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杏坛星光

行走在成长之路上

作者:许春良 发布时间:2022-12-0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许春良 

  时光荏苒,我如今已在讲台上耕耘了快30个春秋,许多往事早已淡忘,但1994年我第一次上校内公开课的情景仍记忆犹新。那节自然课,我试图用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阳光照射地表后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但没想到,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在听完课后,对我提出委婉的批评。他说:“你的想法的确有新意,但并不能解释四季形成的真正原因。你再仔细琢磨一下,这个教学环节应该如何处理?”我这才发现,自己只注重了教学方式的灵活生动,却没注意到科学逻辑方面的严谨周密。时至今日,每每想到自己当年的失误,我仍惭愧不已。也正是参加工作后的这节“不科学”的自然课,让我认识到自身的短板,从而时常自我督促和警醒,在教育教学路上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幸运的“孤勇者” 

  1994年,我结束了无锡师范学校普师专业的学习,被分配到无锡东北塘中心小学任教自然课。当时,我的师范学校同学毕业后绝大多数都主教语文、数学,唯有我走上俗称为“副科”的教学岗位。20世纪90年代初,中等师范教育体系中设有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唯独没有自然。于是,我成了学校这一学科的“孤勇者”——我来之前,学校唯一一位自然课教师因工作调动离开了,而新来的我,虽缺乏理科知识背景,但也只能勇挑重担,接过自然课的教棒。

  与语文、数学等主科教师相比,我有幸获得了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我知道,一些教师虽然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经验,但因为缺少机会,直到退休都不曾接受过省、市、县教研员听课指导。而我与他们相比,无疑就要幸运多了。每次县教育局教研员来学校做教学调研,我作为学校唯一的自然课教师,必然是被听课对象之一。也正基于此,我得到了更多的专业指导和发展关注。1998年,参加工作仅3年多的我获得了参加无锡市优质课评比的机会。课上,我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上教学设计比较新颖,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成为学校首位获得市级教学竞赛一等奖的教师。

  我从不认为自己具备优秀的天赋,只是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记得当时锡山教育局评选教学新秀,给东北塘中心小学分配了一个名额。我寻思,自己工作资历浅,教学业绩不算特别突出,便打起了退堂鼓,不准备参与评选。学校教导主任王琪发现这一情况后,鼓励我不要放弃,要勇敢接受挑战。他的话给了我莫大鼓舞,我经过一番精心准备,最后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幸运儿。1999年,我又先后通过学校筛选和成人高考,参加了由无锡市教育局组织的首批江苏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业本科脱产学习,成为学校第一位获得大学本科文凭的教师。

在教学中觉醒 

  进入2000年以后,全国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所在的锡山区成为全国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课改反对课堂灌输,拒绝照搬教材,排斥填鸭教学……我知道,要落实这些基本要求,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予以支撑。

  我通过课题立项研究的方式参与课改实践,先后主持申报3项无锡市规划课题和一项省规划课题,特别是通过“基于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小学科学课教学研究”课题,将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作为突破口,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我提出并践行“科学思维是科学教学中的核心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评测的立体模型建构”等教学主张。这些课题成果发表于《中小学教材教学》《江苏教育研究》等教育学术期刊上,另外我在《江苏教育》《科学课》等杂志也发表了10多篇与课题核心概念紧密相关的研究论文。

  课题研究对我而言,是一种教学的觉醒,其价值在于让我跳出对教材的认知局限。我先后多次获得省、市级优质课评比和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这些成绩一度让我引以为傲,片面地认为教师的最终任务就是把一堂课上好,除此之外别无他求。而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教育教学素养缺失的问题随之慢慢暴露出来。我开始系统学习课程教学论和认知心理学,关注课程标准和儿童经验,这让我的课堂教学具有了更高的站位。近年来,我多次参与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教学直播活动,代表江苏在全国小学科学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中作课堂教学展示,为全国多地科学教师作教学示范。

  对于小学科学教育,我一直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以最核心的科学大概念和科学思维要素进行项目式主题单元教学,摆脱零散的、以科学知识为体系的教学模式,这将成为我今后的研究方向。

与同事同行 

  在我的成长之路上,很多人都曾给予我无私帮助。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卢新祁老师多次旁听我的科学课,无锡市教研员季荣臻老师引领我参与课题研究,锡山区教研员陆逊老师帮助我搭建教学竞赛平台。他们倾尽全力帮助一线教师成长,体现了引领者的无私风范。作为一名学科骨干教师,我在日常工作中以他们为榜样,力争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我多次承担省外科学教师的业务培训任务。安徽省绩溪县科学教师来我校进行挂职短期学习,我全程为他们开放课堂,并进行一对一教学经验交流,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青海省缺少科学教师,要将一批其他学科的教师转岗为科学教师,我就远赴青海化隆,承担中西部合作转岗教师的培训任务。我还前往陕西延安开展对口交流,作主题讲座和学科培训。江苏省启动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项目以来,我两次担任培育站导师,每个月对学员进行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培育站5位学员获省教研室优质课和实验说课评比一等奖,10多位学员获无锡市一等奖。作为市、区两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我引导学员们开展教学设计、展示课堂、撰写论文,定期举办研修活动,努力将工作室打造成一支充满战斗力的学科生力军。

  我不愿将自己定位为引领者,在课题组、培育站和工作室各项活动中,我从不游离在团队之外,和其他教师们一起上公开课,进行经验分享,表达教育观点,营造民主和谐的团队文化。在和同事们共同进步和成长的过程中,我体验到教育行业独有的快乐和满足。我的心中,时刻牢记着这样一段话:“请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也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请走在我身边,做我的朋友。”

