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惠山区实验幼儿园 宋奕婷
近年来,无锡市惠山区实验幼儿园积极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始终着眼于儿童生命关怀,专注于“幼儿关心周围世界项目学习活动”的完善与研究。对惠山实幼来说,“关心教育”既是一种核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扎根于课程实践的执着探索,更是一种指向儿童未来美好生活的园本行动。
惠山实幼基于无锡市惠山区课程资源建设大背景之下,立足“关心教育”园本实际情况,追随儿童,通过“行走学习——意义链接——融合创生”,帮助儿童实现经验的层层递进、深化、拓展,从而不断推动幼儿园课程质量的提升。
行走学习:走向“与儿童共同生活”的体验过程
行走即是一种学习,属于儿童,更属于教师和所有其他成人,它是一种与儿童共同生活的状态。我们对此有3个思考方向:1.儿童在哪里?课程资源是什么?在何处?2.课程如何运行?如何将资源与儿童意义联结,促进儿童经验提升?3.课程实践,我们到底追求一个怎样的课程生态?有了这样一个思维导向后,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有意义的探寻。
路径一:“资源”从儿童生活中走来。什么是资源?我们认为,资源不用到课程中,那它只能是一定范围内的认识物,要让物质形态的课程转化为精神形态的儿童经验,那课程资源一定是与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惠山实幼位于惠山新城,这是一个刚刚起步、欣欣向荣的城镇地区,有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家长和孩子,社情多彩,文化多元,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遇互融,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理解和文化认同。惠山新城地域资源丰富多元,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成为儿童活动课程资源的主要来源。
路径二:“活动”在儿童兴趣中生成。活动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形式和重要载体,要紧紧抓住孩子们感兴趣的人、事、物、景以及问题来生成活动的主要内容。惠山实幼实施惠山新城打卡计划,鼓励每一个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去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打卡,并形成自己的打卡海报。教师则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与爱好,如美食、摄影、登山、运动,通过师幼互动、合作、协商等方式,形成课程资源地图。随后,学校资源建设核心团队对幼儿和教师形成的资源地图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的惠山新城资源,生成“你好,惠山新城”活动课程,多维度扩大幼儿可探索的空间,多燃点激发幼儿情感体验,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 “地域感”“乡土情”,成为美好精神世界的有力支撑点。
路径三:“主题”从儿童经验中延伸。在“你好,惠山新城”项目活动中,“惠山新城里有哪些有趣的地方”“在这些有趣的地方可以做些什么”等问题,成为孩子们热议的话题。园所附近的中央公园、凤翔高架、一号地铁线以及大班幼儿将要去的小学都成为孩子们探寻的兴趣点,它们集中表达了孩子们对活动内容的选择,蕴含着孩子们对课程资源的经验取向,促进了儿童认知的延伸和建构。
意义链接:走向课程实践过程的有效互动
行动一:聚焦“观察”,融入儿童视角,持续追踪课程问题。根据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我们始终将观察和正确解读儿童的行为,作为课程实践的逻辑起点与核心,一方面持续用照片、视频、音频等记录方式对特定的事件进行微格式记录,用“叙事”的方式真实展现学习者的经历、资源的利用、课程的发展;另一方面帮助教师从研究的视角连续性地观察儿童,渐进性梳理生成课程资源,定期开展课程故事分享会、主题研究沙龙会,审议追踪课程问题,反思资源的适宜性,积极回应儿童的兴趣需求与经验生长。
行动二:链接《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化课程审议,关注课程资源链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儿童发展的基本蓝图与儿童研究的科学导引,落实《指南》是课程资源转化为儿童经验的保证。我们在系列专题研究中,充分利用“工具支架”,强化课程审议,帮助教师架起“教育现场与理性思辨的有效互动与意义联结”,引领教师拾级而上。
行动三:拓展“对话”,支持课程创生,形成经验同频共振。为了让教师有更为强烈的儿童意识、资源意识、课程意识,实践中,我们从“儿童观察记录”“资源利用与生成”中不断发现、识别课程线索,并融入日常教育计划、游戏方案、环境改造之中,通过持续的互动与呼应,促进幼儿、课程、教师的共同发展,建构编织真正追随儿童的课程。
融合创生:优化儿童经验生长的积极建构
策略一:“更儿童”的定位。杜威曾说:“教育即经验的改造。”面对儿童,我们要思考的是:所有的经验是不是都可以进入课程?怎样的经验具有满足孩子需求的属性?我们认可、尊重每一个孩子的选择与体验,让课程真正回归儿童,开发适合他们自己的独特的“生命图景”。
策略二:“更灵动”的体验。一切学习来自经验。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注重创设契合幼儿经验与发展的活动情境、生活场域,把有利于幼儿成长、能够为他们未来生活做准备的相关生活内容请进活动中,全力与孩子一起构建有生命感动的实践教育活动。
策略三:“更深入”的融合。课程是浓缩的儿童世界图景。我们将“关联与整合”作为课程实践的关键,努力打破固有的界限,根据儿童兴趣或经验,根据内在逻辑,探寻课程资源诸多要素之间多维、多向的融合,促进课程品质不断优化。如儿童生长需要多方力量的有效凝聚,儿童发展需要多元资源的深度融合。为此,我们高度重视家园合作,邀请幼儿、家长参与活动的策划、准备、实施全过程。
在“从课程资源到儿童经验”的实践中,幼儿在课程中主动发展,教师在研究中积极投入,资源在儿童经验中落地生根。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核心是行动研究,长期的园本行动构成了幼儿园及教师重要的课程实践链,引领课程改革走向深入。我们将保持“与儿童共同思考”的互动状态,以专业的视角研究幼儿的学习,催生课程实践内生力量,积极推动课程质量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