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大家论道 > 正文

安静 安心 安然

作者:周竹生 发布时间:2015-10-1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读书要安静,学校要清静。

从教育的原生态来审视,安静应该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保证和教学正常的最基本的外在表象。幽静校园,读书圣地。不仅是现在,从有学校开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就是学校的基本属性。通观唐宋明清,书院是读书的场所,所有的书院都是在风景优美、人迹罕至的地方。读书需要清净,只有清净才能读得进好书,才能出得了智慧思想。从一些老校名校的所处的环境位置来看,无不是庭院深深,林木葱郁,风景优美,幽雅静谧之胜地。

让学校安静下来,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有三方面的事要做。

学校要安静必须先从周边环境整治做起。通过整治学校周边重点场所,强化上学放学等重点时段、路段的巡逻守护,保持学校周边环境文明秩序,安宁和谐。没有社会闲散青年在校边游荡、聚集、滋扰、敲诈欺负学生等违法犯罪行为,也没有偷窃,打架,逃学等现象;没有向学生出售“三无”食品甚至过期、变质、腐败食品以及淫秽、色情、暴力书刊、影音光盘、口袋书、管制刀具等危及学生身心健康和高音招徕,高声喧嚣的经营行为;没有黑网吧等违规娱乐场所常存;没有来往云集存在安全隐患的不法车辆、超员超载车辆、家长接学生车辆。

学校要安静必须从守好学校的大门做起。学校重地,读书之地,非有必要,不要轻易打扰。时下部门和社会有一种愈演愈烈的活动热潮,其表现为大小事情都要进学校,大手都要去牵小手,好像不搞这一活动显得不重视,搞了这个活动任务就完成了。比如秸秆禁烧进校园,廉政文化进校园,法制文化进校园,平安创建进校园,交通安全进校园、禁毒宣传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科普大篷车进校园、防震演练进校园、防控艾滋进校园、慈善文化进校员、民间文化进校园、食品安全进校园……每一个活动从自身而言都有冠冕堂皇的进校园的理由,学校如不热情欢迎,不但面子上过不去,还被视作工作上不重视不配合。如果一进校园就积极配合的话,那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学校学生也有点像赶庙会,上集市,热闹是热闹了,但是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得不因此受到影响,校方应接不暇,疲于应付。对于这些进校园牵小手的活动,是否需要来者不拒,学校要有原则和主张,但这也不完全是校方的问题,有关部门也要为学校着想,把需要和可能,初衷和效果通盘考虑,使学校的大门可开再开,要开再开。

学校要安静必须让学生进校就入静读书。安静是学习的先期状态,是进入学习境界的保证。课堂安静是学校最根本的安静。这一安静更体现在自习课上,教师在与不在都一样,自我管理,自我管束。管得了自己的脚,不随便下位置,管得了自己的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管得了自己的嘴,不随便讲话。我曾在一个学校的大门口看到这样一句话,入校即入静,进校就看书。在有旁人的时候,安静是一种礼貌,不管是什么声音,哪怕是音乐,当别人不需要它的时候,就是一种噪音。说明学校已经意识到入静对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培养学生入静的好习惯了。老师要强调并观察,学生上课铃响了能立即安静下来吗?放学、课间活动时能安静地排好队下楼梯吗?就餐时能做到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吃饭吗?午休时能安静地休息吗?自习课上你能不说话,专心的投入学习吗?要通过反复教育,使学生真正懂得并做到安静是一种读书习惯,是一种文化修养。

执教要安心,从教要入定。

这主要说的是教师。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工程师能否做好,关键看自己的灵魂所属,是否真心投向教育,是否全心扑向工作,是否安心守在学校。当今时代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经济早已突破学校大门和围墙的阻隔,使得有一些教师本属于教师的属性少了,不属于教师属性的社会属性多了,不属于教育属性的经济属性多了,在商品经济和奢靡文化的诱惑下,在社会分配不公的刺激下,思想难免从简单转为复杂,心态难免从淡泊转为浮华,原本淡定坦然淳朴之心渐渐被世俗的利诱偷走本色。

作为教师不能安心从教,心思总被社会上浮华的东西吸引着,或者赶着牌局,或者赶着饭局,或者忙着网购,或者忙着养生,或者乐着车游,迷着野驴,或者偷着做家教,兼着做生意……还有一部分教师,进教室教书提不上劲,做与教学不相干、与职业不相关的事情劲头十足,不务正业还自我感觉良好,不知悔改。凡此种种,只要沾着其中的一点,不能合理把控,沉溺其中,必定心不在焉,志不在其,就会把学校的管理制度,纪律要求当做限制,有很多的不舒服,就会把学校布置的每一项工作当做麻烦,有很多的不愿意。心野了,就会漫游,服务区早晚会移出学校,心大了,就会自大,手里捧的饭碗已经嫌小,自然什么规章制度职责责任在其看来,全是浮云。设想当这种风气明里暗里滋长时,谁还愿意在学校里穷忙,谁还愿意在学生身上多花功夫?试想一个学校如果没有一批起早摸黑,任劳任怨的教师在为学生为学校穷忙,转而变成一切向钱看,计件计酬,斤斤计较,把自己等同于钟点工,到点完事,拿钱走人,学校的事情还有人愿意奉献着做吗?还能做得更好吗。

教育的工作更多的不是力气活,而是良心活,心与心的交流,更要用心去做。人在此地而心不在焉毫无用处,可见只有心回来了,才能真正做到一个萝卜一个坑,坑满不空,一份薪水一份事,不发空饷,学校人有事做,事有人做,人做正事,争做好事,把教育的事情做到位。

学校要安然,教育要自在。

遵循教育规律,自由自在自然地办学校,自然的教育才是纯真本色的真教育。然而令学校纠结的是,套着面具,戴着镣铐,捆着绳索,背着重负,被一双双无形的手操纵者办教育才是学校的真实状态。最简单的,在一些学校想做的事情,因为经费不足,想建设的项目无力建设,因为教师不够,想开设的课程只能雇人代替,而不想做的事情,不能做的事情,一件件派下来,压下来,不做不行,非得要做的话,很多只能作假应付。

这还不是最纠结的事情,最令学校忐忑不安的是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创建和检查。上面有要求,人家都创建,自己按兵不动不妥;而一随大流,则有一连串的事情摊上来。创建不断,省字头要创建、市字头要创建、县字头要创建,现代化要创建、均衡化要创建……检查不停,教学质量要调研,体质健康要检测,平安校园要检查,食品卫生要抽查……创什么,怎么创,查什么,怎么查?每一次创建都是一次登山爬行,每一次检查都是一次逃难奔忙,学校在这种状态下运行,从校长到教师,不累也累,不烦也烦,不怕也怕。

跳出这种纠结的非常态,进入学校教育的正常态,很显然是安静,学校里静悄悄的,都是勤奋的学子在专心致志地读书;安心,教师安心教学,安于现状,心思与精力没有跑冒滴漏;安然,教育回归本源,学校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对照安静、安心、安三面镜子,抓好常规,坚持规范管理;抓好秩序,保持良好秩序,抓好质量,体现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之上,有精力再抓出点办学特色,创建教育品牌。如此校园安静,教师安心,学校安然,教育从容不迫,踏踏实实,希望这就是教育的“新常态”。

(作者单位:丹阳教育局)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