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执教感悟

用微课程点亮学生的心灵

作者:周升亮 发布时间:2021-02-26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山东省日照市北京路中学 周升亮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让2020年初的寒假寒冷而漫长。但停课不停学,北京路中学地理组联合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各班班主任等,共同研发了“疫情中的地理”微课程,擦亮孩子们那些居家的日子。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线上教学方式中直播占比最高,但学生满意度最高的方式是提供课程资源包供他们自学。学生普遍对知识灌输式的直播课有了免疫力,连线提问点名也效果甚微。但结合疫情进行分析的一节地理网课却引发了热烈的互动,学生们对与疫情相关的课程资源非常感兴趣。为此,我们将与疫情有关的信息与初中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内容结合起来,为延期开学期间的师生提供高品质的线上教学和线下活动资源。

  德育+智育,依托微课程促进学生求真向善

  立足科学性,教导学生正确认识疫情。闷在家里太长时间,难免产生恐慌,科学是“求真”良药,我们甄选出最新且科学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五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将主要传播途径的论述修改为“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修订为“未采取有效防护与其有近距离接触(1米内)的人员”,我们即设计了“病毒的传播与天气”微专题,作为与课标中“天气与气候”对应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注意社交距离。

  凸显学科性,引导学生提高核心素养。我们凸显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围绕学科课程知识体系,挖掘“抗疫”中有学科味的内容进行设计,如探究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的选址,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看待疫情,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树立家国情怀,树立人地和谐观,提高核心素养。

  突出主体性,树立学生课程主体地位。我们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不同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例如,我们在“人口与疫情的关系”专题中探究春运时人口流动对疫情的影响,通过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让学习真正发生。

  彰显教育性,关注核心知识关键能力。我们通过课程内容的系统设计,引导学生“向善”。例如在“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等微课专题中,我们反复强化人地和谐的观点:保护地球,维持生物多样性,要从人类自身做起;“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做到“不吃野生动物”;养成尊重自然、人地和谐发展的态度等。

  自然+人文,打造课程系统结构体系

  我们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等地理学科角度来架构微课程的主题,并按现行初中地理课程结构划分到不同模块中,设计形成系列微专题。

  例如,“武汉的交通”微专题基于交通的视角,从武汉城市的兴起与长江的关系切入,联系京广线等分析武汉的交通特点和地位,与八年级上册的交通运输业等章节联系密切。“从区域经济联系看疫情物资援助”微专题,与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有关章节都有联系,从区域特点与联系探究山东蔬菜生产和山东搬家式援助的行走路线。

  问题+任务,驱动学生思考和探究

  打造“问题链”,学习内容结构化。微课程各专题的设计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设计可操作的问题链。例如,“火神山的水安全”微专题设计了三个逻辑层次清晰的问题:火神山的“水位置”、武汉段长江的水文特征、火神山建设怎样确保水安全。问题链在契合时事的同时,辅以网络链接等拓展资源,便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和资源,实现学习内容的结构化。

  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实践体验。微专题学习任务设有体验类、实践类等探究活动,以期通过这些学习任务来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地理技能、实践能力。如“抗疫背后的地理信息系统”微专题中设计了以下体验任务:模拟如果出现发热情况,如何查询“发热门诊地图”;如何借助手机地图查看“人口密度热力图”,便于外出时避开人流密集区,降低被感染风险。部分专题将探究活动设计成研究性学习课题,如“从抗疫物资供需看中国制造”微专题,以口罩为例分析防疫物资生产与供应的情况。

  提供链接资源,拓展学习深度。我们在专题学习任务中提供网络链接和相关资源,组成课程资源包,供学生学习与运用,以实现学习的个性化,满足学生有差异的拓展与提升需求。“疫情中的地理”每个微专题都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拓展学习广度和深度。如“黄鹤楼上学地理”微专题提供了“诗词中的武汉”和“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等拓展性资源,供有兴趣与能力的学生有选择性地继续学习。

  线下开学后,我们继续在课堂中关注疫情中的地理,让更多的学生聆听风声雨声读书声,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明德至善,学以成人。

