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杏坛星光

张克军:用 “留守”换更多山里娃“高飞”

作者:许妍 丁德昶 郁晓艳 李波涛 乔继宁 发布时间:2022-09-16 来源: 江苏教育报

盱眙县天泉湖镇中心小学龙山教学点教师张克军坚守山村教育40年,与同事们一起——

用 “留守”换更多山里娃“高飞”

  ■本报记者 许妍 通讯员 丁德昶 郁晓艳 李波涛 乔继宁

  8月31日,在沿着高低不平的山路行驶1个多小时后,记者终于从盱眙县城到达了天泉湖镇中心小学的龙山教学点,见到了3名正在报到的一年级新生——他们也是该教学点今年的全部新生。新学年,这里的67名学生,将在16名教师的带领下,扬帆前行。

  张克军,是这艘“小船”的“船长”,自1982年从淮安师范学校(现淮阴师范学院)毕业,他已在龙山教学点工作了40年。因为他的坚守,当地的孩子们就无需前往40公里外的中心校上学,这为孩子们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减轻了不少负担。

  “只要有一个孩子,我都会坚持”

  初到龙山任教,张克军和父母的意见产生了分歧。父母认为科班出身的他,回到山村是“大材小用”,以后晋升困难,对象也不好找。但在张克军的反复劝说下,父母妥协了。从那时起,张克军就下定决心用自己的“留守”换更多山里娃的“高飞”。

  双胞胎仲维龙、仲维虎是龙山教学点六年级学生,自两人入学以来,张克军就变成了他们家的常客。5年来,在他的努力下,兄弟俩从考试不及格到门门过90分。兄弟俩告诉记者,在他们班的12个同学中,有9人先后得到过张校长的帮助,如买书包、赠书、课后辅导等。为了让当地老百姓放心,张克军把家安在了龙山,自己的孩子也在龙山上学。

  在张克军的教研笔记中,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句话:“生活皆教育,龙山的学生们如同色彩斑斓的花朵,每个孩子都具有独一无二的闪光点。”小覃是名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在班里没有存在感,张克军就推荐他做班里的“钥匙保管员”。此后,他每天为大家开门关门,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他的一丝不苟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人也慢慢变得自信起来。

  刘生是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海淀分局的工作人员,龙山是他求学生涯的第一站。从山村到北京,龙山给了他坚实的基础,而这个奠基人正是张克军。“在山村,有这样一个有学识、执着治学的启蒙教师,让我受益至今。”电话中,刘生难掩激动。正是张克军和同事们的默默努力,改变了像刘生这样的许许多多山里娃的命运。

  40年里,龙山从中心校变为村小再到如今的教学点,不断“降格”;与此同时,张克军的角色也不断“丰富”:教师、勤杂工、司机……他曾有多次机会调离龙山,但依然选择留了下来。“这么多年的坚守值得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张克军说:“只要有一个孩子,我都会坚持下去。留下来,托住底,山村就有希望。”

  培养标准不打折扣

  只要时间允许,张克军就不放弃任何业务培训、进修的机会。控制授课时间、把握语气语速、进行启发式提问……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实践,让他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优质优课评选、教学论文比赛等活动中频频获奖。2018年,他取得了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在他的影响下,学校其他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为了让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教育,张克军动了不少脑筋。20世纪90年代初,张克军牵头开设了书法、绘画等社团(校本课程),并亲自教授学生书法。他还因地制宜,变多年级“复式教学”为分年级教学,延长放学时间,提供课后服务,带领孩子们从校园走进大自然,以美育心。生源刚开始减少时,他便敏锐意识到要“精耕细作”,鼓励教师实施“精细化教学”,保证每名学生每节课有多次答题、发言的机会。由于部分学科缺少任课教师,张克军除上语文课外,还先后担任多门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学生们都称他是“全科老师”。

  教学点虽然只有67名学生,但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他们都有节目参加全镇的文艺演出,还有学生参加盱眙县艺术节并获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在舞台上展示自我,张克军和教师们每年都会早早开始筹备。没有音响,就从附近的村民家借;没有专业师资,就用电脑播放视频,让孩子们跟着一步步学;没有足够人手,就请求附近村干部来帮忙。

