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陶行知“爱满天下”理念的践行之道

作者:何文秋 发布时间:2023-05-12 来源: 江苏教育报

  ■何文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这句话,陶行知先生终生践行。陶行知强大人格力量的集中体现就是爱,他以“爱满天下”的胸怀爱国家、爱人民、爱学生。

  1924年1月5日,陶行知在《预备钢头碰铁钉——致吴立邦小朋友的信》中写道:“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顾亭林先生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觉得凡是脚站在中国土地,嘴吃中国五谷,身穿中国衣服的,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应当爱中国。”

  1930年3月15日,陶行知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写道:“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晓庄是从这样的爱心里出来的。晓庄可毁、爱不可灭。”

  1944年9月25日,陶行知在《武训先生画赞》诗中写道:“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一世,到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这是他少年时期立下的爱国志向。“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这是他对祖国寄予的希望和坚定信念。陶行知一直希望以教育改变中国“贫弱愚私”的状况,为此他放弃了大学教授、教育厅长、大学校长等职位,始终奋战在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国难教育的第一线。抗战全面爆发前,他甚至自费前往欧美诸国,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援助中国抗日。

  陶行知立志要用教育来救国救民,因此他热爱教育,决心一辈子献身教育。他反对封建主义的传统教育,反对帝国主义的洋化教育和奴化教育,决心闯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教育之路来。为了这一目标,陶行知矢志不渝地奋斗了一生。他愿为苦难的农民“烧心香”,大力倡导乡村教育;他赞美工人,倡导“科学下嫁”,创办各种工学团,开展工农教育;他爱天下一切劳苦大众,愿意终生为劳苦大众服务,办人民需要的教育。1921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玄武湖开办了我国第一个推行平民教育的试验基地——昆明学校。

  陶行知爱他的学生,他对学生的关爱可谓无微不至。当王琳生活困难之时,陶行知翻译撰稿以稿费帮助王琳度日;他在晓庄支持学生爱国行为,保护共产党。当刘季平被国民政府通缉之时,陶行知不顾个人安危,筹措500大洋助其脱困;当程本海在抗战中颠沛流离之时,千里之外的陶行知为其写推荐信介绍工作。他为学生办学校:1929年,陶行知在淮安创办了新安小学,办学的对象是“农人和儿童”。1933年,新安小学有7个小学生组成了“新安儿童自动旅行团”。1935年10月10日,民族危机更加深重,新安旅行团共14人,汪达之担任随团顾问,开始全国旅行,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少年儿童文艺团体,行程5万里,17年间在全国各地宣传党的思想与主张。

  陶行知以“爱满天下”的精神,爱平民、爱农民、爱工人、爱劳苦大众。“他爱人类,所以他爱中华民族,所以他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最不幸之农人。”他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教车夫、儿童、老妈子写信、识字、交流,在《行知书信集》中,有大量他与普通老百姓探讨学习读书的往来信函。燕子矶,位于晓庄学校附近,风景秀丽,在当时却常有跳崖的悲剧发生。陶行知知道后非常痛心,遂在崖顶处立了一个木碑,亲笔题写“想一想,死不得”,碑后面还写着两行春风化雨般的劝诫语。此碑让不少失意之人幡然醒悟,挽救了不少生命,被百姓称为“救命碑”。今天的燕子矶公园依然保留着这个“救命碑”。

  从爱国、爱民、爱教育出发,陶行知“无保留地追随党”,全身心地投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把自己的一切投入革命的洪流。

  1946年12月1日,全国53个人民团体,在南京公葬陶行知先生。墓地牌坊正中的横联,正是陶行知先生的手书遗墨:爱满天下。

  今天,这幅横联依旧镌刻在行知先生墓园牌坊的正中。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党支部书记、江苏省陶行知纪念馆馆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

责任编辑:陈路

陶行知“爱满天下”理念的践行之道
发布时间:2023-05-12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何文秋

  ■何文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这句话,陶行知先生终生践行。陶行知强大人格力量的集中体现就是爱,他以“爱满天下”的胸怀爱国家、爱人民、爱学生。

  1924年1月5日,陶行知在《预备钢头碰铁钉——致吴立邦小朋友的信》中写道:“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顾亭林先生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觉得凡是脚站在中国土地,嘴吃中国五谷,身穿中国衣服的,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应当爱中国。”

  1930年3月15日,陶行知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写道:“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晓庄是从这样的爱心里出来的。晓庄可毁、爱不可灭。”

  1944年9月25日,陶行知在《武训先生画赞》诗中写道:“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一世,到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这是他少年时期立下的爱国志向。“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这是他对祖国寄予的希望和坚定信念。陶行知一直希望以教育改变中国“贫弱愚私”的状况,为此他放弃了大学教授、教育厅长、大学校长等职位,始终奋战在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国难教育的第一线。抗战全面爆发前,他甚至自费前往欧美诸国,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援助中国抗日。

  陶行知立志要用教育来救国救民,因此他热爱教育,决心一辈子献身教育。他反对封建主义的传统教育,反对帝国主义的洋化教育和奴化教育,决心闯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教育之路来。为了这一目标,陶行知矢志不渝地奋斗了一生。他愿为苦难的农民“烧心香”,大力倡导乡村教育;他赞美工人,倡导“科学下嫁”,创办各种工学团,开展工农教育;他爱天下一切劳苦大众,愿意终生为劳苦大众服务,办人民需要的教育。1921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玄武湖开办了我国第一个推行平民教育的试验基地——昆明学校。

  陶行知爱他的学生,他对学生的关爱可谓无微不至。当王琳生活困难之时,陶行知翻译撰稿以稿费帮助王琳度日;他在晓庄支持学生爱国行为,保护共产党。当刘季平被国民政府通缉之时,陶行知不顾个人安危,筹措500大洋助其脱困;当程本海在抗战中颠沛流离之时,千里之外的陶行知为其写推荐信介绍工作。他为学生办学校:1929年,陶行知在淮安创办了新安小学,办学的对象是“农人和儿童”。1933年,新安小学有7个小学生组成了“新安儿童自动旅行团”。1935年10月10日,民族危机更加深重,新安旅行团共14人,汪达之担任随团顾问,开始全国旅行,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少年儿童文艺团体,行程5万里,17年间在全国各地宣传党的思想与主张。

  陶行知以“爱满天下”的精神,爱平民、爱农民、爱工人、爱劳苦大众。“他爱人类,所以他爱中华民族,所以他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最不幸之农人。”他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教车夫、儿童、老妈子写信、识字、交流,在《行知书信集》中,有大量他与普通老百姓探讨学习读书的往来信函。燕子矶,位于晓庄学校附近,风景秀丽,在当时却常有跳崖的悲剧发生。陶行知知道后非常痛心,遂在崖顶处立了一个木碑,亲笔题写“想一想,死不得”,碑后面还写着两行春风化雨般的劝诫语。此碑让不少失意之人幡然醒悟,挽救了不少生命,被百姓称为“救命碑”。今天的燕子矶公园依然保留着这个“救命碑”。

  从爱国、爱民、爱教育出发,陶行知“无保留地追随党”,全身心地投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把自己的一切投入革命的洪流。

  1946年12月1日,全国53个人民团体,在南京公葬陶行知先生。墓地牌坊正中的横联,正是陶行知先生的手书遗墨:爱满天下。

  今天,这幅横联依旧镌刻在行知先生墓园牌坊的正中。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党支部书记、江苏省陶行知纪念馆馆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