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执教感悟 > 正文

樟桂园的记忆

作者:柳袁照 发布时间:2016-11-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我们学校有一个美丽的传统,每一届毕业生离开母校之前,都会留下一个纪念物,今年高三毕业生的纪念物是一块“樟桂园”纪念石。

  杨绛当年在这里读书的时候,名字叫杨季康,她参与了他们那一届毕业纪念物的建设,那就是西花园西北角山坡上的“己巳亭”。杨绛说,己巳亭,那是她一生的念想。杨绛生前,我们每次去看望她,她总会询问:己巳亭还安好吗?总会亲切地与我们一起回忆当年临毕业前,与同学们一起平山坡、搬砖石,建造这个“己巳亭”的情形。我相信,“樟桂园”和这块“樟桂园”纪念石,同样会是这届毕业生们一生的念想。

  今年正逢我校建校110年,我们在“闻道廊”二层上设立了“百有十年校友名录碑”,在学校发展的110年中,所有师生的姓氏都刻录其上。我在序中写道:

  “从前是回不去的,历史是走不进去的。但是从前的遗踪一旦延伸到当下,历史主动走进了现实里,那又当别论。闻道廊当年为学校百年诞辰而建,办学前辈、知名校友的碑刻列于廊下,彰显学校的文化底蕴。岁月倏忽,如今又逢学校110年华诞,于二层长廊再置校友名录碑,无论所谓高贵低贱,只要曾在此,或教书,或读书,或毕业,或肄业,均按历史时期,以音序排列。学校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对学校而言,则以师生为本,无论师,无论生,都是平等的。学校如家,是一个有念想的地方,无论男女老少,踏进校园就能感受温情与温馨。无论是谁,或前辈,或后生,走上闻道廊,就能找到自己。名园办名校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如今又被赞誉为最中国的学校。之所以这个校园光彩照人,生生不息,源于在这个园子里的人的生命光彩。正如古树名木有生命的光彩,一岁一枯荣的平常花草也有生命的光彩。正是我们自己,在创造110年历史的同时,树立起了学校永远不变的春天的诗意形象。”

  我们的名字如今已经镌刻在了闻道廊,已经走进了学校的历史,费孝通、杨绛、何泽慧等前辈名人校友与我们在一起,谢长达、王季玉、沈骊英、叶圣陶、张羽等每一个时代的前辈老师也与我们在一起。沈骊英,她当年曾是费孝通、杨绛的老师,今天我们“时璋楼”之前的“骊英楼”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学生因老师而传名,还是老师因学生而传名,已经分不出谁是谁了。沈骊英于1941年去世,费孝通写了《一封未寄出去的信》,以纪念自己的老师。沈骊英是陶行知最崇拜的现代女性之一,她先当老师,后来成为了科学家,生前就被尊称为“麦子女圣”。张羽,他曾是我们学校的老师,也曾是中共地下党员,以振华教师的身份做地下工作,新中国诞生后,他到了北京,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做编辑,在他手中编辑、出版了大量进步有意义的读物,比如《红岩》,影响了几代人。

  高考结束以后,或许是我们师生最放松的时刻,走出考场之后,去了广阔的天地,老师们也不例外。学校组织去了重庆,到了歌乐山,有“白公馆”、有“渣滓洞”,血腥的记忆,《红岩》则是以此为背景描写的一部著名小说。十年前,为了百年校庆,我们去了北京,走访了许多有关的人,包括张羽的遗孀。于重庆缅怀他,是很自然的事情,重庆一些地方与我们的一些名校友有关,比如沈骊英,她就是在重庆研究、培育小麦良种而出的名,也在那儿殉职。走在山城,我们还遇到了“桂园”,那是发生著名历史事件的地方。1945年,国民党与共产党谈判,毛泽东从延安到重庆,毛泽东就住在那儿。在蒋介石与毛泽东之间有一个《大公报》新闻记者在斡旋,她叫彭子冈,写出了著名的新闻报道《毛泽东先生在重庆》,剑拔弩张的气氛她却写得轻松幽默。此人也是我们的校友,校园里的子冈楼,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我们何其荣幸,我们何尝不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我曾在一个小池塘中看见一只天鹅妈妈带着一群小天鹅在水中悠游,很有感触,于是写了一首诗,题目是《相遇池塘里一群母子天鹅——写在2016届高三毕业生离校季》:

  只属于自己的温馨

  一隅池塘

  一抹阳光

  小小的自我满足

  小小的自我徜徉

  自我游荡

  自我欣赏

  只是在这一小块领地

  开辟一小方境地

  我只在这里

  也许,你们会走出这里

  记住,一生的梦想

  只是此刻孩童时的记忆

  作为校长,这是我给毕业生们的礼物。希望他们以后无论到了什么地方,都不要忘了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走了,老师还留在这里,会是学生常回家看看的“念想”。学生走了,学生的纪念物留下了,这就是“樟桂园”纪念石,睹物思人,我们会晨夕相伴,樟桂园的记忆,蕴含正在于此。愿樟桂园的孩子们都能心想事成,一生幸福。

(作者单位:苏州市第十中学)

责任编辑:李月昭

上一篇:班主任手记

下一篇:我的观影追剧小史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