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努力做新教育的行者

作者:张永杰 发布时间:2024-05-3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作者与学生一起表演课本剧

  2003年春天,我在海门大剧院聆听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的学术报告,听他系统阐释新教育理念,怦然心动,心中燃起了理想之火。

  共读共写,重构新生活

  朱永新教授说: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共同的价值、共同的愿景。

  早在2002年,年轻的我就通过共读成了学生的知心大朋友。那时家长还不太重视阅读,为此我每周一信,谈小书房建设、大声朗读、持续默读等问题。我精心选购图书,或从图书馆借书。班级学生每人两本,每隔一月交换一次。阅览角里摆放的都是学生喜欢的《语文百草园》《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杂志。我还编写了10余本《阅读手册》。于是,教室渐渐成了图书馆。

  我跟学生共读《今天我是升旗手》。在读之前,我像备课一样“备读”,反复揣摩人物心理,读好对话,力求做到抑扬顿挫,缓急恰到好处。每读完一个篇章,总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和我交谈。在第二个星期,我发现班上居然出现了20多本《今天我是升旗手》。于是,我决定将剩下的内容“招标”——由学生自己来读。每个学生都分到了领读任务,他们抓紧练习,把最精彩的内容呈现给大家。为了让学生对书中所写内容、所表达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我趁热打铁给他们上了一堂“课本剧写法、表演指导课”,引导他们将书中内容表演出来。孩子们非常乐意,自由组合,选导演、选内容、写剧本、排练,个个十分投入。

  后来,学生毕业后来看我,几乎不约而同地提起小学阶段美好的共读时光,还有最难忘的——每天早上迎着朝阳,在教学楼的平台上全班诗朗诵。那时,教室东部有一个大平台,每天早上我们都会去那里朗诵一首诗。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一个疯狂的做法,但经典就这样印在了学生脑海里,也许是一辈子。

  我们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推出《东小领读者》《崇美小作家》两个专栏,扩大阅读活动的对象、时间及范围,让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迄今,《东小领读者》共推出141期,《崇美小作家》共推出79期。

  共研课程,滋养新生命

  研发卓越课程是新教育的“天命”,让每一个生命通过卓越课程得到丰盈。每学期,我都会和学生共同研发与教材关联的课程。

  我们在低年级研发生态读写课程。我们共同选择一个切合儿童生活的主题,如蓝天中的美人鱼——树叶主题,童年的月亮爬上来——月亮主题等,围绕主题欣赏相关文学作品、电影、音乐等,开展相应活动,并撰写诗歌、感想、童话。整整一个月的师生共读、共活动、共聊、共写,诞生了很多优秀作品,发表在班级小报《小鸟之歌》上。圣野、梅子涵等9位儿童文学作家为小报题词。

  我们在中年级研发“创意读写绘”课程。我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绘本推荐给同学,在推荐时要说作品的高明之处。我们将结构、写法有相似之处的绘本归类整理。于是,便有了“创意读写绘”课程。三年级上学期是“别样的修辞”,下学期是“奇特的想象”;四年级上学期是“巧妙的构思”,下学期是“独特的手法”。四年级上学期“巧妙的构思”安排了“放射结构”“并列式重复”“递增式重复”“渐进结构”“递减式重复”“连锁式重复”6个单元,每个单元4至5篇结构相似的绘本,为学生搭建起了绘本阅读与创意写作的“脚手架”。

  就这样,学生逐渐发现绘本中大作家的很多写作秘密,从《母鸡为什么过马路》中学习如何撰写“环形故事”,从《逃家小兔》中学习反复手法的运用,从《一个黑黑、黑黑的故事》中学习怎样制造悬念,从《生气的亚瑟》中学习夸张手法的运用……

  面对高年级学生,我们研发名著课程、知音课程等。五年级下学期,教材中有《猴王出世》一文,于是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学习任务群:有计划地听《单田芳评书西游记》,读《西游记》连环画、青少版或原著,看电影《大闹天宫》,绘西游取经路线图,介绍我最喜欢的西游人物,讲述我最难忘的西游故事,举行西游名著知识竞赛等,将听说读写贯通起来。

