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杏坛星光 > 正文

沈燕琴:以琴为媒,为特殊儿童打开一扇窗

——记无锡市梁溪区塔影中心小学教师沈燕琴

作者:于国宁 发布时间:2017-06-0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本报记者 于国宁

  不久前的一天,在绵绵细雨中,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亮区域名片,讲教育故事”大型新闻行动采访团来到无锡市梁溪区塔影中心小学采访。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伴着滴滴答答的雨声,教室里传来了《致爱丽丝》的优美琴声。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这曲子出自一个唐氏综合征患儿之手。而这位“唐宝”的指导教师就是此行的采访对象——2015年“中国好人”、该校音乐教师沈燕琴。

  一位非特教老师的教育情怀

  在无锡市钢琴教育界,沈燕琴拥有较高知名度,这源于其高超的钢琴教学水平。她所指导的学生,有的在钢琴国际比赛中获奖,有的进入音乐学院学习,很多琴童想投到她的门下,却因其严格的择人要求而不能如愿。但在沈燕琴的众多学生中,却有几个极其特殊的学生——智障儿童。沈燕琴并非特教工作者,但多年来,她用爱心扶助特殊儿童,以慧心探索特教新路,在特教领域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个偶然的机缘,沈燕琴接触到特殊儿童,他们那如水般纯净的心灵令她心动,而他们那被病魔束缚的心智又让她心痛。如何帮助这些特殊孩子,成了沈燕琴的心结。思来想去,她尝试教他们学习弹钢琴。“雅乐怡情,雅乐启智,雅乐养心,雅乐正身”是沈燕琴秉持的音乐教育理念,她深信,音乐对人的心智开发具有特殊功能。“上帝为他们关上了一扇门,我就用音乐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吧。”带着这个心愿,2009年,沈燕琴走进崇安区辅读学校,选了5个特殊孩子,利用每天午休时间教他们弹奏钢琴。

  8年时间里,沈燕琴一直以志愿者的身份教特殊儿童弹琴,不收分文报酬。凭借多年来积累的钢琴教学经验,沈燕琴总结了一套专门针对特殊儿童的钢琴教学技巧,慢慢培养孩子对钢琴的浓厚兴趣。原计划每次教一节课,实际上授课时间却常常超过1小时。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信,沈燕琴经常带他们参加各种钢琴比赛,使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获得锻炼和成长。

  “钢琴小王子”是这样炼成的

  教学过程中,沈燕琴将唐氏综合征患儿乐乐(化名)作为重点扶助对象,开始了“雅乐启智”教学的大胆尝试。时间过得很快,在沈燕琴的帮助下,乐乐取得了很大进步:他通过了钢琴业余等级考试八级;在第六届“和乐大使”江苏选拔赛中,他和正常孩子同台竞技,获得三等奖和励志奖。作为一个特殊儿童,乐乐不但学会了辨识五线谱,还善于用琴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他流畅而富有感情地弹奏出《白毛女》《土耳其进行曲》《彩云追月》等一支支钢琴曲时,专家评委无不被他的音乐深深感动。

  音乐的力量是神奇的。学习钢琴以后,乐乐变得更加聪慧,口齿清楚了很多,与人交流不再那么困难;同时,练琴也增强了他的意志力。一首曲子总有几个难点,唯一的方法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在沈燕琴的鼓励下,乐乐总能坚持下来。“有的时候一首曲子我就要教两个月。”沈燕琴说,学习钢琴还让乐乐变得更加自信,在学校里每逢有活动,老师们就让乐乐登台演奏,慢慢地,他为自己赢得了“钢琴小王子”的美名。

  钢琴演奏,为特殊儿童融入社会创造了可能。2014年5月,南京乐活公益发展中心为唐氏综合征患儿举办了一场慈善募捐义演晚会,乐乐在晚会上独奏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并和其他孩子四手联弹《让世界充满爱》。在沈燕琴的帮助下,这个一直需要家人和老师照顾的特殊孩子,第一次用才艺奉献了自己的爱心。

  平凡的教师,高尚的灵魂

  乐乐的成功,鼓舞着沈燕琴在“雅乐启智”的道路上作进一步探索。带着造福更多特殊孩子的心愿,她和公益机构南京乐活公益发展中心开展合作,联手组建“憨豆音乐助疗教室”.现在,除了乐乐之外,这个助疗教室还有许多特殊孩子跟着沈燕琴学琴。借助音乐,他们的康复训练取得了明显效果。

  在大家眼里,沈燕琴拥有一颗恒心。8年中,她对特殊儿童倾囊相授,从未中断。特殊孩子的智力与常人有异,学习并非一帆风顺,面对挫折和困难,父母时有气馁。每逢此时,沈燕琴总是鼓励家长对孩子要有信心,陪伴孩子渡过难关。

  音乐为这些特殊孩子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的世界洒满阳光,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沈燕琴的付出。她的爱心和智慧经过媒体报道,感动了无数人,她也因此被评为2015年“中国好人”.梁溪区教育局局长李方平这样评价沈燕琴:“我被她深深地感动。教会一个孩子学琴不难,教会一个孩子学好琴有点难,教会一个智障儿童学好琴太难了。但她做到了。当我们沉浸在孩子天籁般的琴声中时,分明从中触摸到了沈老师伟大的人性光辉。她是一名平凡的教师,却拥有高尚的灵魂!”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