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执“三色”育人笔,绘就人才培养“满园春色”

作者:周春燕 张静 发布时间:2024-05-0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周春燕 张静 

  江苏科技大学作为江苏省唯一主要服务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高校,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20余万名高素质人才,为我国船舶工业、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新一代学子正在崭露头角:如斩获各类大赛奖项、获国家奖学金、发表3篇SCI论文、直博浙大的“学霸男神”吴重天;横扫国内外大奖、保研浙大的“代码男孩”汤海彤;发挥专业所学,在B站发布51单片机、STM32、C语言等系列教学视频,累计播放量超2000万,被网友称为“单片机现实之神”的黄国栋等。这些曾在江苏科技大学校园里踔厉奋发的年轻人,成为学校在教育沃土上深耕细作的生动“注脚”。

赓续红色“血脉”,初心使命“矢志不渝” 

  自黄浦江畔扬帆启航,沿运河之滨砥砺前行,于长山之麓扎根发展,在筚路蓝缕的征程上,江苏科技大学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始终与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兴船报国”的使命历久弥坚。

  创业维艰,守成不易。新中国成立之初,船舶工业急需技术人才。1953年,国家创办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江苏科技大学前身)。从那时起,学校就肩负起建设国防、振兴船舶工业的光荣使命。历经五次校名更迭、两次校址迁徙、三次办学转型,这份使命已深深融入学校的精神内核,逐渐孕育出“江海襟怀、同舟共济、扬帆致远”的“船魂”精神,成为学校最鲜明的办学底色。

  弘扬“船魂”精神,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讲好“思政第一课”“船模馆里学党史”等特色案例,为立德树人实践注入新动力。学校聚焦办学特色,深入实施“课程思政聚合行动”,建成以“精神的丰碑”“近现代船舶工业发展与中国崛起”等为代表的通识课程群,将大国重器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促进专业课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激发学生“兴船报国”情怀,增强学生根植行业的理想信念。

  加强学风建设,涵养行业人才特质。江苏科技大学建设船舶文化馆和校史馆,作为传承学校红色基因、守护师生精神源泉的重要阵地,让“兴船报国”红色使命薪火相传、“船魂”精神熠熠生辉;以“转型教育、专业教育、项目实训、引企入教、企业实践”五步进阶育人模式,着力培育学生具备“吃得了苦、扎得下根、聚得齐心、干得成事”的鲜明特质,使学子受到船舶行业的高度认可和赞誉;积极打造“科大骄子”榜样示范品牌,近三年有109名学生、29个班集体获得省级以上表彰,充分展示了学校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优秀风采。

厚植办学“特色”,服务行业“击楫中流”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江苏科技大学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船舶、海洋、蚕桑”三大特色,在国家、行业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中描绘出“江科大画卷”。

  “哪里有船,哪里就有江科大人。”学校是国内船舶类及其相关专业设置最齐全的高校,74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涵盖了造船所有领域,培养了LNG船、豪华客滚船、极地邮轮的总建造师、总工艺师等行业内顶尖人才,被誉为“中国造船工程师摇篮”。在中国船舶集团及地方知名船企中,近1/3技术和管理骨干来自学校,江苏省1/3以上船舶中小型企业均由学校船海类专业毕业生创办,有力支撑江苏造船业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

  “立足海洋,倾心培养‘蓝色’人才。”江苏科技大学坚持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紧密对接江苏海洋强省建设。2020年,学校成立海洋学院,大力培养高层次海洋创新人才,通过强化水声工程博士点学科方向,注重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特色发展,优化海洋技术与工程学科,聚焦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空间利用技术、极地深海前沿理论及装备设计技术等研究领域,提升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能力。学校按照新工科要求,重构海洋特色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线上线下教室)、第二课堂(企业参观见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宿舍实验室,正成为海洋学院学子认同并热衷参与的“多元课堂”。

