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浅议初中生物知识迁移的教学策略

作者:石文卫 发布时间:2024-04-1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泗阳县南刘集中学 石文卫 

  浅层次的学习将知识作为孤立的存在,学生很难将相关知识迁移、运用到生活中,会阻碍知行合一能力的发展。本文试以初中生物为例,浅议教师如何在课堂引导学生将知识迁移到社会生活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迁移能力缺失的若干现状 

  知识“断裂”,阻碍知识迁移。初中生物教材在编排过程中,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素养”为中心,涉及的知识内容广泛、层级丰富,学生在建构知识框架过程中若缺乏系统性、关联性,很难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当下问题,教师又未能提供可进行知识迁移的支架,难以唤醒学生的认知经验。

  思维“断裂”,阻碍认知发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以“课时”为教学单位,而教材以大的“任务”为编排主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意识和“左顾右盼”的能力,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在单元内部找到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实现知识迁移。

  运用“断裂”,阻碍知识建构。不少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多采用背诵学习、刷题学习等机械化形式,缺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发展相关联的意识和能力,无法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

知识迁移的内涵与特征 

  知识迁移的内涵。迁移,从字面意思看,就是从“此处到彼处”;从认知结构论看,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生物学习中的迁移,即运用生物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方法,获得的情感、经验,运用分析、推理、判断、实践等方法,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知识迁移的特征。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基础学科。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的迁移,呈现如下几个特性。

  首先具有直觉性。学生在学习中,能自然地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无需教师的引导即可自觉获得直观的认知与感受。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学生能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大胆猜测不同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组成,并能根据获得的知识进行用餐调整。这就体现了学生在进行知识迁移过程中的直觉性。

  其次具有深刻性。生物科学不仅与生命现象、生命规律相关,也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知识迁移过程中,教师要深刻把握初中生物课程属性,引导学生从书本知识走向社会生活。如在“没有细胞的微小生物——病毒”学习中,笔者以案例展示等方式阐述“病毒”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此,学生就可将知识与社会生活连接起来,获得认知发展。

  最后表现为知识的结构性。如在“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学习中,教材围绕“绿色开花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绿色植物的一生”“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设计内容,这些内容前后结构紧密,又与整个生物圈密切相关。在学习中,学生从这些知识之中找到联系,有利于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的教学策略 

  唤醒迁移意识,建立迁移通道。学习生物过程中,学生应通过已有的认知基础,以教材为载体,以具体的学习项目为任务,借助真实的生活情境,运用探究、实践的方法进行知识的建构。

  一是问题引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习情境,设置学习任务。如在“水中生活的动物”教学中,笔者预设“猫到了水中,会遇到哪些生活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接着,引导学生探究“鱼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有了这些“议题”,学生就能自觉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

  二是制造冲突。制造认知冲突,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如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的作用”学习中,学生一直认为细菌都是“坏的”,笔者抛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细菌”这一说法,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调动学生认知积极性。借助教材中的案例,笔者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运用“细菌”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多元认知,形成思考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是创设情境。教师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迁移通道。如在“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中,笔者出示不同鸟类飞行的图片、让学生搜集家乡的鸟类等,引导学生感受鸟的种类之多、飞行的奥秘,让学生实现从“看到飞行”向“研究飞行”到“懂得飞行”的认知迁移。

  激活迁移能力,发展迁移经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将“知识”变成“能力”,不断帮助学生积累迁移经验。

  一是通过任务驱动激活迁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中心任务,围绕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在“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中,教师围绕主要任务“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帮助学生了解血管的类型和作用。

  二是通过追问丰富迁移经验。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如在了解“血管”概念时,笔者追问“输液前医生为什么用束缚带把手腕扎起来”“为什么又要松开”“如果一直不松开会怎么样”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是设计习题组。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知识建构的需要,设计若干习题,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巩固。

  提升迁移品质,形成学科素养。在初中生物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知识的概括与提取,在抽象中走向具象。如在“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学习中,学生借助调查表开展实地调查。在此过程中,学生要用眼睛去看、用嘴巴去交流、用耳朵听、用鼻子闻,同时,还要用文字记录、用图画描述,完成统计与整理……整个过程打通了学科界限,实现了跨学科学习。

