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优化教育治理,推动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陆岳新 发布时间:2024-08-2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陆岳新 

  江苏省作为我国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肩负着先行先试,探索社会经济及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的重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在《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强调,要以坚持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补短板、调结构、提质量、促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如今,江苏省已初步建立完善的普及普惠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和教育“法治度”指数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笔者针对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五条对策建议。

  强化“育人”导向,探索轻负高效、“五育”并举实践模式。江苏省各设区市积极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一些地区仍存在重智育、学生学业质量低等现象,需要各地各学校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导向。地方党政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教育评价的正确导向。各地在选拔任用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时候,要加强专业化方面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各地要努力改变应试教育思维带来的唯分数论的政绩观与教育观,引导学校、社会不再过度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强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理念转变,探索轻负高效、“五育”并举的实践育人模式。

  加强中长期研究,构建与学龄人口变化相协调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各地要加大基础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变化与资源配置研究力度,主动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系列教育问题和教育的中长期发展问题。面对城市学校学位供给不足,农村适学人口严重萎缩、大量教师超编、校舍闲置等问题,必须加强宏观战略研究,主动预测未来5年甚至10年的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关系,大力推进教育循证研究与改革,用大数据来分析和预判教育的未来走势,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主动规划。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学龄人口逐渐减少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推进小班化教学。除了人口的变化,网络的普及、社会舆论的影响、家庭结构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经济的发展速度等,也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在宏观战略研究基础上建立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预警机制,制定中长期规划,分析各种社会因素对教育带来的影响,主动通过教育反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注重过程评估,建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态监测体系。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与优化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估督导工作,在认真研制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科学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向相关责任主体反馈,以科学评估促进改革发展。要结合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要求和基础教育发展实际,重点关注教师资源配置、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治理水平等内容。同时,还应加大教育投入,针对基本教育资源保障不充分、不平衡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筹划。要强化政府决策机构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一线中小学校的合作,将我省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建立在科学证据与规律之上,切实发挥江苏先行先试的作用,为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江苏样本、江苏经验。

  坚持因地制宜,形成有针对性帮扶、指导和鼓励自主发展相结合路径。我省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区域、城乡差异较大,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亦不尽相同。上级主管部门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给予更具针对性的帮扶、指导,给地方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更大的自主权,让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自主发展模式,实事求是地推进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如,加大对宿迁、淮安、徐州、连云港、盐城等苏北地区的财政经费支持,着力解决这些地区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财政投入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迫切需求的问题。对苏州这类人口大量流入且变化迅速的地区,建立并优化适应人口变动的教育资源投入耦合协调机制。此外,建议通过强化师资培养、优化县管校聘制度、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师资、课程与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为教育教学提供充足保障。

  加大问责力度,提升教育治理水平,营造教育良好生态。要进一步加大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监督与问责力度,切实提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地方良好教育生态方面指标的绩效考核权重,引导地方教育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教育绩效观,在评优评奖、干部任免、绩效考核过程中,建立并实施关键指标考核“一票否决”机制,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要大力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针对校家社协同育人和教育生态发展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突破,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要继续推进基础教育立法工作,发挥江苏教育“法治度”指数较高优势,以此带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舆论环境。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资源共享优势,加强智慧教研科研,通过人工智能(AI)等各种技术手段和平台的创新,以及课堂教学方式、教师专业成长方式和学校发展方式的变革,打破学校之间、区域之间的壁垒,让有限的优质资源尽量最大化发挥作用,真正促进基础教育的“立体升级”,为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内涵、重点及实现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汤雯

优化教育治理,推动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8-21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陆岳新

  ■陆岳新 

  江苏省作为我国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肩负着先行先试,探索社会经济及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的重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在《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强调,要以坚持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补短板、调结构、提质量、促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如今,江苏省已初步建立完善的普及普惠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和教育“法治度”指数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笔者针对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五条对策建议。

  强化“育人”导向,探索轻负高效、“五育”并举实践模式。江苏省各设区市积极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一些地区仍存在重智育、学生学业质量低等现象,需要各地各学校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导向。地方党政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教育评价的正确导向。各地在选拔任用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时候,要加强专业化方面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各地要努力改变应试教育思维带来的唯分数论的政绩观与教育观,引导学校、社会不再过度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强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理念转变,探索轻负高效、“五育”并举的实践育人模式。

  加强中长期研究,构建与学龄人口变化相协调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各地要加大基础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变化与资源配置研究力度,主动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系列教育问题和教育的中长期发展问题。面对城市学校学位供给不足,农村适学人口严重萎缩、大量教师超编、校舍闲置等问题,必须加强宏观战略研究,主动预测未来5年甚至10年的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关系,大力推进教育循证研究与改革,用大数据来分析和预判教育的未来走势,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主动规划。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学龄人口逐渐减少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推进小班化教学。除了人口的变化,网络的普及、社会舆论的影响、家庭结构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经济的发展速度等,也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在宏观战略研究基础上建立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预警机制,制定中长期规划,分析各种社会因素对教育带来的影响,主动通过教育反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注重过程评估,建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态监测体系。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与优化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估督导工作,在认真研制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科学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向相关责任主体反馈,以科学评估促进改革发展。要结合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要求和基础教育发展实际,重点关注教师资源配置、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治理水平等内容。同时,还应加大教育投入,针对基本教育资源保障不充分、不平衡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筹划。要强化政府决策机构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一线中小学校的合作,将我省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建立在科学证据与规律之上,切实发挥江苏先行先试的作用,为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江苏样本、江苏经验。

  坚持因地制宜,形成有针对性帮扶、指导和鼓励自主发展相结合路径。我省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区域、城乡差异较大,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亦不尽相同。上级主管部门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给予更具针对性的帮扶、指导,给地方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更大的自主权,让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自主发展模式,实事求是地推进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如,加大对宿迁、淮安、徐州、连云港、盐城等苏北地区的财政经费支持,着力解决这些地区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财政投入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迫切需求的问题。对苏州这类人口大量流入且变化迅速的地区,建立并优化适应人口变动的教育资源投入耦合协调机制。此外,建议通过强化师资培养、优化县管校聘制度、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师资、课程与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为教育教学提供充足保障。

  加大问责力度,提升教育治理水平,营造教育良好生态。要进一步加大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监督与问责力度,切实提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地方良好教育生态方面指标的绩效考核权重,引导地方教育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教育绩效观,在评优评奖、干部任免、绩效考核过程中,建立并实施关键指标考核“一票否决”机制,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要大力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针对校家社协同育人和教育生态发展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突破,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要继续推进基础教育立法工作,发挥江苏教育“法治度”指数较高优势,以此带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舆论环境。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资源共享优势,加强智慧教研科研,通过人工智能(AI)等各种技术手段和平台的创新,以及课堂教学方式、教师专业成长方式和学校发展方式的变革,打破学校之间、区域之间的壁垒,让有限的优质资源尽量最大化发挥作用,真正促进基础教育的“立体升级”,为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内涵、重点及实现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