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李庆明
以“聆听窗外声音”为主题的2024年新教育实验研讨会日前在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举行。其间,七位新教育人登台讲述他们的精彩叙事,从不同侧面彰显了聆听窗外声音行动的魅力和意义,给人颇多启示。
一场意义非凡的教育变革
聆听窗外声音是新教育十大行动之一。这一命题旨在消弭教育存在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积弊。随着新教育实验的深入推进,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背景下,聆听窗外声音的内涵更加丰富,对基础教育变革的意义也日益凸显。
在我看来,聆听窗外声音是从“第二课堂”到“教育生活”的升级转型。
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开辟第二课堂是基础教育试图突破课堂一统天下、回归生活世界的最早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讲,聆听窗外声音是第二课堂的延续和发展,但又有全新的内涵和特质。
一方面,聆听窗外声音认同“生活即教育”,确信生活本身的教育性,强调教育必须面向生活、顺应生活、融入生活,提炼生活中一切有益的教育因素,发挥生活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聆听窗外声音也认同“教育即生活”,确信教育作为生活有机组成部分的先导性、主导性,强调教育必须以它特有的力量引领生活、改造生活、完善生活。在这里,教育与生活,二者不是分立、更不是对立的,而是融为一体,成为共同促进师生成长、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聆听窗外声音,要打破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壁垒,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一个看不见课堂门窗、没有学校围墙之隔的新的教育生活世界。聆听窗外声音不只是新教育十大行动之一,也是一场足以引发基础教育根本性、全局性变革的行动。
让儿童“诗意栖居大地”的七张剪影
1.游学之旅:遇见窗外的“诗与远方”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局长申海峰带来的《建设没有围墙的学校 享行走路上的风景》叙事,让我们领略了窗外大千世界的魅力。
游学打开了一扇门,让儿童得以走出校园,了解世界的奥秘。游学融合游戏、博闻、审美、励志等多种文化教育功能为一体,是打造博物人生和“无围墙学校”的有效路径,是聆听窗外声音的首选项目。
姜堰区作为最早的全域卷入新教育实验区,一直在探索最适合儿童发展的游学实践路径。该区在四个方面实现了游学的转型升级:一是游学机制课程化,实现从“观光旅游”向“教旅融合”转型升级;二是基地建设特色化,实现从“到此一游”向“沉浸体验”转型升级;三是导师队伍专业化,实现从“景点介绍”向“学习指导”转型升级;四是教旅融合品牌化,实现从“自给自足”向“资源共享”转型升级。该区通过游学教育,建设没有围墙的学校,打造一路行走的风景,让师生走进山水田园,认识鸟兽虫鱼,增进人文社会阅历,提高审美意识,在生活中遇见、成就更好的自己,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2.阅读乡村:打开一本直观自身的“心理书”
山西省临猗县贵戚坊小学校长张展玉的《构建无边界的学习场》叙事为我们展示了聆听窗外声音的另一片天地。
马克思曾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并特别指出必须“联系着人的本质”,而非“仅仅用从表面的有用的角度,来理解这部心理学”。山西临猗贵戚坊小学独树一帜的综合式项目化学习探索,追随临猗“和美乡村”创建的步伐,构建无边界学习场域,给师生打开一本以“和美乡村”为生动教材的直观“心理学”书本,让大家在这本书里观照自身丰富的特质。
该校围绕“感受乡村宜居之美”“聆听乡村创业之声”“传唱乡村奋进之曲”等三大项目,用阅读记录师生参与的创建“和美乡村”活动,改变了他们的行走方式,让每位师生的生命开出了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3.以书为媒:架起跨越城乡的彩虹桥
江苏省徐州市西苑小学教师田吉娜在《大山与城市之间的摆渡人》叙事中告诉我们:10年来,她和同事利用寒暑假多次前往四川大凉山、云南怒江等西部山区支教助学,与山区的孩子们朝夕相处,更以书为载体、以爱为纽带,架起跨越城乡的彩虹桥,让城乡孩子的生命相互编织、相互滋养,彼此聆听,共同成长。
起初,他们带上50册绘本《彩虹色的花》来到四川大凉山里的园田小学,绘本阅读的魅力深深感染了当地的乡村儿童。随后,他们通过组织捐赠书籍、图书漂流、“两地共读一本书”“鸿雁传情”“空中课堂”等活动,引领两地师生共同开阔眼界,谱写了一曲教育公益的美妙乐章。
4.聆听大家:领略“山外有山”的辽阔深远
2003年,朱永新先生倡导聆听窗外声音行动,提出“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基本途径。“请进来”即把校外的专家学者、作家、科学家、英雄模范、能工巧匠、行业代表等请进学校,让孩子们在中小学阶段至少听满100场报告,从小感受榜样的引领和鼓舞,不仅做一个知识底蕴丰富的人,更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才能的人。
江苏省海门中学“超额”完成了“百场报告”目标,每场报告都是一场精神的大餐。自2010年开始,海中文化讲坛以每周2场、平均每年60余场、15年来近千场的高端报告,助力聆听窗外声音行动,着力引领学生卓越成长,成为高中学子的热切期待和精神盛宴,成为学校高品质发展进程中的亮丽风景。
5.场馆教育:打造精彩的博物人生
费城博物馆创始人查尔斯·威尔逊·皮尔曾这样形容博物馆的魅力:“博物馆里的任何一个展品都应该能够在人们看到它的第一眼就展现出自己的故事。它应该是一本打开的书,能够清晰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而这一点是任何外在的描述都无法比拟的。”浙江省温州翔宇中学副校长高立顺的《场馆教育:开窗放入大江来》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阅读了场馆教育这本气象万千的“打开的书”。
温州翔宇中学博物馆群如群星璀璨,涵盖科学、人文、政史、艺术等领域,呈现出未来学校的雏形。它将聆听窗外声音行动落实在课程化的场馆教育中,让博物馆成为快乐好玩的迷宫、生活体验的社区、艺术享受的空间、研究探索的工场、建构学习的课堂、灵魂洗礼的圣殿和精神皈依的家园,充分发挥博物馆知识建构、文化濡染、人格熏陶等作用,努力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体现了“开窗放入大江来”的宏大气魄。