  “服务蚕桑,助力乡村振兴。”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以下简称蚕研所)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蚕桑科研机构,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蚕、桑种质资源库,为我国蚕桑产业保持世界第一作出重要贡献。蚕研所将基于蚕遗传资源培育的“华康”系列抗BmNPV特殊蚕品种、“丝雨”系列、“野三元”系列等家蚕实用新品种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的蚕桑主产区,累计示范推广一代杂交种1100余万张;谭安江团队在家蚕体内构建天然生物反应器,家蚕变身“超级工厂”,蚕宝宝首次吐出玫瑰色丝;《小蚕种大事业》专题片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学校通过一项项重大突破,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砥砺质量“成色”,以评促强“不落窠臼” 

  在追求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道路上,江苏科技大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评估认证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力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卓越人才。

  深耕行业需求,产教融合“双向赋能”。学校精心打造“深蓝课程群”“深蓝讲堂”“深蓝科技文化节”等一系列特色品牌,通过具有行业特色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有组织就业”的优势,主动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开展对接活动,促进校企合作,为学生铺设实习和就业的坚实桥梁;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推进与中国船舶集团、中海油等央企的战略合作,与江南造船厂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卓越工程师实训基地,每年暑期选派优秀学子进驻基地,通过实践锻炼磨砺技能;携手挪威科技大学等船海类国际知名高校,建立多元化国际培养基地,共建先进课程体系和教材,为学生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教育资源和培养平台,助力学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人才。

  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满园春色”。江苏科技大学不仅有师生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优胜杯”,还荣登研究生培养单位年度贡献力TOP100第4位,获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2023年度重要贡献单位……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彰显着学校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的卓越表现。学校上下凝心聚力抓评建,从加强组织领导到凝聚思想共识再到深化自评自建,每一个环节都走得坚实而有力,并建立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培养出全国见义勇为勇士、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中国江苏年度人物、全网点赞的守信知恩模范等一大批学生先进典型,毕业生每年毕业去向落实率均达96%以上,全省就业工作量化考核连续获得A等,获省教育厅高校对外合作与交流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考核工作A+等次。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江苏科技大学将一如既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行业的发展需求,全面推进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为国家繁荣和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周春燕系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张静系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宣传科科长) 

责任编辑:汤雯

执“三色”育人笔,绘就人才培养“满园春色”
发布时间:2024-05-0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周春燕 张静

  ■周春燕 张静 

  江苏科技大学作为江苏省唯一主要服务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高校,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20余万名高素质人才,为我国船舶工业、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新一代学子正在崭露头角:如斩获各类大赛奖项、获国家奖学金、发表3篇SCI论文、直博浙大的“学霸男神”吴重天;横扫国内外大奖、保研浙大的“代码男孩”汤海彤;发挥专业所学,在B站发布51单片机、STM32、C语言等系列教学视频,累计播放量超2000万,被网友称为“单片机现实之神”的黄国栋等。这些曾在江苏科技大学校园里踔厉奋发的年轻人,成为学校在教育沃土上深耕细作的生动“注脚”。

赓续红色“血脉”,初心使命“矢志不渝” 

  自黄浦江畔扬帆启航,沿运河之滨砥砺前行,于长山之麓扎根发展,在筚路蓝缕的征程上,江苏科技大学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始终与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兴船报国”的使命历久弥坚。

  创业维艰,守成不易。新中国成立之初,船舶工业急需技术人才。1953年,国家创办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江苏科技大学前身)。从那时起,学校就肩负起建设国防、振兴船舶工业的光荣使命。历经五次校名更迭、两次校址迁徙、三次办学转型,这份使命已深深融入学校的精神内核,逐渐孕育出“江海襟怀、同舟共济、扬帆致远”的“船魂”精神,成为学校最鲜明的办学底色。

  弘扬“船魂”精神,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讲好“思政第一课”“船模馆里学党史”等特色案例,为立德树人实践注入新动力。学校聚焦办学特色,深入实施“课程思政聚合行动”,建成以“精神的丰碑”“近现代船舶工业发展与中国崛起”等为代表的通识课程群,将大国重器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促进专业课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激发学生“兴船报国”情怀,增强学生根植行业的理想信念。

