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杏坛星光

于长青:甘为乡村“孩子王” 不负青春不负梦

作者:顾道勇 王为铜 于长青 发布时间:2020-05-06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顾道勇 王为铜 于长青)2014年9月,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时至今日,言犹在耳,鞭策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如既往地将满腔热血和无限豪情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教育事业。年轻的乡村教师于长青是扬州仪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这本红彤彤的荣誉证书,被他放在办公桌上的醒目位置。他说,要时时提醒自己:坚守平凡岗位,不忘教育初心,为教育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坚守初心做“先飞鸟”

  2012年8月,于长青得偿所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与此同时,在他身边隐约传来“男孩子做教师没多大前途”的好言规劝。但他坚守初心毫不动摇,并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奉为圭臬,勤勤恳恳工作,认认真真做事,坚决完成学校交派的各项任务。于长青说,他曾在课后反思中写下这么一句话以自勉——一襟壮志于教育甘守三尺讲台,两袖清风在乡村不负一寸光阴。

  走上三尺讲台,于长青逐渐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他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增强理论学习,为自己“充电”,并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每节课下,他总爱找来一两名学生进行交流,详细了解学习状况和生活情况,耐心解答各种疑问和困惑;中午,他总是端出一张椅子,捧着一本书,坐在教室门口静心研读,自我提高的同时也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下班后,他时常觉得事犹未竟,便坚持带上教材、教参或是一摞未批完的作业回家,才觉得心安理得……

  夜晚,是撰写教案的最佳时机。如何让课堂教学更接地气更生动有趣,是于长青每个晚上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他在儿时回忆里找素材,在现实生活中寻案例,在互联网上查资料,将它们编成一个个蕴含哲理、充满正能量的小故事,穿插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并巧妙地将其串联起来,从而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构建高效率的教学新模式。

    走家串户架“沟通桥”

  于长青在月塘镇待了7年,每天骑行40多公里上下班,并时常深入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在漫长家访过程中,他和家长促膝长谈,将学生在校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同时也详细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的更多信息,从而拉近了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这对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于长青将家访重点放在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身上,每年结对帮扶1至2名学生,为他们辅导功课,送去生活和学习用品,并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此外,他主动强化与家长的电话联系,增进了解的同时,也逐渐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某一次放学,一学生家长打来电话,与他推心置腹地谈论孩子的教育问题,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足足1小时零3分钟的通话时间,仍觉意犹未尽。有了这良好的家校沟通,该名原本比较顽皮的学生在各方面都逐步有了不小的进步。后来,于长青还特意去该名学生家进行回访。正趴在地上玩游戏的学生,一见他进门,就立马正襟危坐,并拿起语文书,在他身旁一本正经地读了起来……经过持续关注和耐心引导,该名学生的语文成绩终于有了长足的进步。于长青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孩子的母亲,她喜极而泣。

  7年时间,于长青无数次披着晚霞,走进村村落落,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深切期盼和对教育工作的充分支持,更加坚定了他努力奋斗的决心。

  爱生如子交“满意卷”

  4年前,于长青被调往月塘镇谢集小学,接任二年级一班班主任。有人说这是一块烫手山芋,班风不正、学风不浓。可干事业哪有一帆风顺的?于长青觉得,越是复杂的局面,越有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于是他咬紧牙关,在不断摸索中试着做出成绩。

  于长青认定了一个教育信条——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早晨,他坚持坐在教室里等待孩子们的到来,久而久之,教室里不见了叽里咕噜的嘈杂声,取而代之的是清脆响亮的读书声;课间,他坚持参与孩子们的闲聊与游戏,增加了解、增进感情的同时,也使课间活动变得秩序井然,操场上、廊道间逐渐没有了那些奔跑追逐的身影;吃过午饭,他坚持与孩子们共同返回教室,安静地趴在桌子上休息,并在规定时间按计划开展阅读与习字,学生读,他也读,学生写,他也写;放学后,他坚持护送学生出校门,直至目送最后一个孩子离开。渐渐地,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他们都清清楚楚,并严格执行,不再需要过多的提醒。

  面对后进生,于长青始终保持充分的理解、尊重和赏识,鼓励他们积极回答问题,孩子们因此变得越来越自信,有时竟能答出其他同学回答不出的难题。此外,他还坚持为后进生辅导功课,并成立学习小组,引领学生互帮互学,形成争优赶先的良好局面。面对困境生和留守儿童,他定期联系心理健康老师进行心理疏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阳光乐观心态,并想方设法为他们争取爱心资助,为他们的生活带去更多的温暖。

  于长青与孩子们打成了一片,拧成了一股绳,开启逆袭模式。班级破天荒地获得了“文明班级”荣誉称号,孩子们的语文成绩也有了大幅度提升,位于年级前列。2020年5月,于长青荣获“仪征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扬州仪征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周灵

