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校园达人 > 正文

王思竹:给自己无限可能(图)

作者:王 琼 发布时间:2017-03-15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人物档案】

  出生年月:1999年9月

  就读学校: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兴趣爱好:书法、健美操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和浙江省镇海中学学生起草、联合提交的《关于完善现有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体系的提案》,被致公党中央推荐至2017年全国政协大会。得知消息后,作为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指导提案形成的“小老师”——高三(10)班的王思竹很是激动:“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不可能!”

  自信而睿智的小老师

  这件事要回溯到2016年6月,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组队参加第三届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因指导老师陈玫需暂时离校一个月,有过参与模拟政协活动经历的王思竹承担起了“指导老师”这一重任。王思竹一边带领学弟学妹采访、设计关于校园欺凌的调查问卷、撰写提案文稿,一边随时向陈玫汇报团队进展情况。

  经过不断演练、文稿修改,在王思竹的指导下,团队通过了省里的选拔。“她把我该做的事情都做了,甚至比我做得都好。”陈玫这样给王思竹“点赞”。

  在团队成员心目中,王思竹是他们的“老大”。这“老大”可不是一天就能炼成的。2015年6月,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组建了校内第一支模拟政协代表队,推出了《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创业的提案》,王思竹作为负责人,需进行现场展示。与“身经百战”的社团社长、学生会主席PK。当时才上高一的王思竹本就紧张,谁知中途意外不断,在彩排时,由于系统故障,事先做好的PPT显示不出原有效果。而此时距离现场展示只剩一天,王思竹一边紧张修改,一边给自己打气:“你一定可以,你一定可以!”

  那是王思竹第一次作为模拟政协委员,撰写近万字的调查报告和提案,这份提案最终获得了“2015年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杰出调研报告奖”。“其实,将王思竹选拔为模拟政协成员,就是因为她身上的那股韧劲儿。”陈玫表示。

  低调踏实的自我管理者

  虽然“身兼多职”,参加过也组织过很多活动,但在同学们眼里,王思竹很低调,“并不会让你去特别注意她”。

  作为英语课代表,她会主动地组织班级同学进行英语学习;作为学校模拟政协联合会的主席、宣传总监,在联合会期间,她带领团队作报道、作社论,组织校内外活动,有条不紊,游刃有余。

  而令人惊奇的是,尽管活动众多,但王思竹的学习成绩依然在“高手如云”的省常中名列前茅。这位戴着眼镜、说话柔声细语、对人彬彬有礼的女孩儿,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

  班主任顾九华对王思竹的评价是“自我管理能力很强”。“管理好自己就能管理好一切”——这是王思竹的座右铭,也是她能够在活动和学习两个“模式”间自由切换的奥秘所在。“即使在节假日,王思竹都会坐在教室里学习、看书。”开学初的一个周末,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王思竹独自背英语,这让顾九华第一次记住了她。尽管父母并不会对王思竹多加约束,但是只要有时间,王思竹都会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学习。

  所以当陈玫把“指导老师”的重担交给王思竹时,王思竹并不觉得这是压力,“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就行”。

  喜欢文科的理科生

  “我不是一个标准的理科生,我喜欢写作、阅读……喜欢做很多不一样的尝试。”王思竹觉得自己“可能更像文科生”。

  即使身在高三,带着“文科气质”的王思竹也不会对着数理化埋头苦读,她经常放下手中的笔,塞上耳机,听时下最流行的音乐,或者捧上一本散文,读上几十分钟。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都是她的“心头好”,这些书她读了不止一遍。通过阅读,她尝试着让自己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放松出来,保持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同样,王思竹喜欢用文字去记录自己的生活,她笑称“这些文字有些是矫情的,有些是真实的”。作为“95后”,王思竹一直保持着将自己的随笔发到博客上与人分享的习惯,“这是一个与别人交流的窗口,也是我表达内心的一种方式”。她曾写过近百篇的原创博文,包含了议论、记叙等各种文体,内容涉及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访问量总计超过万次。

  除了阅读、写作外,书法、绘画也是王思竹的兴趣所在,当然,这位看似安静的女孩跳起动感十足的健美操来,也是相当有范儿的。

  理科生的逻辑思维加上文科生的文字功底和语言能力,王思竹为自己制订的未来目标是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如今的王思竹正努力迎战即将到来的高考,她相信自己的潜力是无限的,未来的路会有无限可能。

本报见习记者 王琼

  小编有话说:阅读的宽度决定人生的高度,这句话在王思竹身上可以得到某种印证。和其他同龄人一样,王思竹勤奋努力,热爱生活,而她异于同龄人的,除了对于社会公共事业的热心参与外,还有出众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时间配置能力,以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底气,不管是上述哪一点,都是可学习、可借鉴的。青春,就是不断经历着成长与蜕变,以便在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