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教·研·写一体”,开辟区域教育科研新路向

作者:徐建林 发布时间:2024-04-1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徐建林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明确教研机构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在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诊断与改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以“教·研·写一体”为开展区域教育科研工作的新路向,将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学术表达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合力,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自主创生,建立科研联动机制。为破解教学、科研“两张皮”现象,提升教师的科研热情,把科研的种子更好地撒向一线教师,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在区域科研主管部门与学校教科室之间建立教科研协作区作为“桥梁”,联动进行科研活动。全区目前依托集团化办学分学段成立13个教科研协作区,通过科研骨干主动报名、区教科室评审选拔、区教育局聘任的方式选聘兼职教科员,每两名兼职教科员负责一个教科研协作区,由学校主动填写“教科研协作区主题活动方案申报单”进行申报,交由兼职教科员与区域科研负责人共同审议活动的可行性和着力点,确定后印发研讨通知,鼓励跨学段、跨区合作开展研究活动。吴江区以兼职教科员为主力,建立城乡联动、校际协作、合作分享的教科研联动机制,开展形式多样、鲜活的教科研活动,不仅激发了基层教科研骨干的热情,更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了展示平台,活跃了基层教科研氛围,为“教·研·写一体”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纵横推进,打通教学、科研壁垒。我们常见这样的现象:个别教师乐于上课,但是一到写论文就产生抗拒心理。教师之所以害怕“写”,原因在于只看到课堂教学这一表象,无法挖掘其内在机理,教而不研、研而不深是问题的根本。为改变这一现状,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开展横纵架构主题式研究,引导教师不断深入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从“不敢说、害怕写”走向“有话说、乐于写”。在横向主题架构中,我们根据学段自主架构主题,内容主要来源于当下研究的热点、课标实施中的难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亮点,如学前教育段的“区域游戏”、小学段的“教学评一致性”、初中段的“项目化学习”、高中段的“学科实践”。各教科研协作区在每次活动后形成总结性文字,反馈活动成效,促使主题研究不断向纵深推进。在纵向主题架构中,我们采用学段融通的主题架构模式,各教科研协作区自主组队,开展“幼小衔接”“九年一贯制”“普职融通”等主题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在跨学段研讨中更容易打破思维定式,迸发出新的思考。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我们依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横纵架构主题式研究将“研”的主题融入课堂教学中,让教师在实践中产生感悟,让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不断深化,最终形成学术化的表达,贯通课堂“教”与“写”的“最后一公里”。

  共研促写,催生教育教学思想。“写”是“教·研·写”中的最后一环。可能有人认为“写”是诸如论文、课题撰写这些有功利化色彩的行为,只是一种“教·研”后结果的呈现,但我们认为“写”是一种基于课堂教学、学生理解后的自然表达,它既是“教·研”的产物,更是“教·研”的催化剂,可以再次反哺教育教学。因此,“写”不仅是研的目的,也是研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此,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立足区域教育科研实际,点面结合重点构建“写”的表达路径。

  首先,高位引领,整体落实。吴江区依据苏州市教科院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向立德树人的区域教科研整体改革实践研究”,落实区域相关研究任务,整合区域教研室、教科室研究力量,研制推动教研、科研联合方案,从政策上解决部门间割裂的问题,实现教研、科研的一体化,使研究效果立竿见影。

  其次,突出重点,打造拳头产品。“吴江区中小幼有效课堂主题研究节”(以下简称研究节)是吴江区的一次盛会,教师在赛课中不仅比拼教学能力,还比试现场科研写作能力,考验的是综合水平。教师通过比赛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教学、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如果说赛课主打的是教学,那么,研究节的另一大活动“课题进课堂”主打的就是科研。“课题进课堂”就是将课题研究中的思考放置于教学中形象化地展示出来,供与会教师“解剖”,在“解剖”中再次提升专业化表达能力。因此,“写”不仅是一种思考后可感可触的物化呈现,更是个人教育教学思想确立和深化的过程。

  “教·研·写一体”拓宽了以往教师教学能力单一化的发展通道,扭转了一线教师就课堂谈课堂、就教学说教学的狭隘认知,提升了教学研究对课堂教学的支持力度,彰显了论文写作等学术表达的现实价值。“教·研·写一体”也成为区域科研实践一种新行动路向,为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素养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者系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副主任,苏州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姑苏教育青年拔尖人才) 

