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大家论道 > 正文

春天如约而至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3-0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在人们急切的盼望中,春天,如约而至。

  春风一送暖,群芳齐争艳。那一团团、一簇簇、一树树,红的,白的,粉的,竞放出一季的灿烂。

  而暖暖的春意,不仅来自大自然,更来自尼勒克的教育。“让尼勒克县的孩子能在自己的家乡享受到一流的教育。”这是常州市武进区援疆工作组全体人员的心愿。在尼勒克县,当工作组的领导们看到孩子们在破旧的校舍中学习活动的情景时,心中隐隐作痛。要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教育硬件环境势在必行。为此,工作组发出了总动员令:“援疆资金向教育倾斜,着力改善基础设施。”这一决策为尼勒克县的教育教学条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3年8月30日,投入援疆资金8300万元的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一所现代化、智能化、园林化的全疆一流双语高级中学就建在尼勒克县人民的身边,暖了全县百姓的心。投资200万元的两所农村双语幼儿园,全部建在边远地区,让那里的孩子欢呼雀跃。向全县中小学捐赠的价值100余万元设备陆续到位,包括图书9000多册、课桌椅650余套、电教设备10套……多方投入让尼勒克县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积极开展“双百双千”活动,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连续3年每年资助818名贫困学生,每人每年1000元……“想方设法,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是工作组的要求。

  2015年10月21日,尼勒克县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级评估验收。作为一个全国贫困县,尼勒克县能在伊犁州各县市中第一批通过评估验收,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在这“奇迹”的背后,是武进援疆工作组的一腔热血和全身心的投入。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质量要提高,必须先提高师资水平。

  “我们来援疆,不能仅仅只是‘输血’,我们要想办法,变‘输血’为‘造血’,变教师为导师。要提高师资水平,我们能做些什么?”工作组的成员们不断反思、总结。

  几经讨论,集思广益,一套方案逐渐浮出水面:以培训为抓手,组织理论学习。要变革管理育人模式与课堂教学形式,必须先更新教师理念。

  以集体备课为突破口,提高教师研究能力;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直接示范引领课堂改革。共识一旦达成,立即付诸实施。于是,专家名师来了。县教育局邀请武进区教育局专家团一行11人到尼勒克深度调研,走访了9所中小学校,重点围绕加大投入管理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2015年暑假,由6位江苏省特级教师领衔的一系列高层次培训先后开展,促进两地教师共享理念,在同行中同进,在共享中共赢。援疆教师们也利用自身优势,成立“名师工作室”,引导当地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与34名中青年教师结对,手把手辅导;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组织专题研讨,带动尼勒克县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2014年、2015年的暑期,县教育局邀请武进区30余名优秀校长与教师骨干,分批次对全县6000余人次不同层面的教育工作者开展“菜单式”培训;还将教育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跟岗锻炼纳入人才援疆项目,先后组织5批次60多名尼勒克教师到武进开展为期半年至一年的跟岗学习,使全县43所中小学全部与武进学校结对,实现校校、班班结对。

  同时,援疆教师主动参与集体备课,与当地教师商量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什么教法与学法;主动承担起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武进班”的教学,堂堂课公开,用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当地的教师明白什么是师生互动、教学共生;什么是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一系列的培训为尼勒克县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无穷活力,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教学热情也空前高涨。这恰如春风化雨润无声,让尼勒克教育焕发出一片生机。

  工作组充分考虑到教育现代化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决定援建尼勒克县县教育信息局域网,这将极大地丰富尼勒克教育的内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十三五”期间,援疆资金还将投入1500万元,实施尼勒克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使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互联宽带网络覆盖全县。

  又是一年春来早,尼勒克教育的明天已经可以预见。春风唤得百花开,春风吹得人心暖,尼勒克教育必将姹紫嫣红、胜景繁华。

  (薛新洪,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副校长,曾于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参与援疆工作,任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李月昭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