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执教感悟

对数学课堂导入新课的思考

作者:李明成 发布时间:2021-03-19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滨海县八滩镇中心小学 李明成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

  创设情境,体现学习轨迹

  小学数学教学应体现学生探究发现的学习轨迹,通过对问题情境进行分层次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自我发现、自我验证。为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要注意创设促使学生自主探求的学习情境。

  导入新课时,教师应合理开展实践操作活动,可以启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有利于学生展开自主探索。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些长短、颜色不同的小棒,长度分别为3厘米、4厘米、5厘米、7厘米。新课伊始,教师先出示一些带有三角形图案的实物,唤起学生对三角形的直观认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同学们都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那你能从这些小棒中选择几根摆出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尝试后,教师问:“你是怎样摆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展示摆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展示,集体讨论得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那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用3厘米、4厘米、7厘米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的事实,说明并不是任意3条线段都能构成三角形,从而自主构建起“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定理。

  联系生活,体现现实意义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就应着力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尽可能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在新课导入时有意识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的现实意义。

  如在教学“两积之和的应用题”时,笔者在导入新课时说:“学校的体育器材有的已经破旧了,需添置一些。同学们已经调查过了,这些体育器材的价格各是多少?”

  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足球每个35元,篮球每个20元,哑铃每对28元,钉鞋每双35元,羽毛球拍每副50元……

  借助“学校购买体育用品”的实际问题,笔者将课内学习与课外调查进行了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

  创设思维空间,体现个体差异

  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和条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张扬学生的个性,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能够以自己可以接受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体现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

  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时,笔者结合学校即将举行的活动引入新课。笔者说:“学校要举办庆‘六一’文艺演出,如果你是班主任,要用300元布置教室和购买礼品,你将怎样分配这300元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分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提出了一些分配方案,如购买礼品和购置服装道具各用150元等。

  在笔者启发下,学生经过讨论又提出了很多按比例分配的方案:按5:1、2:3、4:1等,并说明理由。这时,笔者自然而然地揭示课题。

  整个学习过程完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提出自己喜欢的方案、解决自己设计的问题,他们始终能够感到学习是在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这样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去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大众数学教学观。

责任编辑:陈路

对数学课堂导入新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03-19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滨海县八滩镇中心小学 李明成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

  创设情境,体现学习轨迹

  小学数学教学应体现学生探究发现的学习轨迹,通过对问题情境进行分层次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自我发现、自我验证。为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要注意创设促使学生自主探求的学习情境。

  导入新课时,教师应合理开展实践操作活动,可以启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有利于学生展开自主探索。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些长短、颜色不同的小棒,长度分别为3厘米、4厘米、5厘米、7厘米。新课伊始,教师先出示一些带有三角形图案的实物,唤起学生对三角形的直观认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同学们都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那你能从这些小棒中选择几根摆出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尝试后,教师问:“你是怎样摆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展示摆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展示,集体讨论得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那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用3厘米、4厘米、7厘米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的事实,说明并不是任意3条线段都能构成三角形,从而自主构建起“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定理。

  联系生活,体现现实意义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就应着力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尽可能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在新课导入时有意识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的现实意义。

  如在教学“两积之和的应用题”时,笔者在导入新课时说:“学校的体育器材有的已经破旧了,需添置一些。同学们已经调查过了,这些体育器材的价格各是多少?”

  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足球每个35元,篮球每个20元,哑铃每对28元,钉鞋每双35元,羽毛球拍每副50元……

  借助“学校购买体育用品”的实际问题,笔者将课内学习与课外调查进行了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

  创设思维空间,体现个体差异

  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和条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张扬学生的个性,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能够以自己可以接受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体现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

  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时,笔者结合学校即将举行的活动引入新课。笔者说:“学校要举办庆‘六一’文艺演出,如果你是班主任,要用300元布置教室和购买礼品,你将怎样分配这300元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分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提出了一些分配方案,如购买礼品和购置服装道具各用150元等。

  在笔者启发下,学生经过讨论又提出了很多按比例分配的方案:按5:1、2:3、4:1等,并说明理由。这时,笔者自然而然地揭示课题。

  整个学习过程完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提出自己喜欢的方案、解决自己设计的问题,他们始终能够感到学习是在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这样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去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大众数学教学观。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