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县梅花中心小学 许乃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学习情境,促成感性学习,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
语文学习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语文课堂缺少了本真的生活体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质的提升,容易导致习作言之无物。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迸发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创设情境。在阅读教学中,让生活场景再现,让生活情趣呈现,变语文学习为生活体验,变文本解读为生活剖析,阅读教学就一定会步入理想的境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讲故事、辩论、表演等形式应用到语文教学中,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如教学《伯牙绝弦》一文,“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在课堂上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并试着引导学生:在这曲美妙动听的弦乐中,你听出了什么?有学生愉快地写下这样的妙语,“志在清风,曰:‘善哉,徐徐兮若微风!’志在青烟,曰:‘善哉,袅袅兮若炊烟!’志在明月,曰:‘善哉,皎皎兮若玉盘!’”教、学、乐的融合,让学生在“玩”的情境中学到知识,在“乐”的氛围中尝试文言文写作,从而实现了语文课堂质的提升。
走进生活。生活是知识的海洋,教师应当具备智慧的眼睛,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使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活教材”。在脱离生活的状态下进行作文教学,学生的作文便会语言枯燥、空洞无物。本真的作文都是对生活有所触摸、有所感悟,并形成独特的观点,流注笔端表达成文。因此,教师应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激发其习作兴趣。如教学《匆匆》一文,我让学生课前预习、体会、思考生活中时间的流逝,在课堂中进行诵读感悟,进而引导学生尝试仿写。一名学生写的是“闲聊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脚下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便大大方方地从电视荧屏里晃过去。”对于这样贴切的作文片断,我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学生用心作文的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语言表达也自然而然流畅起来,而对于生活的体悟也变得更加深刻。
引入“活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只有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阅读感悟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对文本感悟越深刻,生活画面越逼真,越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将生活“活水”引入阅读教学,让语文彰显生活本色,学生品味着作品的文字,跨越广袤的时空去神游,语文的诗意语言就成了他们心里最美妙的画卷。要引领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唯有走进生活,他们才能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提升专业素养,真正让语文教学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只有这样,才能赋予语文鲜活的生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