责任编辑:汤雯

浅议初中生物知识迁移的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24-04-10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石文卫

  ■泗阳县南刘集中学 石文卫 

  浅层次的学习将知识作为孤立的存在,学生很难将相关知识迁移、运用到生活中,会阻碍知行合一能力的发展。本文试以初中生物为例,浅议教师如何在课堂引导学生将知识迁移到社会生活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迁移能力缺失的若干现状 

  知识“断裂”,阻碍知识迁移。初中生物教材在编排过程中,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素养”为中心,涉及的知识内容广泛、层级丰富,学生在建构知识框架过程中若缺乏系统性、关联性,很难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当下问题,教师又未能提供可进行知识迁移的支架,难以唤醒学生的认知经验。

  思维“断裂”,阻碍认知发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以“课时”为教学单位,而教材以大的“任务”为编排主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意识和“左顾右盼”的能力,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在单元内部找到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实现知识迁移。

  运用“断裂”,阻碍知识建构。不少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多采用背诵学习、刷题学习等机械化形式,缺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发展相关联的意识和能力,无法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

知识迁移的内涵与特征 

  知识迁移的内涵。迁移,从字面意思看,就是从“此处到彼处”;从认知结构论看,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生物学习中的迁移,即运用生物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方法,获得的情感、经验,运用分析、推理、判断、实践等方法,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知识迁移的特征。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基础学科。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的迁移,呈现如下几个特性。

  首先具有直觉性。学生在学习中,能自然地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无需教师的引导即可自觉获得直观的认知与感受。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学生能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大胆猜测不同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组成,并能根据获得的知识进行用餐调整。这就体现了学生在进行知识迁移过程中的直觉性。

  其次具有深刻性。生物科学不仅与生命现象、生命规律相关,也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知识迁移过程中,教师要深刻把握初中生物课程属性,引导学生从书本知识走向社会生活。如在“没有细胞的微小生物——病毒”学习中,笔者以案例展示等方式阐述“病毒”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此,学生就可将知识与社会生活连接起来,获得认知发展。

  最后表现为知识的结构性。如在“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学习中,教材围绕“绿色开花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绿色植物的一生”“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设计内容,这些内容前后结构紧密,又与整个生物圈密切相关。在学习中,学生从这些知识之中找到联系,有利于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的教学策略 

  唤醒迁移意识,建立迁移通道。学习生物过程中,学生应通过已有的认知基础,以教材为载体,以具体的学习项目为任务,借助真实的生活情境,运用探究、实践的方法进行知识的建构。

  一是问题引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习情境,设置学习任务。如在“水中生活的动物”教学中,笔者预设“猫到了水中,会遇到哪些生活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接着,引导学生探究“鱼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有了这些“议题”,学生就能自觉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

  二是制造冲突。制造认知冲突,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如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的作用”学习中,学生一直认为细菌都是“坏的”,笔者抛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细菌”这一说法,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调动学生认知积极性。借助教材中的案例,笔者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运用“细菌”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多元认知,形成思考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是创设情境。教师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迁移通道。如在“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中,笔者出示不同鸟类飞行的图片、让学生搜集家乡的鸟类等,引导学生感受鸟的种类之多、飞行的奥秘,让学生实现从“看到飞行”向“研究飞行”到“懂得飞行”的认知迁移。

  激活迁移能力,发展迁移经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将“知识”变成“能力”,不断帮助学生积累迁移经验。

  一是通过任务驱动激活迁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中心任务,围绕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在“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中,教师围绕主要任务“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帮助学生了解血管的类型和作用。

  二是通过追问丰富迁移经验。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如在了解“血管”概念时,笔者追问“输液前医生为什么用束缚带把手腕扎起来”“为什么又要松开”“如果一直不松开会怎么样”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是设计习题组。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知识建构的需要,设计若干习题,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巩固。

  提升迁移品质,形成学科素养。在初中生物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知识的概括与提取,在抽象中走向具象。如在“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学习中,学生借助调查表开展实地调查。在此过程中,学生要用眼睛去看、用嘴巴去交流、用耳朵听、用鼻子闻,同时,还要用文字记录、用图画描述,完成统计与整理……整个过程打通了学科界限,实现了跨学科学习。

责任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