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做新时代良师,以大情怀育人

作者:吴峰 发布时间:2024-09-13 来源: 江苏教育报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广大教师提出殷切期望,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是国家昌盛、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名篇《师说》中对教师角色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新时代,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应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南京市浦口区将“大情怀育人”作为区域教育主张,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扎根浦口大地的新时代良师。

  传学习之“道”,成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对处于人生起始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就是成长。它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不仅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手段,更是加快自身成长的方式。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实践层面要解决“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为什么学习”的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观念多元的时代,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教师要增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分辨是非善恶,培育学习力、思想力,让理想信念成为他们的人生柱石。教师要始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教育的“定海神针”,毫不动摇地担当学生思想引领者的角色,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授文化之“业”,成为知识的优秀传播者。知识是文化的载体,当然在文化传承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教育亟需树立正确的知识观,知识不应该是“育分”的工具,而应是“育人”的重要的媒介。知识的传播应该有文化的视野,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滋养学生的成长。知识的传播应该有创造的激情,启发激励,让学生不断用新的知识创造全新的自我;知识的传播应该点燃智慧的火花,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成为优秀的学习者。陶行知先生说,文化是思想斗争的武器,这武器必定要解放出来。教师应当不断探索与变革教学方式,在文化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成为优秀的知识传播者,实现学生的心灵自由与精神解放。

  解生活之“惑”,成为学生生命的守护者。“人”都是具体的,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哲学家约翰·杜威在《现代教育的趋势》中说:“从前的教育是拿现成的教材做起点的,现代的教育是拿这个那个儿童这个那个人做起点的。”“大情怀育人”的核心要义是“关爱生命、关注成长、关切生机、关心生态”,将人视为有价值的生命,将生命视为不可割裂的整体。教师需要直面真实的人、真实的学生、真实的问题。惑由心生,它不是从外而来,是主体与生活相遇后产生的,其间蕴含着发展的可能性与契机。我们要将教育还原成真实的生活,在解决生活的困惑中,让生活本身成为生命成长的沃土。“生活即教育”,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要创造的是“前进的生活、向上的生活、文化的生活”。只有以改造学生真实的生活为起点,向着“真善美”的生活前进,过这样的教育生活,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守护者。

  引领者、传播者、守护者,是新时代良师的三重角色,是“大情怀育人”理念的价值体现。传道、授业、解惑,看似是三件事,其实只是一件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过程,以“传道”为目的,以“授业”为路径,以“解惑”为方法。“传道”渗透在“授业”中,“授业”的具体内容和主要方法就是“解惑”。因此,教师要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温暖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传播知识的过程就是思想引领的过程,为学生的思想保驾护航就是在守护学生的生命,这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与光荣使命。唯其如此,教师才能成为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成为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南京市浦口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朱璐

做新时代良师,以大情怀育人
发布时间:2024-09-13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吴峰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广大教师提出殷切期望,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是国家昌盛、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名篇《师说》中对教师角色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新时代,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应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南京市浦口区将“大情怀育人”作为区域教育主张,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扎根浦口大地的新时代良师。

  传学习之“道”,成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对处于人生起始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就是成长。它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不仅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手段,更是加快自身成长的方式。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实践层面要解决“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为什么学习”的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观念多元的时代,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教师要增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分辨是非善恶,培育学习力、思想力,让理想信念成为他们的人生柱石。教师要始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教育的“定海神针”,毫不动摇地担当学生思想引领者的角色,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授文化之“业”,成为知识的优秀传播者。知识是文化的载体,当然在文化传承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教育亟需树立正确的知识观,知识不应该是“育分”的工具,而应是“育人”的重要的媒介。知识的传播应该有文化的视野,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滋养学生的成长。知识的传播应该有创造的激情,启发激励,让学生不断用新的知识创造全新的自我;知识的传播应该点燃智慧的火花,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成为优秀的学习者。陶行知先生说,文化是思想斗争的武器,这武器必定要解放出来。教师应当不断探索与变革教学方式,在文化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成为优秀的知识传播者,实现学生的心灵自由与精神解放。

  解生活之“惑”,成为学生生命的守护者。“人”都是具体的,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哲学家约翰·杜威在《现代教育的趋势》中说:“从前的教育是拿现成的教材做起点的,现代的教育是拿这个那个儿童这个那个人做起点的。”“大情怀育人”的核心要义是“关爱生命、关注成长、关切生机、关心生态”,将人视为有价值的生命,将生命视为不可割裂的整体。教师需要直面真实的人、真实的学生、真实的问题。惑由心生,它不是从外而来,是主体与生活相遇后产生的,其间蕴含着发展的可能性与契机。我们要将教育还原成真实的生活,在解决生活的困惑中,让生活本身成为生命成长的沃土。“生活即教育”,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要创造的是“前进的生活、向上的生活、文化的生活”。只有以改造学生真实的生活为起点,向着“真善美”的生活前进,过这样的教育生活,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守护者。

  引领者、传播者、守护者,是新时代良师的三重角色,是“大情怀育人”理念的价值体现。传道、授业、解惑,看似是三件事,其实只是一件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过程,以“传道”为目的,以“授业”为路径,以“解惑”为方法。“传道”渗透在“授业”中,“授业”的具体内容和主要方法就是“解惑”。因此,教师要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温暖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传播知识的过程就是思想引领的过程,为学生的思想保驾护航就是在守护学生的生命,这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与光荣使命。唯其如此,教师才能成为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成为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南京市浦口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