  六年级,吴建英校长给各班上了文言文《伯牙鼓琴》,学生沉醉其中。她的课引发了学生对好友、知己、知音的向往,大家找来各类与朋友相关的文本争相传阅,如绘本《高山流水》、连环画《桃园结义》、故事《管鲍之交》等,还有适合一辈子读的图画书《我有友情要出租》。阅读课上,师生一起欣赏电影《高山流水》;音乐课上,孩子们唱起《伯牙绝弦》;美术课上,孩子们用生动的图画再现故事;语文课前三分钟,学生讲述知音故事……

  当学生读完《十万个为什么》整本书之后,满脑子都是“为什么”,他们想写“校园里的为什么”。于是,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到学校操场、食堂、功能室、花坛等地观察,提出一个又一个“为什么”,再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做实验等,综合运用语文、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最终小组合作,以研究报告、实验展示、科普小报、科普短视频等形式呈现研究成果。

  经典在师生共建的课程中变得鲜活,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共同成长,开启新梦想

  在新教育创造的新生活中,我的一批批学生茁壮成长起来。他们在省“校园心理剧”比赛、新教育艺术节校园剧评比、南通市小学生古诗文大赛、海门现场作文大赛等活动中摘金夺银,两名学生的作品登上“学习强国”。我带的班级获得“海门区书香班级”“海门区行为规范示范班级”等称号。

  我也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先后为各级新教育考察团上示范课、作微报告30余次;曾赴陕西安康、云南腾冲、江苏赣榆等地作讲座、上示范课。在江苏省优课展评中获一等奖,2次获南通市教学竞赛一等奖,获评“南通市师德标兵”“南通市教育系统‘双带’型党员标兵”“南通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在新教育的土壤里,我是一粒种子。我无法选择落到怎样的土壤——富饶还是贫瘠,北国还是南方,但无论埋得多深,我终将穿越泥土,向着理想教育那方,让生命绽放。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小学)

责任编辑:朱璐

努力做新教育的行者
发布时间:2024-05-31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张永杰

  作者与学生一起表演课本剧

  2003年春天,我在海门大剧院聆听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的学术报告,听他系统阐释新教育理念,怦然心动,心中燃起了理想之火。

  共读共写,重构新生活

  朱永新教授说: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共同的价值、共同的愿景。

  早在2002年,年轻的我就通过共读成了学生的知心大朋友。那时家长还不太重视阅读,为此我每周一信,谈小书房建设、大声朗读、持续默读等问题。我精心选购图书,或从图书馆借书。班级学生每人两本,每隔一月交换一次。阅览角里摆放的都是学生喜欢的《语文百草园》《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杂志。我还编写了10余本《阅读手册》。于是,教室渐渐成了图书馆。

  我跟学生共读《今天我是升旗手》。在读之前,我像备课一样“备读”,反复揣摩人物心理,读好对话,力求做到抑扬顿挫,缓急恰到好处。每读完一个篇章,总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和我交谈。在第二个星期,我发现班上居然出现了20多本《今天我是升旗手》。于是,我决定将剩下的内容“招标”——由学生自己来读。每个学生都分到了领读任务,他们抓紧练习,把最精彩的内容呈现给大家。为了让学生对书中所写内容、所表达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我趁热打铁给他们上了一堂“课本剧写法、表演指导课”,引导他们将书中内容表演出来。孩子们非常乐意,自由组合,选导演、选内容、写剧本、排练,个个十分投入。

  后来,学生毕业后来看我,几乎不约而同地提起小学阶段美好的共读时光,还有最难忘的——每天早上迎着朝阳,在教学楼的平台上全班诗朗诵。那时,教室东部有一个大平台,每天早上我们都会去那里朗诵一首诗。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一个疯狂的做法,但经典就这样印在了学生脑海里,也许是一辈子。

  我们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推出《东小领读者》《崇美小作家》两个专栏,扩大阅读活动的对象、时间及范围,让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迄今,《东小领读者》共推出141期,《崇美小作家》共推出79期。