  加强学风建设,涵养行业人才特质。江苏科技大学建设船舶文化馆和校史馆,作为传承学校红色基因、守护师生精神源泉的重要阵地,让“兴船报国”红色使命薪火相传、“船魂”精神熠熠生辉;以“转型教育、专业教育、项目实训、引企入教、企业实践”五步进阶育人模式,着力培育学生具备“吃得了苦、扎得下根、聚得齐心、干得成事”的鲜明特质,使学子受到船舶行业的高度认可和赞誉;积极打造“科大骄子”榜样示范品牌,近三年有109名学生、29个班集体获得省级以上表彰,充分展示了学校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优秀风采。

厚植办学“特色”,服务行业“击楫中流”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江苏科技大学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船舶、海洋、蚕桑”三大特色,在国家、行业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中描绘出“江科大画卷”。

  “哪里有船,哪里就有江科大人。”学校是国内船舶类及其相关专业设置最齐全的高校,74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涵盖了造船所有领域,培养了LNG船、豪华客滚船、极地邮轮的总建造师、总工艺师等行业内顶尖人才,被誉为“中国造船工程师摇篮”。在中国船舶集团及地方知名船企中,近1/3技术和管理骨干来自学校,江苏省1/3以上船舶中小型企业均由学校船海类专业毕业生创办,有力支撑江苏造船业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

  “立足海洋,倾心培养‘蓝色’人才。”江苏科技大学坚持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紧密对接江苏海洋强省建设。2020年,学校成立海洋学院,大力培养高层次海洋创新人才,通过强化水声工程博士点学科方向,注重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特色发展,优化海洋技术与工程学科,聚焦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空间利用技术、极地深海前沿理论及装备设计技术等研究领域,提升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能力。学校按照新工科要求,重构海洋特色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线上线下教室)、第二课堂(企业参观见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宿舍实验室,正成为海洋学院学子认同并热衷参与的“多元课堂”。

  “服务蚕桑,助力乡村振兴。”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以下简称蚕研所)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蚕桑科研机构,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蚕、桑种质资源库,为我国蚕桑产业保持世界第一作出重要贡献。蚕研所将基于蚕遗传资源培育的“华康”系列抗BmNPV特殊蚕品种、“丝雨”系列、“野三元”系列等家蚕实用新品种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的蚕桑主产区,累计示范推广一代杂交种1100余万张;谭安江团队在家蚕体内构建天然生物反应器,家蚕变身“超级工厂”,蚕宝宝首次吐出玫瑰色丝;《小蚕种大事业》专题片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学校通过一项项重大突破,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砥砺质量“成色”,以评促强“不落窠臼” 

  在追求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道路上,江苏科技大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评估认证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力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卓越人才。

  深耕行业需求,产教融合“双向赋能”。学校精心打造“深蓝课程群”“深蓝讲堂”“深蓝科技文化节”等一系列特色品牌,通过具有行业特色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有组织就业”的优势,主动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开展对接活动,促进校企合作,为学生铺设实习和就业的坚实桥梁;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推进与中国船舶集团、中海油等央企的战略合作,与江南造船厂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卓越工程师实训基地,每年暑期选派优秀学子进驻基地,通过实践锻炼磨砺技能;携手挪威科技大学等船海类国际知名高校,建立多元化国际培养基地,共建先进课程体系和教材,为学生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教育资源和培养平台,助力学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人才。

  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满园春色”。江苏科技大学不仅有师生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优胜杯”,还荣登研究生培养单位年度贡献力TOP100第4位,获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2023年度重要贡献单位……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彰显着学校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的卓越表现。学校上下凝心聚力抓评建,从加强组织领导到凝聚思想共识再到深化自评自建,每一个环节都走得坚实而有力,并建立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培养出全国见义勇为勇士、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中国江苏年度人物、全网点赞的守信知恩模范等一大批学生先进典型,毕业生每年毕业去向落实率均达96%以上,全省就业工作量化考核连续获得A等,获省教育厅高校对外合作与交流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考核工作A+等次。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江苏科技大学将一如既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行业的发展需求,全面推进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为国家繁荣和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周春燕系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张静系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宣传科科长) 

责任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