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在科学家精神引领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孙焱 发布时间:2024-09-04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图为作者(左四)与学生在校园里愉快地交流 

  苏州市吴江区杨嘉墀实验学校是一所以“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杨嘉墀院士名字命名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以杨嘉墀院士的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借助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教授的智力支持,量身定制科学教育课程,打造“人文丰厚、科技见长”的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涵养师德,强化职业认同。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提升教育教学技能极其重要,这决定着教师职业发展的宽度。但相对于知识和技能,师德和职业认同更重要,这决定着教师职业发展的厚度。为涵养师德、增强职业认同感,学校成立了蒲公英志愿者联盟,要求联盟内教师利用周末开设公益课程。目前,全校已有16名教师先后加入蒲公英志愿者联盟。同时,在教师节发起蒲公英志愿者联盟倡议书,引导青年教师加入志愿者团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保有持续的学习和专业发展动力,实现从职场新人到专业教师的蜕变。学校在加强师德教育的同时,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助推他们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教育情怀的教育工作者,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

  以生为本,研制科教课程。学校在做好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开展了“百节公益课程百日行”活动。我们在研发“双百”公益课程中的科学教育课程时,采用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收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学校根据志愿者教师的特点和专长,采取双向选择策略,和志愿者教师一起规划公益课程的内容。我们经过几轮研讨,在个人自主申报和学校建议的基础上,确定了13门公益课程,其中科学教育类课程有6门,如老科学家潘厚任先生、夏青先生的“太空趣事多”科普课程和学校志愿者教师的“趣味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课程。这些课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统筹规划,打造特色课程。学校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建构了“星空课程体系”,以“星光基础课程”“星火拓展课程”“星河创新课程”为维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这些特色课程聚焦载人航天、能源与气候、生物多样性以及深海深地探测等领域,结合学校的“星空教育”,瞄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认知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评价多元,凸显核心素养。学校结合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的课堂表现、小组项目成果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课程作业、小组项目、口头报告、当堂展示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同时,还开展一些综合素质评价活动,如演讲、比赛等,以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潜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人才。

  通过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实施和“双百”公益课程的补充,杨嘉墀实验学校的学生养成了爱思考、会质疑、能创造的好习惯,教师们对职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不断增强。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科技部重点项目中小学人工智能素质教育示范校。

  (作者系苏州市吴江区杨嘉墀实验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责任编辑:朱璐

在科学家精神引领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发布时间:2024-09-04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孙焱

  图为作者(左四)与学生在校园里愉快地交流 

  苏州市吴江区杨嘉墀实验学校是一所以“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杨嘉墀院士名字命名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以杨嘉墀院士的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借助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教授的智力支持,量身定制科学教育课程,打造“人文丰厚、科技见长”的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涵养师德,强化职业认同。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提升教育教学技能极其重要,这决定着教师职业发展的宽度。但相对于知识和技能,师德和职业认同更重要,这决定着教师职业发展的厚度。为涵养师德、增强职业认同感,学校成立了蒲公英志愿者联盟,要求联盟内教师利用周末开设公益课程。目前,全校已有16名教师先后加入蒲公英志愿者联盟。同时,在教师节发起蒲公英志愿者联盟倡议书,引导青年教师加入志愿者团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保有持续的学习和专业发展动力,实现从职场新人到专业教师的蜕变。学校在加强师德教育的同时,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助推他们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教育情怀的教育工作者,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

  以生为本,研制科教课程。学校在做好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开展了“百节公益课程百日行”活动。我们在研发“双百”公益课程中的科学教育课程时,采用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收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学校根据志愿者教师的特点和专长,采取双向选择策略,和志愿者教师一起规划公益课程的内容。我们经过几轮研讨,在个人自主申报和学校建议的基础上,确定了13门公益课程,其中科学教育类课程有6门,如老科学家潘厚任先生、夏青先生的“太空趣事多”科普课程和学校志愿者教师的“趣味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课程。这些课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统筹规划,打造特色课程。学校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建构了“星空课程体系”,以“星光基础课程”“星火拓展课程”“星河创新课程”为维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这些特色课程聚焦载人航天、能源与气候、生物多样性以及深海深地探测等领域,结合学校的“星空教育”,瞄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认知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评价多元,凸显核心素养。学校结合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的课堂表现、小组项目成果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课程作业、小组项目、口头报告、当堂展示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同时,还开展一些综合素质评价活动,如演讲、比赛等,以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潜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人才。

  通过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实施和“双百”公益课程的补充,杨嘉墀实验学校的学生养成了爱思考、会质疑、能创造的好习惯,教师们对职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不断增强。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科技部重点项目中小学人工智能素质教育示范校。

  (作者系苏州市吴江区杨嘉墀实验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