责任编辑:汤雯

“教·研·写一体”,开辟区域教育科研新路向
发布时间:2024-04-10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徐建林

  ■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徐建林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明确教研机构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在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诊断与改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以“教·研·写一体”为开展区域教育科研工作的新路向,将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学术表达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合力,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自主创生,建立科研联动机制。为破解教学、科研“两张皮”现象,提升教师的科研热情,把科研的种子更好地撒向一线教师,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在区域科研主管部门与学校教科室之间建立教科研协作区作为“桥梁”,联动进行科研活动。全区目前依托集团化办学分学段成立13个教科研协作区,通过科研骨干主动报名、区教科室评审选拔、区教育局聘任的方式选聘兼职教科员,每两名兼职教科员负责一个教科研协作区,由学校主动填写“教科研协作区主题活动方案申报单”进行申报,交由兼职教科员与区域科研负责人共同审议活动的可行性和着力点,确定后印发研讨通知,鼓励跨学段、跨区合作开展研究活动。吴江区以兼职教科员为主力,建立城乡联动、校际协作、合作分享的教科研联动机制,开展形式多样、鲜活的教科研活动,不仅激发了基层教科研骨干的热情,更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了展示平台,活跃了基层教科研氛围,为“教·研·写一体”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纵横推进,打通教学、科研壁垒。我们常见这样的现象:个别教师乐于上课,但是一到写论文就产生抗拒心理。教师之所以害怕“写”,原因在于只看到课堂教学这一表象,无法挖掘其内在机理,教而不研、研而不深是问题的根本。为改变这一现状,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开展横纵架构主题式研究,引导教师不断深入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从“不敢说、害怕写”走向“有话说、乐于写”。在横向主题架构中,我们根据学段自主架构主题,内容主要来源于当下研究的热点、课标实施中的难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亮点,如学前教育段的“区域游戏”、小学段的“教学评一致性”、初中段的“项目化学习”、高中段的“学科实践”。各教科研协作区在每次活动后形成总结性文字,反馈活动成效,促使主题研究不断向纵深推进。在纵向主题架构中,我们采用学段融通的主题架构模式,各教科研协作区自主组队,开展“幼小衔接”“九年一贯制”“普职融通”等主题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在跨学段研讨中更容易打破思维定式,迸发出新的思考。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我们依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横纵架构主题式研究将“研”的主题融入课堂教学中,让教师在实践中产生感悟,让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不断深化,最终形成学术化的表达,贯通课堂“教”与“写”的“最后一公里”。

  共研促写,催生教育教学思想。“写”是“教·研·写”中的最后一环。可能有人认为“写”是诸如论文、课题撰写这些有功利化色彩的行为,只是一种“教·研”后结果的呈现,但我们认为“写”是一种基于课堂教学、学生理解后的自然表达,它既是“教·研”的产物,更是“教·研”的催化剂,可以再次反哺教育教学。因此,“写”不仅是研的目的,也是研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此,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立足区域教育科研实际,点面结合重点构建“写”的表达路径。

  首先,高位引领,整体落实。吴江区依据苏州市教科院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向立德树人的区域教科研整体改革实践研究”,落实区域相关研究任务,整合区域教研室、教科室研究力量,研制推动教研、科研联合方案,从政策上解决部门间割裂的问题,实现教研、科研的一体化,使研究效果立竿见影。

  其次,突出重点,打造拳头产品。“吴江区中小幼有效课堂主题研究节”(以下简称研究节)是吴江区的一次盛会,教师在赛课中不仅比拼教学能力,还比试现场科研写作能力,考验的是综合水平。教师通过比赛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教学、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如果说赛课主打的是教学,那么,研究节的另一大活动“课题进课堂”主打的就是科研。“课题进课堂”就是将课题研究中的思考放置于教学中形象化地展示出来,供与会教师“解剖”,在“解剖”中再次提升专业化表达能力。因此,“写”不仅是一种思考后可感可触的物化呈现,更是个人教育教学思想确立和深化的过程。

  “教·研·写一体”拓宽了以往教师教学能力单一化的发展通道,扭转了一线教师就课堂谈课堂、就教学说教学的狭隘认知,提升了教学研究对课堂教学的支持力度,彰显了论文写作等学术表达的现实价值。“教·研·写一体”也成为区域科研实践一种新行动路向,为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素养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者系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副主任,苏州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姑苏教育青年拔尖人才) 

责任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