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执教感悟 > 正文

教师五行说

作者:周竹生 发布时间:2014-05-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五行学说是中华文化创造的一种伟大的哲学思想。它以日常生活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妙不可言的是五种元素可以在众多领域找到各自恰当的载体,在天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在人为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等等。

世间万物万事,其因果关系,其相生相克,可由五行学说来阐述,玄奥理趣,博大精深。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五行。就教师职业而言,五行之说也有踪迹可觅,有义理可解。援引移植五行之象征意义于教师职业,老瓶装点新酒,浅陋释之,演义现代教师五行说。

金:取其高贵、华美之性。其追求是为人生寻金,其奋斗是为人类铸金。于己寓意金塑其身,其形其影堪称师范,堪为师表;金玉其中,品位崇高。其肉胎凡身用先进的思想武装,用坚定的信念支撑,用崇高的精神支配,蕴藏金矿。于人寓意教书育人,指点人生,有沙里淘金,点石成金之艺术。学生的含金量取决于教师的含金量,国家的含金量取决于教育的含金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一辈子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成色,这相比取得高级职称同等重要。

木:取其生长、荣华之性。得木之向阳向上茁壮而发之生机,得木之高大挺拔之雄姿,得木之成就栋梁之材之抱负,以树木之辛勤树人。只要是自己所到之处,童山荒岭换颜;只要是自己所教之生,枯木朽木逢春,佳木良木成材。教师的责任就是做好园丁,育好树苗。在教师心目中,学生今天是一棵棵幼苗,明天就是一棵棵大树。自己的班级,就是自己的包干负责的一方园地,绿树成荫是期盼;自己的学校,就是全体教师包干负责的一方园地,大树参天是向往。

水:取其滋润、柔软之性。首先是水量。教师的水量代表着一定的知识容量。不仅仅是一杯水那么少量,也不是半桶水那么晃荡,而是一池水,一潭水,滋润,丰沛,不是干涸,枯竭。总有活水源头来,汪汪汩汩,清清亮亮。第二是水性。象水那样不断流动和永不停息;象水那样至柔至强,尤其善于软化,以柔克刚;象水那样顺从自然法则,象水那样按客观规律办事。第三是水平。一碗水端平。面对每一个学生,面对道理事理公理的准则,象水一样平展,不偏不倚,不纵不枉。

火:取其热烈、温暖之性。教师必须深谙火性,把握火候,集播火、燃火、灭火于一身,举火把照着学生而不烧着学生,灌热水暖着学生而不烫着学生。

播火。象火炬那样传递。教师是取火者,播火者,是知识火种的传播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教师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点燃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把学生引进光亮的知识殿堂。

燃火。象红烛那样燃烧。温血之性是教师的基本属性,火热之情是教师的情感属性。教师的风度来自其灼热的温度。教师排斥冷若冰霜,冷眼旁观,冷言冷语。温暖的教师给学生的每一句话都放在温暖如春的心窝里预热过,不会冷着凉着呛着噎着学生。

灭火。象泼水那样浇灭。教师既能播火,又能控火,更能灭火。教师面对众多尚在启蒙开化的学生,面对众多的家长,面对繁杂的事务,难免不遇莫名其妙其事其人,难免不发忿忿之火,而恰在此时教师必须具有很高的涵养,以极大的耐心,极大的包容之心,强压心头之恨之怒,既灭工作交往之中的不慎走火,既灭学生之中的不当纵火,也又灭自己心中的无名之火,祛虚火,灭欲火。

土:取其根本、无我之性。土地的伟大不但在于万物皆出其上的贡献,更在于万物皆非我有的忘我精神。我是一抔夯土,为高楼筑基,大厦巍峨,土没无影。我是一块路石,为行人垫脚,人行而去,路石湮没。默默无语的负担,默默无闻的承载。千年无悔,万年无怨。

这种伟大的土性在教师的职业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假如学生是一粒种子,教师就是帮助其发芽的土壤;假如学生是一棵幼苗,教师就是帮助其生根的土壤。教师伟大的土性就在于用自己的双肩使自己的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我是你思想智慧成长的博大的土地,当你变成了高山,当你摸着了天边,我还是我,最底下的泥土。当你长成了参天大树,我还是我,最底下的泥土。当你开出了艳丽鲜花,我还是我,最底下的泥土。一切都是你的,一切都不是我的,不用争功,不必邀宠,我只需高耸我的肩膀,搭出我的人梯,铺出我的路桥。

教师五行说,金木水火土。这既是现代教师五项技能,也是现代教师的五项全能。研究现代教师的五行之说,将教师五行之说构建于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和谐发展之中,壮师之五行,全师之五行,将教师的五行修炼到位,那么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行将会更行,金银铜铁锡齐全,就不会缺金、少银,缺铁、少铜。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顾伟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