  《少年中国说》是张克军喜欢带孩子们齐诵的一篇文章。吟诵时,张克军常常红了眼眶,“孩子们选择不了出身,但可以树立远大志向,通过努力来改变命运”。现在67名学生中,有40多人的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家访、谈心之余,张克军坚持定期让孩子们和父母视频连线。“张校长的‘傻’是山娃的福。他的愿望其实很朴素,让能飞的飞远些,让暂时飞不走的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培养好一个孩子相当于帮助了一个家庭。”天泉湖镇中心校校长倪仕生说。

  在张克军的影响下,天泉湖镇中心小学教师翟延钦和他带领的英语送教小分队,让家长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翟延钦在中心校课务不减的情况下,义务前往教学点帮带英语,每周两天,驾车在近80公里的山路上来回奔波,今年已是第3个年头。

  “老伙计们”最牵挂的事儿

  在教学点和张克军共事的是一群年均58岁的老教师。如何带好这群“资深”教师,张克军有自己的办法。在他看来,要想管理好队伍,就必须以身示范。于是,张克军见厕所脏便主动打扫,见有垃圾便拿来扫把,长此以往,大家心服口服。

  在学校,张克军像个“救火队员”,哪里需要哪里跑。由于教师们年纪普遍较大,常有人因病请假。这时,张克军总是二话不说,主动代课。每次前往中心校办事,他也总不忘询问,有无要捎带的文件,有无要进城办事的教师,他的私家车成了学校的“公车”。

  同事姜文进说:“20年来,张校长坚持带班、上课,但每年都主动要求将自己的绩效工资降到一线教师以下,让人十分钦佩。”这样的做法,也让龙山教学点的教师多了几分责任感,少了几分职业倦怠。“张校长‘吃的亏’反倒成了大家的‘动力’和情感上的约束力。”

  已满60岁的教师潘茂龙去年曾做过两次脑部手术。第一次术后回家休养不到两周,便返回教学点。然而,两个多月后,他旧病复发,不得不做第二次手术。术后潘茂龙再也无法站上讲台,他便主动要求做教学点的门卫,“只要不离开这个教学点,天天看着这些孩子就行。”

  如今,龙山教学点也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录播室等。教学条件变好了,然而教学点的未来依旧“命运未卜”。随着越来越多的山民搬迁入城,教学点的生源还将不断萎缩,老教师们也将在3年内陆续退休。教学点还能留存多久,还能守着这些孩子几年,成为张克军和他的“老伙计们”最牵挂的事儿……

责任编辑:陈路

张克军:用 “留守”换更多山里娃“高飞”
发布时间:2022-09-16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许妍 丁德昶 郁晓艳 李波涛 乔继宁

盱眙县天泉湖镇中心小学龙山教学点教师张克军坚守山村教育40年,与同事们一起——

用 “留守”换更多山里娃“高飞”

  ■本报记者 许妍 通讯员 丁德昶 郁晓艳 李波涛 乔继宁

  8月31日,在沿着高低不平的山路行驶1个多小时后,记者终于从盱眙县城到达了天泉湖镇中心小学的龙山教学点,见到了3名正在报到的一年级新生——他们也是该教学点今年的全部新生。新学年,这里的67名学生,将在16名教师的带领下,扬帆前行。

  张克军,是这艘“小船”的“船长”,自1982年从淮安师范学校(现淮阴师范学院)毕业,他已在龙山教学点工作了40年。因为他的坚守,当地的孩子们就无需前往40公里外的中心校上学,这为孩子们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减轻了不少负担。

  “只要有一个孩子,我都会坚持”

  初到龙山任教,张克军和父母的意见产生了分歧。父母认为科班出身的他,回到山村是“大材小用”,以后晋升困难,对象也不好找。但在张克军的反复劝说下,父母妥协了。从那时起,张克军就下定决心用自己的“留守”换更多山里娃的“高飞”。

  双胞胎仲维龙、仲维虎是龙山教学点六年级学生,自两人入学以来,张克军就变成了他们家的常客。5年来,在他的努力下,兄弟俩从考试不及格到门门过90分。兄弟俩告诉记者,在他们班的12个同学中,有9人先后得到过张校长的帮助,如买书包、赠书、课后辅导等。为了让当地老百姓放心,张克军把家安在了龙山,自己的孩子也在龙山上学。

  在张克军的教研笔记中,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句话:“生活皆教育,龙山的学生们如同色彩斑斓的花朵,每个孩子都具有独一无二的闪光点。”小覃是名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在班里没有存在感,张克军就推荐他做班里的“钥匙保管员”。此后,他每天为大家开门关门,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他的一丝不苟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人也慢慢变得自信起来。

