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执教感悟

朴素的回归

作者:陈友锋 发布时间:2021-01-0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陈友锋

  劳动,对一些学生而言,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词语。为了让学生们能仔细体味劳动的意义与乐趣,不久前的一天,我让班里的男生、女生在早读时间悉数走出教室,拿着扫帚、簸箕,拉着垃圾桶,去清扫校园里的主干道。他们一路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仿佛不是去打扫卫生,而是要去春游或秋游,手中的劳动工具也变成了“玩具”。

  眼前的这些孩子,似乎没人真正懂得劳动,在家里,估计是连地都不会拖、不会扫,自己的房间都不会打理的。你看,几个男生拿着竹扫把的姿势过于“文雅”,仿佛拿着的是一支大毛笔,在落满叶子的水泥路上,一扫把扫过,轻轻浅浅,随性写意的模样,中看不中用。我在旁边看着,微笑着,有几个女生实在看不过男生的“做派”,干脆蹲下身去直接上手,把路面的叶子捡拾起来丢进垃圾桶。

  我走过去,从一个胖胖的可爱的男生手里拿过扫把,告诉他们,劳动,是需要弯下腰向土地致敬的过程。我用力地挥舞扫把,把路面上的枯叶汇聚成一堆。几个女生走过来,用簸箕把叶子装起来倒进垃圾桶。旁边的学生都静静地看着,若有所悟。

  那个借我扫把的男生,顿然领悟了扫地的技巧,脱口一句:“扫地也需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势。”我抬眼看他,朝他竖起大拇指。点头赞许他的同时,我想抓住这个劳动中生发的教育契机,问他:“你知道‘六合’的意思吗?”他先前一脸的笑意和得意瞬间消失不见,略显尴尬地站在那里。他问周遭的同学,都是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我说,回去弄明白,然后到办公室告诉我。后来,他真的来办公室找我,告诉我六合就是东南西北上下,泛指天下。

  这次劳动,其实也是我们学校德育课程里的内容,目的是让劳动教育实实在在地落地,在土地上扎根,回归最原初的形态,像土豆一样憨厚,像麦田一般稳重,把劳动的权利交给学生,把生命的自我教育还给学生。这样的课程,我喜欢,它接地气,每天洒一点汗水在土地上,能及时享受劳动的成果,这种付出后可以获取的幸福无须延迟。

  我同样喜欢学校里开辟出的小菜园以及无土栽培课程。周末时光,几个老师带着一些学生撒种、除草、浇水,看日渐出挑的秧苗,从拱土到长出越来越多的叶子,节节拔高,仿佛看见了自己青春的模样。黄瓜和长豇豆顺着搭好的架子一路攀援;几番风雨后,细长的线椒、紫色的茄子、圆滚滚的番茄缀满枝头。小小的菜园有那么多的果实,光是看看,就令人觉得幸福。学校允许大家采摘,我就常在闲暇时去采两个茄子、一把长豇豆、几个辣椒……餐桌上,我喜欢一边和家人吃着鲜美的带着自己手心温度的蔬菜,一边聊一聊瓜果喜人的长势。

  犹记得自己读高中时,那时的操场比较粗糙简陋,满眼都是成片的沙土。红砖铺成的路也是残缺不全,东碎一块,西缺一角,或许就是这样的缝隙,给了草籽栖身之所。几场风雨过后,操场上的野草便疯了一般生长,挨挨挤挤,浩浩荡荡,占领了能占领的所有空间。为了让校园保持整洁,老师带领我们拔草,每个班级划分一块区域,“包干到户”。太阳下,我们蹲在地上,将野草拔除,丢在一边。我们的手指被不肯“投降”的野草勒出了深深的印痕,可是我们毫无怨言。手上的疤痕、关节处厚厚的老茧,都是我们劳动的“徽章”。

  现在有的学校怕劳动剥夺了学生温书的时光,干脆把校园卫生工作外包给保洁公司,导致一些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于是,这些学生触摸土地的权利和感受四时变化的能力,也一并硬生生地像野草一样被“拔除”了。

  想起了北方一所学校的校长——她将校园环境的维护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负责每天的晨扫暮除。最诗意动人的是,秋天落叶满地,那一段时光不再清扫,任凭树叶层层堆叠,让学生走在铺满落叶的校园里,看落叶纷飞,听脚下踩在落叶上发出的喀嚓喀嚓的声音。生命的悲悯与饱满、丰富与安静,就这样在晨昏之间缓慢而执着地生长。

  教育被誉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可是,越是光芒四射的事业,越要回归最朴素的质地,回归最朴实的方式。而劳动,就是最朴素的回归。

