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曾说:“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可见,教师如何教育学生,不仅是师能的表现,更是师德追求的价值体现。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长期坚持“四线并举”——找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学身边的法、悟身边的道,促进全校教师师德提升和师能进阶。
“找身边的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致力于寻找身边“平凡而伟大,平常而感人”的榜样教师,挖掘其突出实绩、教育智慧、奉献精神,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带动全校教师见贤思齐,自觉淬炼师德师风。
找有突出实绩的人。学校每学期考核教学实绩,评出教学质量优胜奖、教学质量进步奖、后进生转化奖等,让用心教书、实绩突出的教师“被看见”,让他们的精神和行动感染身边人。
找有教育智慧的人。优秀的教师带一个班级,往往能化平凡为神奇,他们以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为指导,以精湛的专业能力为依托,德艺双馨,分享他们的育人智慧,能帮助引领更多的教师。
找有奉献精神的人。乐于奉献的教师在学校、同伴、学生有需要时,总是冲锋在前,不求回报,用自己的言行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学校引导全体教师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教书育人、淡泊名利、恪尽职守的奉献精神。
“讲身边的事”
学校开展“讲身边的事”师德故事分享、师德标兵宣传、业务能手展示等活动,充分发挥典型引领和精神感召作用,坚定全校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信念,坚定当好学生成长引路人。
讲业务发展的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教师业务素质是师德素养的重要方面。近三年,学校青年教师在各类优质课评比、教学基本功竞赛中频获大奖,专业成长呈现百舸争流的喜人样态。每一位教师的成长背后都有催人奋进的故事,能激发教师们明确生涯规划,拟定成长目标,促进师德师能快速提升。
讲学生成长的事。“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这是爱与包容;“缤纷心愿就在五彩信封里”,这是陪伴的匠心;“听孩子朗读,我发现了不一样的风景”,这是成长的喜悦;“与未来有约”,这是赏识的力量……一个个学生成长故事里饱含教师的师德大爱、育人智慧,使人动容,给人启迪。
讲家校共育的事。“家校是第一关系”是我校高品质教育建设理念之一。教师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实现家校共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我们请经验丰富的教师讲一讲与家长交流、协同育人的故事,帮助更多年轻教师学会家校沟通的策略、共育的艺术,获得育人的幸福感。
“学身边的法”
我校是首批江苏省师德师风建设宣传基地校。师德师风建设突出“自律自省”,教师不仅要懂得“爱”学生,更要“会爱”学生。师德,不仅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专业道德。
学教育之法。我们以培养学习型教师为愿景,每月为教师推荐一本必读书,或是教育法律法规方面的书籍,或是教育、哲学、文学类书籍,开展你读书我荐书、你读书我送书、你读书我听书、每天点读、每月共读活动,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和专业能力。
学教学之法。我们结合学校基石工程、雏鹰工程、领雁工程,面向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诉求的教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训活动,把我校的省课程基地、市名师工作室、市智慧学堂、区学科基地等,建设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加速器”、成熟教师的“梦工厂”、名优教师的“展示台”。
学研究之法。学校通过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和教学研究课题等,开展有目标、有主题、有成效的教育研究,引导教师多读、多研、多思、多写,形成研究氛围,改进教学行为,提升育人品质。
“悟身边的道”
王阳明说,凡事应“不假于物,多向内求”。“向内求”不是反对实践,而是强调躬身自省的处事态度,强调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悟道而成为“圣人”。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教师自我修养。
孕育教育梦想。心怀梦想的教师会努力坚守“四有”好老师标准,践行教育家精神,他们眼中的光与爱将为学生植下精神之根、信仰之源,使学生人格健全、堪当重任。学校以读案例、观视频、研历程、看成长、寻基因等活动,引领全校教师明晰教育梦想,努力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
涵养教育情怀。以校为家是一种伟大的教育情怀。以校为家的教师才会有爱生如子、爱校乐教的思想境界,才会有无私奉献、不辞辛苦的精神追求,才会有宽广包容、永怀希望的大度气质。学校从和谐工作关系、引领业务成长、关心家庭生活、关爱子女教育、关注心理健康等方面,呵护教师身心,涵养教育情怀。
促进教育反思。反思是教师成长的路径。教师要有反思自我的觉悟与勇气,坚持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态度、习惯、行为、结果等进行“每日一省”。学校印制专用“每日一语”本,让教师们记录反思教育教学的只言片语,并每学期进行展示与评比,促进教师们坚持教育反思,改进教育行为。
(作者系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党总支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