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执教感悟

教坛逐梦 不舍前行

作者:朱 平 发布时间:2021-12-1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朱平

  从刚跨出大学校门意气风发的年轻小伙,到再过几年就将步入不惑之年的骨干教师,我在自己的“教育试验田”默默耕耘15年,体会着教师“披星戴月,不辞劳苦”的付出和奉献,理解到教育责任中的艰辛和不易,也收获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幸福之源。

  在课堂教学中磨砺自我

  清代诗人郑板桥一生画竹、写竹,曾留下诗句:“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画竹如此,教书育人亦然。

  日想夜思,由生到熟。入职初期的我,时常会从网上搜索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观看,也常常备课到深夜,对每一份教案进行精雕细琢。我不断积累、探索、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精心打磨语文课。与此同时,我坚持总结、反思、完善,广泛阅读语文名家的书籍,吸收众家优点长处,助力自身成长。但对我来说,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于是,我从教学实际出发,形成个性化的课堂实践,逐步树立语文学科自信力,在研究中一步步向着优秀进发。

  从校级的专业技能大赛和优课竞赛,到区级、市级的各类教案设计、论文评比、优课竞赛、基本功大赛、业务考核大赛,再到省级的“师陶杯”“五四杯”论文大赛,我在各类教学竞赛中总结成败得失,逼迫自己成长。

  一路走来,一路收获。我获得过淮安区优课竞赛一等奖第一名,多次荣获淮安区高三教师业务素质大赛一等奖。三次获得省“师陶杯”论文大赛一等奖。

  在学习研修中提升自我

  学有涯而知无涯。教育之路上,我不愿满足于现状,始终渴望着新的知识和新的突破。2011年,我成功考取苏州大学(学科语文)方向教育硕士。从淮安跨越长江来到另一座山水之城——苏州,我经历了一次彻底的变化。

  在这里,我遇到了一大批为了语文教学梦想而汇聚在一起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当中有李凌云老师、许嫣娜老师,还有黄邵震老师、孙奕丹老师、陈建红老师、石炜祥老师……我忘不了班主任吴邦域老先生在春节放假前的那一声声提醒,这是一种精神,也忘不了我的导师王家伦教授一直给予我的关怀与帮助,这是一种力量。

  2014年,我完成了5万多字的教育硕士论文《论语文教学“平民化”的建构》。在苏州大学读研的3年间,王家伦教授影响我至深。从课上的神采飞扬到课下的真诚交流,从论文的基本框架到每一段内容的字斟句酌,从一生都在追求一堂至高境界的“平民化”的语文课,到闲暇时精心拍摄生活中的一花一草,王家伦教授以自己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感受到了一位老苏大人身上呈现出的精神张力,也让我理解了苏大“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校训,更让我懂得了在教育之路上要锲而不舍地前行,去实现普通梦想里的灿烂金黄。

  在教育教学中成就自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无论是教育活动还是教学工作,都像一场淘金,千遍万遍过滤,淘尽泥沙后才能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工作前几年,“淮中之声”广播站、《新淮中》编辑部、新淮中微信公众号都出现了我忙碌的身影,校运动会、科技文化艺术节、“学总理·创三好”等大型活动以及学校青年教师的婚礼上,都留下了我主持的精彩瞬间。从校内走到校外,从区级演讲比赛到市级朗诵比赛,从国庆文艺演出到歌咏比赛主持,在一次次的教育活动中,我不断锻炼着自己的胆量和勇气,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

  在教学工作中,我同样力争上游。工作以来,我先后有30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和省级杂志上,并在省市区各级教科研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其中,《谈语文课堂的“常态”追求》发表于2017年第4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并被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7年第8期索引;《语文教学呼唤“平民化”》发表于2019年第4期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亟待解决“听障”问题——以唐江澎〈白发的期待〉口语交际教学为例》发表于2019年《语文教学通讯》10期……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炼出新的教学观点,这些思考也引导着我的语文教学研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目前,我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语文教学“平民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经进行到研究中期。

  世上没有一朵不期待盛开的花,不论煌煌如牡丹,还是微小如野花。花开有时,真诚祝愿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梦想都能粲然绽放。

