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传承“培源精神” 探索育人路径

作者:李静 发布时间:2024-09-04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宜兴市培源实验小学创建于1904年,地处西晋名将周处故里、科学巨匠周培源先生家乡。学校致力于传承“培源精神”,整合科学工程技术,开展丰富扎实的科技活动,实施科技特色教育,探索乡村学校育人的实践路径。

  营造文化环境 

  周培源先生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近代力学和理论物理主要奠基人之一。他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在60多年的高等教育生涯中,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科技精英。周培源先生的一生充分展现出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内涵的科学家精神,为后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培源实验小学作为周培源先生的母校,已成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平台。5米多高的周培源先生雕像耸立在南校门外、阳山荡边,高大的形象时刻感染着每一位进出校门的学子。学校校名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培源基金会理事长周其凤先生题写,寄托着老一辈科学家对学校继承“培源精神”的殷殷期盼。教学楼上镌刻着周培源先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的座右铭,时时给全体师生以启发和警示。学校赓续周培源先生报效祖国的情怀,提出“乐在探求”的校训,致力于培养传承科学家精神的新时代“培源少年”。培源文化广场上介绍了周培源先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等不同阶段的事迹,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周培源先生的一生。学校还建成周培源数字智慧农植园,让学生开展智慧种植的研究,引导学生像周培源先生那样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开展科学实践 

  立足培养和传承科学家精神的目标,培源实验小学组织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涵养“爱国、求实、坚韧、创新”的“培源精神”。

  一是依托课堂主阵地加强科学教育,向科学家学习。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讲述科学知识,还用科学家们在攀登科学高峰过程中的生动事例,展现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彰显科学家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习他们勇于探究、敢于攀登的奋斗精神。

  二是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小课题研究,尤其是调查社会环境和社会热点问题。如“垃圾分类的调查”“太湖禁渔后水质变化的研究”等课题,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认识自身的社会价值,培养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科学家精神。学校周培源少年科学院的学生在参加江苏省“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计”科学建议征集评选活动中,提出诸多儿童关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获得嘉奖,目前已有10名学生被评为“江苏省小院士”。

  三是开展科技创新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科学思维品质和科技创新精神。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讨论、探索,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制作小发明作品,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努力成长为乐于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小科学家。

  打造科普基地 

  培源实验小学以“儿童探索”为主旨,打造“六小六一”科技场馆,将有形的科技育人环境与无形的科学家精神交融在一起,使学校成为“立体式教科书”。校园科普广场上有“浑天仪”等大型互动科普器械,有依据周培源湍流理论设计的“湍流环”,还有宣传科普知识的“科普书”。全校18个教室均配备了“培源少年科技角”,有中国传统玩具鲁班锁、九连环等各类科普活动器材,让学生利用课间“碎片化”时间动手感知科学的魅力。

  学校将培源楼建设成周培源科技馆,馆门两侧悬挂的楹联——“勤于思辨,唯真不唯上,持科学态度;乐于探求,至诚而至善,见人生品格”高度概括了周培源先生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精神。馆内有周培源事迹陈列室、科技活动室、科学探究室、超级搭建室、创客工作室、机器人工作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等10多个专用活动室,器材多样,设施齐全。特别是周培源事迹陈列室,用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在20块展板上详细介绍了周培源“湍流不息”的一生。每到周培源少年宫、周培源少年科学院活动的时间,周培源科技馆便成了学生探究的乐园。

  培源实验小学多渠道拓展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外融合开发体验式育人资源。学校“物联网感知基地”与“金兰村农业科普教育实践基地”联合共建,让学生走出校园,开展智慧种植实践研究与劳动体验;学校周培源事迹陈列室与“周培源故居”联通共育,展示学校师生的科技教育实践和科技创新发明成果,成为学生学习“培源精神”立志成人成才的梦想家园;学校的科技模型小组与“炫宇风暴”水上快艇中心联动共建,开展多渠道的线上联动,为学生发展培源铸魂。

  (作者系宜兴市培源实验小学校长,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个人) 