  共研课程,滋养新生命

  研发卓越课程是新教育的“天命”,让每一个生命通过卓越课程得到丰盈。每学期,我都会和学生共同研发与教材关联的课程。

  我们在低年级研发生态读写课程。我们共同选择一个切合儿童生活的主题,如蓝天中的美人鱼——树叶主题,童年的月亮爬上来——月亮主题等,围绕主题欣赏相关文学作品、电影、音乐等,开展相应活动,并撰写诗歌、感想、童话。整整一个月的师生共读、共活动、共聊、共写,诞生了很多优秀作品,发表在班级小报《小鸟之歌》上。圣野、梅子涵等9位儿童文学作家为小报题词。

  我们在中年级研发“创意读写绘”课程。我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绘本推荐给同学,在推荐时要说作品的高明之处。我们将结构、写法有相似之处的绘本归类整理。于是,便有了“创意读写绘”课程。三年级上学期是“别样的修辞”,下学期是“奇特的想象”;四年级上学期是“巧妙的构思”,下学期是“独特的手法”。四年级上学期“巧妙的构思”安排了“放射结构”“并列式重复”“递增式重复”“渐进结构”“递减式重复”“连锁式重复”6个单元,每个单元4至5篇结构相似的绘本,为学生搭建起了绘本阅读与创意写作的“脚手架”。

  就这样,学生逐渐发现绘本中大作家的很多写作秘密,从《母鸡为什么过马路》中学习如何撰写“环形故事”,从《逃家小兔》中学习反复手法的运用,从《一个黑黑、黑黑的故事》中学习怎样制造悬念,从《生气的亚瑟》中学习夸张手法的运用……

  面对高年级学生,我们研发名著课程、知音课程等。五年级下学期,教材中有《猴王出世》一文,于是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学习任务群:有计划地听《单田芳评书西游记》,读《西游记》连环画、青少版或原著,看电影《大闹天宫》,绘西游取经路线图,介绍我最喜欢的西游人物,讲述我最难忘的西游故事,举行西游名著知识竞赛等,将听说读写贯通起来。

  六年级,吴建英校长给各班上了文言文《伯牙鼓琴》,学生沉醉其中。她的课引发了学生对好友、知己、知音的向往,大家找来各类与朋友相关的文本争相传阅,如绘本《高山流水》、连环画《桃园结义》、故事《管鲍之交》等,还有适合一辈子读的图画书《我有友情要出租》。阅读课上,师生一起欣赏电影《高山流水》;音乐课上,孩子们唱起《伯牙绝弦》;美术课上,孩子们用生动的图画再现故事;语文课前三分钟,学生讲述知音故事……

  当学生读完《十万个为什么》整本书之后,满脑子都是“为什么”,他们想写“校园里的为什么”。于是,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到学校操场、食堂、功能室、花坛等地观察,提出一个又一个“为什么”,再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做实验等,综合运用语文、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最终小组合作,以研究报告、实验展示、科普小报、科普短视频等形式呈现研究成果。

  经典在师生共建的课程中变得鲜活,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共同成长,开启新梦想

  在新教育创造的新生活中,我的一批批学生茁壮成长起来。他们在省“校园心理剧”比赛、新教育艺术节校园剧评比、南通市小学生古诗文大赛、海门现场作文大赛等活动中摘金夺银,两名学生的作品登上“学习强国”。我带的班级获得“海门区书香班级”“海门区行为规范示范班级”等称号。

  我也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先后为各级新教育考察团上示范课、作微报告30余次;曾赴陕西安康、云南腾冲、江苏赣榆等地作讲座、上示范课。在江苏省优课展评中获一等奖,2次获南通市教学竞赛一等奖,获评“南通市师德标兵”“南通市教育系统‘双带’型党员标兵”“南通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在新教育的土壤里,我是一粒种子。我无法选择落到怎样的土壤——富饶还是贫瘠,北国还是南方,但无论埋得多深,我终将穿越泥土,向着理想教育那方,让生命绽放。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小学)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