6.“邮”学漫行:感受“一花一世界”的曼妙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留村小学的聆听窗外声音行动,没有动人心魄的宏大叙事,但它以一枚枚小小的邮票为载体,由小见大,开创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实现了师生精神自我的蜕变,彰显出别样的精神富足。该校教师武圣心在她的《在“邮”学中与孩子们共同聆听窗外声音》叙事中介绍了他们的做法:学校成立少年邮局,学生的邮戳、明信片设计凝聚着他们的百科知识,受到集邮爱好者的喜爱;学校成立快邮驿站,成为学生寄托和放飞爱心的阵地;学校将邮票融入美术特色课程、学科辅助课程、综合学习课程和研学旅行课程中,让每一个生命得到舒展、张扬和滋养。
7.课堂如鉴:诠释“不出户,知天下”的奥秘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是学习知识的场所,生活则是知识的源泉。课堂应致力于回归生活世界,在真实情境中打通书本与生活的联系,让课堂如“半亩方塘”,照彻“天光云影”的异彩纷呈,令学生超越时空隔阂,视通八方,思接千载,心游万仞,鉴古察今,获取真知,领悟真谛,抵达“不出户,知天下”的至境。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四中学教师孙金成在《聆听窗外声音,遇见奇妙物理》的叙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引领学生在小小课堂中聆听窗外声音的范例。孙老师从一个物理教师的学科视域告诉学生:我们生活的世界,其实是建立在无数物理定律之上的,因此,从物理的课堂教学走向现实生活,聆听窗外声音,尽在情理之中。他在教学中立足课堂,基于知识,带领学生从科学实践中感知物理知识的来源,从传统诗歌民俗中感受物理的审美意趣,从物理名家事迹中感悟物理的伦理价值,从国家科技发展中感怀物理的经世致用。这样的物理课堂将知识与文化、历史、价值、审美融为一体,学生的物理学习就超越了课堂、文字的束缚,学生不仅获得了物理知识,还了解到物理在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应用,开阔了视野,涵育了人格。
七个叙事报告,是“聆听窗外声音”的七张美丽剪影,展现了异彩纷呈的生活世界给学生带来的生命滋养。它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虽然窗户隔内外,载体有大小,但无论内外、大小,我们置身于其中,都能超越有形的物理时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领略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世界的微妙至深。聆听窗外声音的关键在于,努力使孩子们透过各式各样的物化载体,聆听到天籁、地籁、人籁里“生活世界”的曼妙旋律,如万千自然里的生活世界,心灵对话里的生活世界,文字符号里的生活世界,鸿雁传书里的生活世界,小小邮票里的生活世界,博物场馆里的生活世界,大家讲坛里的生活世界,空中课堂里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活的世界”
陶行知先生曾根据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思想提出“生活教育”的中国式主张,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个重要的命题,影响至深至远。陈鹤琴先生吸纳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提出“活教育”主张,同样光耀千里。从陶行知的“生活”到陈鹤琴的“活”,是否有某种哲学上的内在关联?
朱永新先生提出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就是“活的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新教育就是一种全新的“活教育”。
新教育回归的“活的世界”具有如下特点:
1.“活的世界”是真实的
我们所面对的生活世界,是客观的、现实的、真实的。儿童的生活世界表现为一种特有的“真实”。他们的感受、想象、思维、体验等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却是他们纯真、本真天性的诗意表现,这样的真实需要充分的理解与呵护。
2.“活的世界”是变化的
“活的世界”是生生不息、变动不居的,它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人在沉浮进退、苦乐悲喜、是非曲直、利害得失等冲突与和解中生动地演绎人生发展的“活的历史”,人在“活的历史”进程中经受磨砺与考验,不断丰富和展现自己无穷无尽的生命活力。
3.“活的世界”是奠基的
“活的世界”是以文字、数字、概念等符号为载体的知识、科学、技术等文化创造物的奠基者。所有的文化创造物都能在生活世界中找到源头活水。一切知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教育,只有嵌入生活世界的背景或语境中,才能显现其巨大的生命力量。
4.“活的世界”是实践的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在生活世界中通过活生生的自由实践活动创造了丰富的对象世界,同时也创造了自身的生命世界。人可以在他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确证、直观、欣赏自己丰富的本质力量。没有人的活生生的自由创造实践,就没有活的生活世界。
5.“活的世界”是诗意的
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人的实践具有内在的双重性,它充满体能的消耗、智慧的试错、苦恼的体验、意志的付出,但它又不断地创造出美与艺术,释放审美冲动,激活审美体验,丰富审美感受,让我们沉浸于自己创造的充满审美价值的“活的形象”世界里,一步一步走向“诗意栖居”和“艺术化生存”的人生至境。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也就是为儿童缔造“人的发展的空间”。归根结底,聆听窗外声音就是要打破窗内外、墙内外的阻隔,让它们消失于无形,使儿童置身于诗意盎然、幸福完整的教育时空里,获得心灵的自由解放,丰盈全部的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