于长青:甘为乡村“孩子王” 不负青春不负梦
发布时间:2020-05-06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顾道勇 王为铜 于长青)2014年9月,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时至今日,言犹在耳,鞭策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如既往地将满腔热血和无限豪情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教育事业。年轻的乡村教师于长青是扬州仪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这本红彤彤的荣誉证书,被他放在办公桌上的醒目位置。他说,要时时提醒自己:坚守平凡岗位,不忘教育初心,为教育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坚守初心做“先飞鸟”

  2012年8月,于长青得偿所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与此同时,在他身边隐约传来“男孩子做教师没多大前途”的好言规劝。但他坚守初心毫不动摇,并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奉为圭臬,勤勤恳恳工作,认认真真做事,坚决完成学校交派的各项任务。于长青说,他曾在课后反思中写下这么一句话以自勉——一襟壮志于教育甘守三尺讲台,两袖清风在乡村不负一寸光阴。

  走上三尺讲台,于长青逐渐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他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增强理论学习,为自己“充电”,并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每节课下,他总爱找来一两名学生进行交流,详细了解学习状况和生活情况,耐心解答各种疑问和困惑;中午,他总是端出一张椅子,捧着一本书,坐在教室门口静心研读,自我提高的同时也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下班后,他时常觉得事犹未竟,便坚持带上教材、教参或是一摞未批完的作业回家,才觉得心安理得……

  夜晚,是撰写教案的最佳时机。如何让课堂教学更接地气更生动有趣,是于长青每个晚上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他在儿时回忆里找素材,在现实生活中寻案例,在互联网上查资料,将它们编成一个个蕴含哲理、充满正能量的小故事,穿插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并巧妙地将其串联起来,从而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构建高效率的教学新模式。

    走家串户架“沟通桥”

  于长青在月塘镇待了7年,每天骑行40多公里上下班,并时常深入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在漫长家访过程中,他和家长促膝长谈,将学生在校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同时也详细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的更多信息,从而拉近了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这对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于长青将家访重点放在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身上,每年结对帮扶1至2名学生,为他们辅导功课,送去生活和学习用品,并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此外,他主动强化与家长的电话联系,增进了解的同时,也逐渐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某一次放学,一学生家长打来电话,与他推心置腹地谈论孩子的教育问题,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足足1小时零3分钟的通话时间,仍觉意犹未尽。有了这良好的家校沟通,该名原本比较顽皮的学生在各方面都逐步有了不小的进步。后来,于长青还特意去该名学生家进行回访。正趴在地上玩游戏的学生,一见他进门,就立马正襟危坐,并拿起语文书,在他身旁一本正经地读了起来……经过持续关注和耐心引导,该名学生的语文成绩终于有了长足的进步。于长青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孩子的母亲,她喜极而泣。

  7年时间,于长青无数次披着晚霞,走进村村落落,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深切期盼和对教育工作的充分支持,更加坚定了他努力奋斗的决心。

  爱生如子交“满意卷”

  4年前,于长青被调往月塘镇谢集小学,接任二年级一班班主任。有人说这是一块烫手山芋,班风不正、学风不浓。可干事业哪有一帆风顺的?于长青觉得,越是复杂的局面,越有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于是他咬紧牙关,在不断摸索中试着做出成绩。

  于长青认定了一个教育信条——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早晨,他坚持坐在教室里等待孩子们的到来,久而久之,教室里不见了叽里咕噜的嘈杂声,取而代之的是清脆响亮的读书声;课间,他坚持参与孩子们的闲聊与游戏,增加了解、增进感情的同时,也使课间活动变得秩序井然,操场上、廊道间逐渐没有了那些奔跑追逐的身影;吃过午饭,他坚持与孩子们共同返回教室,安静地趴在桌子上休息,并在规定时间按计划开展阅读与习字,学生读,他也读,学生写,他也写;放学后,他坚持护送学生出校门,直至目送最后一个孩子离开。渐渐地,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他们都清清楚楚,并严格执行,不再需要过多的提醒。

  面对后进生,于长青始终保持充分的理解、尊重和赏识,鼓励他们积极回答问题,孩子们因此变得越来越自信,有时竟能答出其他同学回答不出的难题。此外,他还坚持为后进生辅导功课,并成立学习小组,引领学生互帮互学,形成争优赶先的良好局面。面对困境生和留守儿童,他定期联系心理健康老师进行心理疏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阳光乐观心态,并想方设法为他们争取爱心资助,为他们的生活带去更多的温暖。

  于长青与孩子们打成了一片,拧成了一股绳,开启逆袭模式。班级破天荒地获得了“文明班级”荣誉称号,孩子们的语文成绩也有了大幅度提升,位于年级前列。2020年5月,于长青荣获“仪征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扬州仪征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