日历、时钟记录日期和时间,“自然角”的生长日记记录自然中的光影变化,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用沙漏记录时间的流逝,时间变得可见。除此之外,幼儿园对园内一日作息进行了多达15次的调整与优化,集零为整,变时间点为时间段,减少精准时间控制和不必要的过渡环节,时间变得自由可操作,使儿童能真正慢下来,静下来,认真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成为时间的主人。

  有物质感。“儿童户外实验场”内的各种物料本就是环境的一部分,无需挖掘,只需认真思考如何“利用”,将其转化为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幼儿园从儿童学习特点出发,以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为宗旨,立足园本、立足农村、立足儿童,对“儿童户外实验场”的各类资源进行盘点、梳理、分类、汇总,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自然真实富变化的“材料空间”,也为教师工作的有效性和专业性提供了支持。

探索形成四个“微探究”实践样态 

  “微探究”以兴趣和问题为导向,以儿童身边的“微事物”“微现象”“微事件”“微话题”等为内容,以适宜的时空、材料等支持儿童主动学习,使其获得学习能力发展和经验提升,形成良好学习品质,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幼儿园以“感官体验场”“科学聚焦营”“畅想百变站”“趣味博物馆”支持儿童的“微探究”,形成四个“微探究”实践样态。

  在“感官体验场”打开五官感觉。儿童的探索始于观察,从直接的“感官”开始。“儿童户外实验场”的自然环境随着季节更替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儿童随处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对象,通过眼、耳、手、鼻、口等亲身体验,获得丰富经验,成为“发现者”。

  在“科学聚焦营”开启探索之旅。儿童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产生探究的需要,经历“游戏与探索中产生问题—假设并验证自己的想法—回顾反思再尝试—多形式表征记录—获得新发现、新经验和新想法”这一循环探究过程,通过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小组活动及个别探究等方式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成为“探索家”。

  在“畅想百变站”启动创造之翼。儿童在大自然里赏自然之美、拈自然材质、画自然趣事、玩自然游戏,经历“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展示美”的过程,打开心智,发现美好,内化情感,外化表达,形成初步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艺术启蒙在其间变得自然而然,儿童由此成为“创造家”。

  在“趣味博物馆”珍藏童年“宝贝”。“儿童户外实验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它是开放的,各类“宝贝”随处可见;它是互动的,就在儿童身边,可随时靠近、欣赏、分享;它是“流动”的,无门类之别,不固定场所。儿童可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分享—展示—收藏”中成为“收藏家”。

提供基于儿童立场的教师支持策略 

  教师应对“这里有什么”“儿童会需要哪些支持”做到心中有数,把自己变成儿童,带着一份好奇心,与儿童在自然里打开感官,一起想、一起玩、一起学,用支持的态度和行为与儿童互动,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支持儿童更自在地游戏和探究,成为具有儿童立场的教师——“长大的儿童”。

  做到富有洞察力地观察。教师以“更多观察更少干预”为原则,站在儿童目光能及的地方,在他们需要或要求时,提供适宜的支持。教师以“退后一步,蹲下一尺,多看一眼”的方式走进儿童,利用观察便签、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儿童的行为,识别学习的发生,反思、分析和计划下一步的支持,做到眼中关注儿童而不轻易干扰,心中关注目标但不“拔苗助长”。

  展开悦纳认同式的倾听。倾听是理解儿童的一把钥匙,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儿童都有机会将自己的理解记录与教师进行“一对一”交流。教师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儿童的想法和体验,协助他们梳理过程、总结经验,并推动儿童积极反思自己的经验。

  推进有意义的对话。教师适时与儿童开展积极有效对话,认真对待儿童的想法,花时间思考他们的想法,做出有意义的、能助推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回应。教师向儿童提开放式问题,提供少量信息作为学习的线索,以个别谈话、小组交流与集体对话等方式推动儿童再追问、再争辩、再阐述,进行深入思考、深度互动。

  实现共同学习式的参与。本着“不规定、不干预、不干扰”的原则,教师只应在儿童需要或邀请时小心介入,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儿童回顾探究过程,呈现探究成果,分享探究经验,实现思维共享,在此过程中,确定儿童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共同计划下一学习方向。

  (吴玉娟系丹阳市胡桥中心幼儿园园长,丹阳市学科带头人;秦军平系丹阳市胡桥中心幼儿园副园长,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丹阳市教学骨干) 

责任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