  (作者系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责任编辑:汤雯

行走在成长之路上
发布时间:2022-12-0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许春良

  许春良 

  时光荏苒,我如今已在讲台上耕耘了快30个春秋,许多往事早已淡忘,但1994年我第一次上校内公开课的情景仍记忆犹新。那节自然课,我试图用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阳光照射地表后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但没想到,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在听完课后,对我提出委婉的批评。他说:“你的想法的确有新意,但并不能解释四季形成的真正原因。你再仔细琢磨一下,这个教学环节应该如何处理?”我这才发现,自己只注重了教学方式的灵活生动,却没注意到科学逻辑方面的严谨周密。时至今日,每每想到自己当年的失误,我仍惭愧不已。也正是参加工作后的这节“不科学”的自然课,让我认识到自身的短板,从而时常自我督促和警醒,在教育教学路上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幸运的“孤勇者” 

  1994年,我结束了无锡师范学校普师专业的学习,被分配到无锡东北塘中心小学任教自然课。当时,我的师范学校同学毕业后绝大多数都主教语文、数学,唯有我走上俗称为“副科”的教学岗位。20世纪90年代初,中等师范教育体系中设有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唯独没有自然。于是,我成了学校这一学科的“孤勇者”——我来之前,学校唯一一位自然课教师因工作调动离开了,而新来的我,虽缺乏理科知识背景,但也只能勇挑重担,接过自然课的教棒。

  与语文、数学等主科教师相比,我有幸获得了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我知道,一些教师虽然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经验,但因为缺少机会,直到退休都不曾接受过省、市、县教研员听课指导。而我与他们相比,无疑就要幸运多了。每次县教育局教研员来学校做教学调研,我作为学校唯一的自然课教师,必然是被听课对象之一。也正基于此,我得到了更多的专业指导和发展关注。1998年,参加工作仅3年多的我获得了参加无锡市优质课评比的机会。课上,我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上教学设计比较新颖,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成为学校首位获得市级教学竞赛一等奖的教师。

  我从不认为自己具备优秀的天赋,只是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记得当时锡山教育局评选教学新秀,给东北塘中心小学分配了一个名额。我寻思,自己工作资历浅,教学业绩不算特别突出,便打起了退堂鼓,不准备参与评选。学校教导主任王琪发现这一情况后,鼓励我不要放弃,要勇敢接受挑战。他的话给了我莫大鼓舞,我经过一番精心准备,最后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幸运儿。1999年,我又先后通过学校筛选和成人高考,参加了由无锡市教育局组织的首批江苏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业本科脱产学习,成为学校第一位获得大学本科文凭的教师。

在教学中觉醒 

  进入2000年以后,全国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所在的锡山区成为全国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课改反对课堂灌输,拒绝照搬教材,排斥填鸭教学……我知道,要落实这些基本要求,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予以支撑。

  我通过课题立项研究的方式参与课改实践,先后主持申报3项无锡市规划课题和一项省规划课题,特别是通过“基于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小学科学课教学研究”课题,将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作为突破口,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我提出并践行“科学思维是科学教学中的核心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评测的立体模型建构”等教学主张。这些课题成果发表于《中小学教材教学》《江苏教育研究》等教育学术期刊上,另外我在《江苏教育》《科学课》等杂志也发表了10多篇与课题核心概念紧密相关的研究论文。

  课题研究对我而言,是一种教学的觉醒,其价值在于让我跳出对教材的认知局限。我先后多次获得省、市级优质课评比和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这些成绩一度让我引以为傲,片面地认为教师的最终任务就是把一堂课上好,除此之外别无他求。而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教育教学素养缺失的问题随之慢慢暴露出来。我开始系统学习课程教学论和认知心理学,关注课程标准和儿童经验,这让我的课堂教学具有了更高的站位。近年来,我多次参与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教学直播活动,代表江苏在全国小学科学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中作课堂教学展示,为全国多地科学教师作教学示范。

  对于小学科学教育,我一直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以最核心的科学大概念和科学思维要素进行项目式主题单元教学,摆脱零散的、以科学知识为体系的教学模式,这将成为我今后的研究方向。

与同事同行 

  在我的成长之路上,很多人都曾给予我无私帮助。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卢新祁老师多次旁听我的科学课,无锡市教研员季荣臻老师引领我参与课题研究,锡山区教研员陆逊老师帮助我搭建教学竞赛平台。他们倾尽全力帮助一线教师成长,体现了引领者的无私风范。作为一名学科骨干教师,我在日常工作中以他们为榜样,力争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我多次承担省外科学教师的业务培训任务。安徽省绩溪县科学教师来我校进行挂职短期学习,我全程为他们开放课堂,并进行一对一教学经验交流,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青海省缺少科学教师,要将一批其他学科的教师转岗为科学教师,我就远赴青海化隆,承担中西部合作转岗教师的培训任务。我还前往陕西延安开展对口交流,作主题讲座和学科培训。江苏省启动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项目以来,我两次担任培育站导师,每个月对学员进行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培育站5位学员获省教研室优质课和实验说课评比一等奖,10多位学员获无锡市一等奖。作为市、区两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我引导学员们开展教学设计、展示课堂、撰写论文,定期举办研修活动,努力将工作室打造成一支充满战斗力的学科生力军。

  我不愿将自己定位为引领者,在课题组、培育站和工作室各项活动中,我从不游离在团队之外,和其他教师们一起上公开课,进行经验分享,表达教育观点,营造民主和谐的团队文化。在和同事们共同进步和成长的过程中,我体验到教育行业独有的快乐和满足。我的心中,时刻牢记着这样一段话:“请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也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请走在我身边,做我的朋友。”

  (作者系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责任编辑:汤雯