  刘生是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海淀分局的工作人员,龙山是他求学生涯的第一站。从山村到北京,龙山给了他坚实的基础,而这个奠基人正是张克军。“在山村,有这样一个有学识、执着治学的启蒙教师,让我受益至今。”电话中,刘生难掩激动。正是张克军和同事们的默默努力,改变了像刘生这样的许许多多山里娃的命运。

  40年里,龙山从中心校变为村小再到如今的教学点,不断“降格”;与此同时,张克军的角色也不断“丰富”:教师、勤杂工、司机……他曾有多次机会调离龙山,但依然选择留了下来。“这么多年的坚守值得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张克军说:“只要有一个孩子,我都会坚持下去。留下来,托住底,山村就有希望。”

  培养标准不打折扣

  只要时间允许,张克军就不放弃任何业务培训、进修的机会。控制授课时间、把握语气语速、进行启发式提问……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实践,让他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优质优课评选、教学论文比赛等活动中频频获奖。2018年,他取得了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在他的影响下,学校其他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为了让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教育,张克军动了不少脑筋。20世纪90年代初,张克军牵头开设了书法、绘画等社团(校本课程),并亲自教授学生书法。他还因地制宜,变多年级“复式教学”为分年级教学,延长放学时间,提供课后服务,带领孩子们从校园走进大自然,以美育心。生源刚开始减少时,他便敏锐意识到要“精耕细作”,鼓励教师实施“精细化教学”,保证每名学生每节课有多次答题、发言的机会。由于部分学科缺少任课教师,张克军除上语文课外,还先后担任多门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学生们都称他是“全科老师”。

  教学点虽然只有67名学生,但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他们都有节目参加全镇的文艺演出,还有学生参加盱眙县艺术节并获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在舞台上展示自我,张克军和教师们每年都会早早开始筹备。没有音响,就从附近的村民家借;没有专业师资,就用电脑播放视频,让孩子们跟着一步步学;没有足够人手,就请求附近村干部来帮忙。

  《少年中国说》是张克军喜欢带孩子们齐诵的一篇文章。吟诵时,张克军常常红了眼眶,“孩子们选择不了出身,但可以树立远大志向,通过努力来改变命运”。现在67名学生中,有40多人的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家访、谈心之余,张克军坚持定期让孩子们和父母视频连线。“张校长的‘傻’是山娃的福。他的愿望其实很朴素,让能飞的飞远些,让暂时飞不走的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培养好一个孩子相当于帮助了一个家庭。”天泉湖镇中心校校长倪仕生说。

  在张克军的影响下,天泉湖镇中心小学教师翟延钦和他带领的英语送教小分队,让家长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翟延钦在中心校课务不减的情况下,义务前往教学点帮带英语,每周两天,驾车在近80公里的山路上来回奔波,今年已是第3个年头。

  “老伙计们”最牵挂的事儿

  在教学点和张克军共事的是一群年均58岁的老教师。如何带好这群“资深”教师,张克军有自己的办法。在他看来,要想管理好队伍,就必须以身示范。于是,张克军见厕所脏便主动打扫,见有垃圾便拿来扫把,长此以往,大家心服口服。

  在学校,张克军像个“救火队员”,哪里需要哪里跑。由于教师们年纪普遍较大,常有人因病请假。这时,张克军总是二话不说,主动代课。每次前往中心校办事,他也总不忘询问,有无要捎带的文件,有无要进城办事的教师,他的私家车成了学校的“公车”。

  同事姜文进说:“20年来,张校长坚持带班、上课,但每年都主动要求将自己的绩效工资降到一线教师以下,让人十分钦佩。”这样的做法,也让龙山教学点的教师多了几分责任感,少了几分职业倦怠。“张校长‘吃的亏’反倒成了大家的‘动力’和情感上的约束力。”

  已满60岁的教师潘茂龙去年曾做过两次脑部手术。第一次术后回家休养不到两周,便返回教学点。然而,两个多月后,他旧病复发,不得不做第二次手术。术后潘茂龙再也无法站上讲台,他便主动要求做教学点的门卫,“只要不离开这个教学点,天天看着这些孩子就行。”

  如今,龙山教学点也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录播室等。教学条件变好了,然而教学点的未来依旧“命运未卜”。随着越来越多的山民搬迁入城,教学点的生源还将不断萎缩,老教师们也将在3年内陆续退休。教学点还能留存多久,还能守着这些孩子几年,成为张克军和他的“老伙计们”最牵挂的事儿……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