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能够从普通之中出类拔萃的才算得上特别,比如鹤立鸡群,因为高出一筹,一马当先,因为快出一步,万绿丛中一点红,因为颜色迥异。因此能够超越芸芸众生者为高大上,能够超越凡夫俗子者为圣贤哲,能够表现出独特的色彩、风格、特征者称之为特色。既然是特色,那就应该是五颜六色,金碧辉煌,精彩纷呈,耀眼夺目。
独特的色彩、风格、特征、特长,这是够得上特色的基本要素。参照这一标准,审视近年来很火热的学校特色创建工作,感慨很多,要说的话题也很多。
学校要发展,教育要提升,教育行政部门推动要有抓手,基层学校行动要有载体,两者呼应,默默契合,于是特色创建被隆重推出,积极推进,从年初项目申报,年内现场推广,年终考核奖励,从特色项目到特色学校,以课题引领,项目助推,特色彰显,学校特色创建比内涵,比做法,比宣传,比展示,比形象,比成效,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独领风骚,独树一帜,通过特色创建把学校校长和教师教育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把聪明智慧发挥出来,投身到教育改革创新的变革之中,特色创建是学校内涵建设孵化器,成果展示光荣榜,创建带动确实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特色创建具有推动作用,前提是特色创建必须选项适合确当,指导思想正确,方法步骤得当,措施实施扎实。成功与否的标志是特色创建在“特”字上是否呈现出了别样的特征,在“色”字上是否呈现了别样的色彩?特色创建不仅要着调,曲调合谱,衣身般配,也要着色,赤橙青蓝,色彩绚丽。
面对形形式式的特色创建,透过热闹看门道,掀起华盖看实质,特色不明显,色彩不浓艳,表里不如一,推进不深入,动机不纯正的创建,走调的,变味的,差色的创建使“特色”二字大打折扣。
其一,盆景式的。按照特色创建的一般规律,特色创建到了一定的阶段,内涵丰富,积累丰厚,成果丰硕,特色就会呈现出自然而然,五彩缤纷的展示,展示成果犹如绿叶丛中的红花,花圃之中的盆景。但是如果把单纯的盆景追求和盆景展示当做特色的创建的功利目的,眼睛盯着几盆夺人眼球的盆景,以盆景代替园林。特色创建由个别人代替大多数人,只有几个人在搞,或者只有部分班级在搞,只是花钱请来一些专家学者在搞,大多数学生和教师不关心、不参与,不受益。特色仅仅是表现在几块展板上,几本材料汇编上,几篇发表的文章上,做点表面文章,搞点花架子,如果只是搞这种标签式的,贴牌式的,应景式的盆景特色,那么特色创建的动机就不纯,路子就不对。特色创建不是用来邀功请赏的,不是用来标榜炫耀的,更不是用来追名逐利的。出现此种怪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端正特色创建的目的。特色创建是学校发展,师生成长的一种过程体现,一旦确定特色创建,就要吸引师生积极参与,重视过程管理与过程积累,让师生享受过程,从中得益。没有师生广泛参与性的特色创建再好也不属于大家,也是没有生命力和说服力的。
其二,间隙式的。犹如季节性河流,仅是夏天发水时流,春秋冬三季滴水不流。间隙性喷发,喷了一次,下次不知道猴年马月喷发。刮阵风,下暴雨,风雨一来,铺天盖地,风雨骤息,不见踪迹。不是一以贯之的长年累月的搞,而是有选择的,阶段性搞,间隙性搞,突击性搞。究其原因,是因为不肯花力气真搞特色,而是把学校特色当做演戏的道具,演给人看。平时不搞,有人来参观就装模作样的搞,上级来检查就急急忙忙的搞,轰轰烈烈地搞。人一走,戏就散,搞完了就马放南山,偃旗息鼓。还有一种搞法是虎头蛇尾,追风头,赶浪头,上面有布置,有要求,龙头摆起来,龙尾不得不动两下。时过境迁,无人问津。搞特色要端正思想,老老实实,不表演,不作秀,不为别人搞,而为自己搞。特色创建忌讳突击性进行,运动式推进,更不是见风是雨,立竿见影。特色创建不要暴风骤雨,而要和风细雨,细水长流。不要开门三日热闹,而要一年四季余音绕梁。贯穿在平时的大多数时间里,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大多数过程中,特色犹如参天大树,有着深厚的根基,特色创建才能相伴师生,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其三,奢华式的。违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者乡下锣鼓乡下敲的做事原则,罔顾特色创建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有基本的条件这一基本规律。比如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搞舞蹈特色已经显得勉强,但是要搞摄影特色,我就要问问为什么?那里有风景名胜区吗?那里毗邻照相机厂吗?选配照相机是不是特别优惠方便呢?如果不是,要那里的留守儿童或者打工子弟购买照相器材合适吗?不用说是单反相机,就是普通的数码相机,也是要上千的费用吧。就常识而言,玩摄影尤其是玩单反都是烧钱的玩意,否则不会有人说“单反穷三代”。显然这种奢华的特色创建超越了学生的家庭条件,做起来缺少毫不差钱的经济基础的支撑,捉襟见肘,说起来缺少顺理成章的民意基础的呼应,脱离现实,名不正,言不顺,匪夷所思,行之不远,毫不足取。凤栖梧桐,虎踞山林,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师生,适宜什么样的特色必须动脑筋费思量,水土相宜,禾苗生长,如果是水地种旱谷,坡地种水稻,那只能张冠李戴四不像,南辕北辙差得远。
……
还是回到特色说创建。特色创建必须从准入门槛进入。就如一个人能吃饱了才开始讲究吃好了,会走路了才开始跑步。内涵发展特色创建品牌打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超越,不得冒进,没有过得了资格赛,入场卷还没有拿到手,就想参加开幕式,举行预赛决赛,那是不可想象的。那么这个资格赛是什么呢?那就是学校的常规管理到位,进入了规范管理甚至是精品管理的阶段,学校有资格、有精力、也有能力进行内涵发展方面的探索。做不到这一点,不把空白填补了,漏洞堵上了,根底不厚,先天不足,锦上添花的事情你千万不要做,做了也是顾得了面子顾不了里子,难以顾全,过得了初一过不了十五,难以为继。
在大家多在关注特色,创建特色的时候,我倒是希望大家想想这三个问题:学校最好的特色是什么?学校最亮的品牌是什么?学校最高的荣誉是什么?学校最好的特色是什么?我以为是常规。常规的风向标是学风、教风、校风。常规抓好了,学校才有资格抓其他的创建。学校最亮的品牌是什么?我以为是质量。质量的考核表是学生的合格率、优秀率和升学率。质量抓好了,学校才有资本抓其他的特色。学校最高的荣誉是什么?我以为是和谐。和谐的满意度包括班子对校长的满意度,教师对班子的满意度,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家长对教师的满意度,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满意度。和谐抓好了,学校才有余力抓其他的品牌。
从这个意义上讲,特色创建一要打牢基础,不做基础不牢,摇摇晃晃的事情,二要选好项目,适合于我,既不趋众雷同,又不怪模怪样,不做不着调的事情,三要上好色彩,特色鲜明,不做色不全、色不纯的事情。把这三件事情做好了,常创常新,人看人赞,特色创建才能体现本质,体现价值。因为只有着了调着了色的特色才出色。
(作者单位:丹阳教育局)
编辑:李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