责任编辑:陈路

教坛逐梦 不舍前行
发布时间:2021-12-10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朱 平

  ■朱平

  从刚跨出大学校门意气风发的年轻小伙,到再过几年就将步入不惑之年的骨干教师,我在自己的“教育试验田”默默耕耘15年,体会着教师“披星戴月,不辞劳苦”的付出和奉献,理解到教育责任中的艰辛和不易,也收获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幸福之源。

  在课堂教学中磨砺自我

  清代诗人郑板桥一生画竹、写竹,曾留下诗句:“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画竹如此,教书育人亦然。

  日想夜思,由生到熟。入职初期的我,时常会从网上搜索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观看,也常常备课到深夜,对每一份教案进行精雕细琢。我不断积累、探索、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精心打磨语文课。与此同时,我坚持总结、反思、完善,广泛阅读语文名家的书籍,吸收众家优点长处,助力自身成长。但对我来说,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于是,我从教学实际出发,形成个性化的课堂实践,逐步树立语文学科自信力,在研究中一步步向着优秀进发。

  从校级的专业技能大赛和优课竞赛,到区级、市级的各类教案设计、论文评比、优课竞赛、基本功大赛、业务考核大赛,再到省级的“师陶杯”“五四杯”论文大赛,我在各类教学竞赛中总结成败得失,逼迫自己成长。

  一路走来,一路收获。我获得过淮安区优课竞赛一等奖第一名,多次荣获淮安区高三教师业务素质大赛一等奖。三次获得省“师陶杯”论文大赛一等奖。

  在学习研修中提升自我

  学有涯而知无涯。教育之路上,我不愿满足于现状,始终渴望着新的知识和新的突破。2011年,我成功考取苏州大学(学科语文)方向教育硕士。从淮安跨越长江来到另一座山水之城——苏州,我经历了一次彻底的变化。

  在这里,我遇到了一大批为了语文教学梦想而汇聚在一起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当中有李凌云老师、许嫣娜老师,还有黄邵震老师、孙奕丹老师、陈建红老师、石炜祥老师……我忘不了班主任吴邦域老先生在春节放假前的那一声声提醒,这是一种精神,也忘不了我的导师王家伦教授一直给予我的关怀与帮助,这是一种力量。

  2014年,我完成了5万多字的教育硕士论文《论语文教学“平民化”的建构》。在苏州大学读研的3年间,王家伦教授影响我至深。从课上的神采飞扬到课下的真诚交流,从论文的基本框架到每一段内容的字斟句酌,从一生都在追求一堂至高境界的“平民化”的语文课,到闲暇时精心拍摄生活中的一花一草,王家伦教授以自己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感受到了一位老苏大人身上呈现出的精神张力,也让我理解了苏大“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校训,更让我懂得了在教育之路上要锲而不舍地前行,去实现普通梦想里的灿烂金黄。

  在教育教学中成就自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无论是教育活动还是教学工作,都像一场淘金,千遍万遍过滤,淘尽泥沙后才能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工作前几年,“淮中之声”广播站、《新淮中》编辑部、新淮中微信公众号都出现了我忙碌的身影,校运动会、科技文化艺术节、“学总理·创三好”等大型活动以及学校青年教师的婚礼上,都留下了我主持的精彩瞬间。从校内走到校外,从区级演讲比赛到市级朗诵比赛,从国庆文艺演出到歌咏比赛主持,在一次次的教育活动中,我不断锻炼着自己的胆量和勇气,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

  在教学工作中,我同样力争上游。工作以来,我先后有30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和省级杂志上,并在省市区各级教科研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其中,《谈语文课堂的“常态”追求》发表于2017年第4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并被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7年第8期索引;《语文教学呼唤“平民化”》发表于2019年第4期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亟待解决“听障”问题——以唐江澎〈白发的期待〉口语交际教学为例》发表于2019年《语文教学通讯》10期……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炼出新的教学观点,这些思考也引导着我的语文教学研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目前,我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语文教学“平民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经进行到研究中期。

  世上没有一朵不期待盛开的花,不论煌煌如牡丹,还是微小如野花。花开有时,真诚祝愿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梦想都能粲然绽放。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