责任编辑:陈路

朴素的回归
发布时间:2021-01-0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陈友锋

  劳动,对一些学生而言,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词语。为了让学生们能仔细体味劳动的意义与乐趣,不久前的一天,我让班里的男生、女生在早读时间悉数走出教室,拿着扫帚、簸箕,拉着垃圾桶,去清扫校园里的主干道。他们一路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仿佛不是去打扫卫生,而是要去春游或秋游,手中的劳动工具也变成了“玩具”。

  眼前的这些孩子,似乎没人真正懂得劳动,在家里,估计是连地都不会拖、不会扫,自己的房间都不会打理的。你看,几个男生拿着竹扫把的姿势过于“文雅”,仿佛拿着的是一支大毛笔,在落满叶子的水泥路上,一扫把扫过,轻轻浅浅,随性写意的模样,中看不中用。我在旁边看着,微笑着,有几个女生实在看不过男生的“做派”,干脆蹲下身去直接上手,把路面的叶子捡拾起来丢进垃圾桶。

  我走过去,从一个胖胖的可爱的男生手里拿过扫把,告诉他们,劳动,是需要弯下腰向土地致敬的过程。我用力地挥舞扫把,把路面上的枯叶汇聚成一堆。几个女生走过来,用簸箕把叶子装起来倒进垃圾桶。旁边的学生都静静地看着,若有所悟。

  那个借我扫把的男生,顿然领悟了扫地的技巧,脱口一句:“扫地也需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势。”我抬眼看他,朝他竖起大拇指。点头赞许他的同时,我想抓住这个劳动中生发的教育契机,问他:“你知道‘六合’的意思吗?”他先前一脸的笑意和得意瞬间消失不见,略显尴尬地站在那里。他问周遭的同学,都是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我说,回去弄明白,然后到办公室告诉我。后来,他真的来办公室找我,告诉我六合就是东南西北上下,泛指天下。

  这次劳动,其实也是我们学校德育课程里的内容,目的是让劳动教育实实在在地落地,在土地上扎根,回归最原初的形态,像土豆一样憨厚,像麦田一般稳重,把劳动的权利交给学生,把生命的自我教育还给学生。这样的课程,我喜欢,它接地气,每天洒一点汗水在土地上,能及时享受劳动的成果,这种付出后可以获取的幸福无须延迟。

  我同样喜欢学校里开辟出的小菜园以及无土栽培课程。周末时光,几个老师带着一些学生撒种、除草、浇水,看日渐出挑的秧苗,从拱土到长出越来越多的叶子,节节拔高,仿佛看见了自己青春的模样。黄瓜和长豇豆顺着搭好的架子一路攀援;几番风雨后,细长的线椒、紫色的茄子、圆滚滚的番茄缀满枝头。小小的菜园有那么多的果实,光是看看,就令人觉得幸福。学校允许大家采摘,我就常在闲暇时去采两个茄子、一把长豇豆、几个辣椒……餐桌上,我喜欢一边和家人吃着鲜美的带着自己手心温度的蔬菜,一边聊一聊瓜果喜人的长势。

  犹记得自己读高中时,那时的操场比较粗糙简陋,满眼都是成片的沙土。红砖铺成的路也是残缺不全,东碎一块,西缺一角,或许就是这样的缝隙,给了草籽栖身之所。几场风雨过后,操场上的野草便疯了一般生长,挨挨挤挤,浩浩荡荡,占领了能占领的所有空间。为了让校园保持整洁,老师带领我们拔草,每个班级划分一块区域,“包干到户”。太阳下,我们蹲在地上,将野草拔除,丢在一边。我们的手指被不肯“投降”的野草勒出了深深的印痕,可是我们毫无怨言。手上的疤痕、关节处厚厚的老茧,都是我们劳动的“徽章”。

  现在有的学校怕劳动剥夺了学生温书的时光,干脆把校园卫生工作外包给保洁公司,导致一些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于是,这些学生触摸土地的权利和感受四时变化的能力,也一并硬生生地像野草一样被“拔除”了。

  想起了北方一所学校的校长——她将校园环境的维护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负责每天的晨扫暮除。最诗意动人的是,秋天落叶满地,那一段时光不再清扫,任凭树叶层层堆叠,让学生走在铺满落叶的校园里,看落叶纷飞,听脚下踩在落叶上发出的喀嚓喀嚓的声音。生命的悲悯与饱满、丰富与安静,就这样在晨昏之间缓慢而执着地生长。

  教育被誉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可是,越是光芒四射的事业,越要回归最朴素的质地,回归最朴实的方式。而劳动,就是最朴素的回归。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