责任编辑:朱璐

传承“培源精神” 探索育人路径
发布时间:2024-09-04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李静

  宜兴市培源实验小学创建于1904年,地处西晋名将周处故里、科学巨匠周培源先生家乡。学校致力于传承“培源精神”,整合科学工程技术,开展丰富扎实的科技活动,实施科技特色教育,探索乡村学校育人的实践路径。

  营造文化环境 

  周培源先生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近代力学和理论物理主要奠基人之一。他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在60多年的高等教育生涯中,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科技精英。周培源先生的一生充分展现出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内涵的科学家精神,为后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培源实验小学作为周培源先生的母校,已成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平台。5米多高的周培源先生雕像耸立在南校门外、阳山荡边,高大的形象时刻感染着每一位进出校门的学子。学校校名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培源基金会理事长周其凤先生题写,寄托着老一辈科学家对学校继承“培源精神”的殷殷期盼。教学楼上镌刻着周培源先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的座右铭,时时给全体师生以启发和警示。学校赓续周培源先生报效祖国的情怀,提出“乐在探求”的校训,致力于培养传承科学家精神的新时代“培源少年”。培源文化广场上介绍了周培源先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等不同阶段的事迹,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周培源先生的一生。学校还建成周培源数字智慧农植园,让学生开展智慧种植的研究,引导学生像周培源先生那样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开展科学实践 

  立足培养和传承科学家精神的目标,培源实验小学组织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涵养“爱国、求实、坚韧、创新”的“培源精神”。

  一是依托课堂主阵地加强科学教育,向科学家学习。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讲述科学知识,还用科学家们在攀登科学高峰过程中的生动事例,展现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彰显科学家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习他们勇于探究、敢于攀登的奋斗精神。

  二是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小课题研究,尤其是调查社会环境和社会热点问题。如“垃圾分类的调查”“太湖禁渔后水质变化的研究”等课题,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认识自身的社会价值,培养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科学家精神。学校周培源少年科学院的学生在参加江苏省“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计”科学建议征集评选活动中,提出诸多儿童关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获得嘉奖,目前已有10名学生被评为“江苏省小院士”。

  三是开展科技创新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科学思维品质和科技创新精神。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讨论、探索,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制作小发明作品,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努力成长为乐于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小科学家。

  打造科普基地 

  培源实验小学以“儿童探索”为主旨,打造“六小六一”科技场馆,将有形的科技育人环境与无形的科学家精神交融在一起,使学校成为“立体式教科书”。校园科普广场上有“浑天仪”等大型互动科普器械,有依据周培源湍流理论设计的“湍流环”,还有宣传科普知识的“科普书”。全校18个教室均配备了“培源少年科技角”,有中国传统玩具鲁班锁、九连环等各类科普活动器材,让学生利用课间“碎片化”时间动手感知科学的魅力。

  学校将培源楼建设成周培源科技馆,馆门两侧悬挂的楹联——“勤于思辨,唯真不唯上,持科学态度;乐于探求,至诚而至善,见人生品格”高度概括了周培源先生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精神。馆内有周培源事迹陈列室、科技活动室、科学探究室、超级搭建室、创客工作室、机器人工作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等10多个专用活动室,器材多样,设施齐全。特别是周培源事迹陈列室,用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在20块展板上详细介绍了周培源“湍流不息”的一生。每到周培源少年宫、周培源少年科学院活动的时间,周培源科技馆便成了学生探究的乐园。

  培源实验小学多渠道拓展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外融合开发体验式育人资源。学校“物联网感知基地”与“金兰村农业科普教育实践基地”联合共建,让学生走出校园,开展智慧种植实践研究与劳动体验;学校周培源事迹陈列室与“周培源故居”联通共育,展示学校师生的科技教育实践和科技创新发明成果,成为学生学习“培源精神”立志成人成才的梦想家园;学校的科技模型小组与“炫宇风暴”水上快艇中心联动共建,开展多渠道的线上联动,为学生发展培源铸魂。

  (作者系宜兴市培源实验小学校长,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个人)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