责任编辑:陈路

用微课程点亮学生的心灵
发布时间:2021-02-26   
来       源:江苏教育报  

  ■山东省日照市北京路中学 周升亮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让2020年初的寒假寒冷而漫长。但停课不停学,北京路中学地理组联合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各班班主任等,共同研发了“疫情中的地理”微课程,擦亮孩子们那些居家的日子。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线上教学方式中直播占比最高,但学生满意度最高的方式是提供课程资源包供他们自学。学生普遍对知识灌输式的直播课有了免疫力,连线提问点名也效果甚微。但结合疫情进行分析的一节地理网课却引发了热烈的互动,学生们对与疫情相关的课程资源非常感兴趣。为此,我们将与疫情有关的信息与初中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内容结合起来,为延期开学期间的师生提供高品质的线上教学和线下活动资源。

  德育+智育,依托微课程促进学生求真向善

  立足科学性,教导学生正确认识疫情。闷在家里太长时间,难免产生恐慌,科学是“求真”良药,我们甄选出最新且科学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五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将主要传播途径的论述修改为“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修订为“未采取有效防护与其有近距离接触(1米内)的人员”,我们即设计了“病毒的传播与天气”微专题,作为与课标中“天气与气候”对应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注意社交距离。

  凸显学科性,引导学生提高核心素养。我们凸显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围绕学科课程知识体系,挖掘“抗疫”中有学科味的内容进行设计,如探究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的选址,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看待疫情,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树立家国情怀,树立人地和谐观,提高核心素养。

  突出主体性,树立学生课程主体地位。我们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不同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例如,我们在“人口与疫情的关系”专题中探究春运时人口流动对疫情的影响,通过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让学习真正发生。

  彰显教育性,关注核心知识关键能力。我们通过课程内容的系统设计,引导学生“向善”。例如在“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等微课专题中,我们反复强化人地和谐的观点:保护地球,维持生物多样性,要从人类自身做起;“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做到“不吃野生动物”;养成尊重自然、人地和谐发展的态度等。

  自然+人文,打造课程系统结构体系

  我们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等地理学科角度来架构微课程的主题,并按现行初中地理课程结构划分到不同模块中,设计形成系列微专题。

  例如,“武汉的交通”微专题基于交通的视角,从武汉城市的兴起与长江的关系切入,联系京广线等分析武汉的交通特点和地位,与八年级上册的交通运输业等章节联系密切。“从区域经济联系看疫情物资援助”微专题,与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有关章节都有联系,从区域特点与联系探究山东蔬菜生产和山东搬家式援助的行走路线。

  问题+任务,驱动学生思考和探究

  打造“问题链”,学习内容结构化。微课程各专题的设计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设计可操作的问题链。例如,“火神山的水安全”微专题设计了三个逻辑层次清晰的问题:火神山的“水位置”、武汉段长江的水文特征、火神山建设怎样确保水安全。问题链在契合时事的同时,辅以网络链接等拓展资源,便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和资源,实现学习内容的结构化。

  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实践体验。微专题学习任务设有体验类、实践类等探究活动,以期通过这些学习任务来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地理技能、实践能力。如“抗疫背后的地理信息系统”微专题中设计了以下体验任务:模拟如果出现发热情况,如何查询“发热门诊地图”;如何借助手机地图查看“人口密度热力图”,便于外出时避开人流密集区,降低被感染风险。部分专题将探究活动设计成研究性学习课题,如“从抗疫物资供需看中国制造”微专题,以口罩为例分析防疫物资生产与供应的情况。

  提供链接资源,拓展学习深度。我们在专题学习任务中提供网络链接和相关资源,组成课程资源包,供学生学习与运用,以实现学习的个性化,满足学生有差异的拓展与提升需求。“疫情中的地理”每个微专题都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拓展学习广度和深度。如“黄鹤楼上学地理”微专题提供了“诗词中的武汉”和“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等拓展性资源,供有兴趣与能力的学生有选择性地继续学习。

  线下开学后,我们继续在课堂中关注疫情中的地理,让更多的学生聆听风声雨声读书声,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明德至善,学以成人。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